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30
分享

狄青之死很奇葩

北宋名将狄青之死,和南宋名将岳飞之死有所不同。岳飞死于宋高宗赵构的畏惧,而狄青死于那个时代的奇葩风气。

内乡有个狄青洞。河南省内乡县西庙岗乡,西南10公里处有条狭长、崎岖、蜿行的大山洞。洞内幻若迷宫,上可登支霄梯行至山顶,而豁然开朗,重见天日;下可入娘娘宫、达地府而无尽头。因此,被誉为“中原第一洞”。

洞内有聚仙厅、通天洞、将军洞、仙人洞、尼姑洞、蝙蝠洞、转运洞、龙宫、迷宫、云霄洞等,大小50多个溶洞组成。其中两室一厅、洞穴结构、面积2万平方米、可容1500多人的“聚仙大厅”,洞顶有一神马图,传说是火龙驹飞出之遗痕。

火龙驹是狄青大将的战马,当地人称此洞为“狄青洞”。关于狄青洞的命名,传说:狄青为人正直,英勇善战,屡立战功,遭奸臣排挤,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带职下放期间,他与夫人被奸臣追杀,曾避难于此洞。“火龙驹遗痕”就是他的战马,由通天洞飞出,向时任邓州(今河南邓州)知州范仲淹求救时留下的。

狄青乃北宋名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也就是宋真宗赵恒发动“天书封禅运动”的那一年。关于他的身世,史书少载。据传,他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被强制列入军籍)”。

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勇士到边疆。狄青到边疆后被任命为副班长、班长、传令兵啥的。当时宋军在对西夏的作战,那是屡战屡败。“三川口之战(亦叫“延州之战”)”三战,皆损兵折将。就连一代名臣韩琦、范仲淹等,也束手无策,只能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

狄青因能骑善射,被任命为前线中低级指挥官。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必披头散发,脸戴面具,手执利刃。因面目狰狞,形象骇人,西夏兵目之为“天使”,且见之魂飞魄散。在四年边关战争中,狄青经历大小战阵25次,身中刀箭8次。先后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岁香、毛奴、尚罗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粮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多只,俘虏五千七百余人。

尹洙任经略判官(军区法官)时,狄青以指挥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见其是良将之材,便把他推荐给当时的边防军事长官(经略使)韩琦、范仲淹。二人一见狄青,也认为他是个奇才,都对他另眼相看。

“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最终精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并因此更加知名。后因积功升任执掌礼仪的官员、秦州刺史(甘肃天水长官)、泾原路(泾州、原州、渭州、仪州、德顺军、镇戎军等军政区)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军区副司令员)等。

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今石家庄正定)副都总管。后历任侍卫步军军纪督察员(殿前都虞候)、眉州(四川眉山)防御使、步军副都指挥使、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升任延州(延安)知府不久,又升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

宋仁宗皇祐4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入侵,连陷数州,且围困广州两个月。宋军前线部队一触即溃,朝野上下深为震惊。危难之时,狄青主动请缨平叛。宋仁宗便一改“以文驭武”的祖宗惯例,任命他统一指挥广南军,挥师进击。狄青不负重望,否决了雇佣越南军的朝议,率领他从西北带来的锐卒连战皆捷,并顺利讨平了反叛的侬智高。

平叛时,狄青除了奇袭、勇猛之外,很有几个不同寻常:一是选对时间。先前宋廷派出征讨依智高的文官将帅,在接到命令后,大都是急驰至广州。达到目的地,又是马上命令疲惫之师立即投入战斗。而广西气候炎热,北方兵丁乍然来到,多“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对此,军事经验丰富的狄青,选在十月初才率军启行,次年正月到达。到达后又按兵不动达13天之久,使得疲惫士卒得以较好休整;

二是严令军纪。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致使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并将袁用等不听指挥的,三十多人推出军门斩首。

还有一招“假痴不癫”。由于从前将领几次征讨失败,士气较为低落。狄青便心生一计:他率官兵刚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并拿出一百个制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他不要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挥手,一百个制钱全部撒出。结果,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都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其实狄青撒的一百个制钱,是他提前特制的——钱币两面全都是钱面。

