八百里伏牛山东麓向南延伸处的“七里岗”上,耸立着一把25米多高直刺苍穹的“刺刀”。“刺刀”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原红二十五军军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题写的“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及“烈士精神不死”两行金黄的大字。这便是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红军长征八大著名战役战役齐名的,“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
1934年11月中旬,继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也奉命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17日以突然行动越过平汉线直抵桐柏山区。蒋介石闻讯急忙调动豫鄂皖三省围剿总队五个支队和一一五师、四十四师、六十师、四十军等30多个团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红二十五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于当月26日进抵河南省方城县以东地区。
当日下午1时许,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率一梯队到达独树镇七里岗一带,准备从七里岗穿越许南公路。衣衫单薄的红25军官兵埋头疾进,丝毫没有察觉到敌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提前在此设下埋伏。敌人开火后,二二四团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而穿着单薄的红军战士手全冻僵了,一时连枪栓都拉不开,连枪栓都拉不开呀!
敌军趁机发起冲锋,从两翼包围上来。在这十分危险的时刻,从后面跑步赶到阵前的军政委吴焕先,一面指挥二二五团冲到前面反击,一面抽出大刀,大吼一声:“共产党员跟我上!”于是,寒风雪地里,一群衣衫单薄,脚蹬草鞋,甚至光着脚板的红军将士,与一大批全副武装的敌军展开了一场,难以想象的白刃战……
疯狂的敌人,以整连整连的密集队形进行反扑,并不断用迫击炮轰击,英勇的红二十五军浴血奋战,始终牢牢控制着公路以南的小山脊、截断沟和杨武岗一线阵地。战斗持续到3时许,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在副军长徐海东的直接指挥下,向七里岗村附近的敌人发起冲锋,欲打开一个缺口使全军通过公路。但由于敌人火力太大,连冲三次,均未成功。红军遂转而固守公路以南的赵庄、焦庄、杨武岗、上曹屯等村庄,并有效地组织反攻,与敌人形成僵持局面。整整一个下午,红二十五军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阵地上敌人横尸遍野。
天黑后,风雪不止。红二十五军乘机撤到张庄附近。当夜一更,红二十五军指战员忍着极度的饥饿、疲劳和冷冻,由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河南省唐河县毕店乡人)及张庄农民王永合带路,冒着风雪绕道保安以北的沉丘附近,方才越过许南公路,并于27日拂晓抵达伏牛山东麓,突破了敌人的合围。
独树镇七里岗战斗,红军负伤200余人,牺牲百余人。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时任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的刘华清同志,也在冲锋中被敌人击中左腿,身负重伤。
红25军是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守的红军战士和红军子弟所组成。这支几乎没有18岁以上战斗员的“娃娃军”,打破数十倍于己强敌的围追堵截,最终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不仅为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红军长征指明了方向,被称为“北上先锋”!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位于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东北6.5千米处,紧邻许(昌)南(阳)公路。正在建设的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馆总投资500多万元,占地面积816平方米。馆内分为前言、浮雕、沙盘、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演播厅6个板块。至目前,已有499位英雄在这里安息。纪念馆建成开馆后,将成为广大党员干群和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又一新阵地。纪念馆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方城县政协原副主席包鸣彦表示,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馆的建设,标志着方城县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方面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将让人们更加生动地了解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的红色历史。
山河悲泣,烈士无语!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无数革命先烈们在艰难困苦中,不仅仅用尽了洪荒之力,更是洒尽了热血、抛弃了头颅。“独树血战”不可忘,烈士精神永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