其他较为经典的,当然还有“奇袭昆仑关”等(世人多知,无需赘述)。

物极必反。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狄青一生南征北战、戍边御敌,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也正是因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轻举妄动。而他本人则因战功,不仅名声大振,宋仁宗也称其为“朕之关张”。因是,平叛回朝,战无不胜的狄青,就被宋仁宗从国防部副部长提拔为部长。于是,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那年,他年仅43岁。

狄青不因功升迁,不但没有鼓舞朝廷上下,反而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比如曾经对他赏识有加的韩琦,平叛侬智高时大力支持他的庞籍,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欧阳修、文彦博等,全都闻风而动,劝谏仁宗说:即使开国大将曹彬战功卓著,也只是享用朝廷厚赠(奖金),而未获得枢密使重位。狄青何德何能?

之后,在他出任枢密使的短短四年里,更是谣言四起,议论不断:一次,狄青家人因一时疏忽,夜间在家中祭祀时,焚烧纸钱火光太旺。有人就谣言惑众说,狄枢密使家中夜有怪光冲天。次日就有大臣议论说:那年叛唐自立的朱温在老家时,家里也常常夜出怪光;京师发大水,狄青暂避相国寺,众人更是揪着不放,借题发挥;而谏官们竟拿他们家狗生犄角说事:“狗生角,且数有光怪”等等。而大文豪欧阳修的参本竟是:今年发大水就是老天爷,对狄青任官不正的严重警示!

虽然仁宗坚持己见,毫不动摇地支持狄青,高任枢密使重位。但是由此带给这位名将的,却是无休无止的攻击和指责。最后,欧阳修等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宋仁宗外放狄青(降级到地方)。宋仁宗觉得狄青功高,说他是忠臣。大臣文彦博就立即反问:“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后来不还是夺了柴家江山)?”

由是,这“天下第一问”,便问出了狄青的悲惨结局:罢黜狄青枢密使之职,离京出判陈州。出判陈州,朝廷还“每月两遣中使抚问”。狄青深知名为抚问,实为监视。于是,他便于嘉佑二年(1057年)三月抑郁而终。英年48岁。

名将之死很奇葩。狄青离开京城前,去找接替庞籍为宰相的文彦博理论,追问朝廷为什么对自己“无过而贬”?结果,文彦博只是冷冷地回他:“无他,朝廷疑尔!”

一代名将、功臣狄青,缘何会成为大宋人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且必欲拔之而后快?

那年,韩琦出镇定州路时,狄青担任总管。狄青的旧部焦用带兵路过定州时,有部下状告他克扣军饷。韩琦不仅逮捕了他,而且要予以处死。身为总管的狄青,前去为老部下求情:“焦用罪不至死,且屡立战功,是个好男儿!”孰知韩琦竟出口一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并强行处斩。什么意思?——武将及兵卒无论打过多少仗、立过多大功,都是鸡毛。只有高中状元者,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狄青出生寒微,因脸上黥字,而一直被文人士大夫所瞧不起。当年擢升狄青为国防部副部长时,仁宗皇帝就曾劝他把脸上黥文去掉。但狄青却愿留着这个印记,想让士兵都能像自己一样,虽然出身微贱但也能凭借军功,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去不去掉印记算不得什么大事,但从仁宗的“关心”不难看出,皇帝也以此为耻。

以文驭武,重文轻武,是宋太祖留下的基本国策。从“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再至当下已近百年矣,可谓根也深蒂也固。狄青出身行伍,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平日里,他曾多次感叹:“我与韩枢密(韩琦)官职、军功相等,只是少一进士耳!”

枢密使是啥?是那时的最高军事领导,是当时的宰相之一。行伍出身,有功无名的白丁,别说他狄青,就是其他任何人就此高位,大家都会群起而攻之的。他们不是因为他没本事(他战无不胜,功勋卓著),也不是因为嫉妒他(带头参他的大多是高管重臣,有的已是宰相),而是容不得他破坏,大家全都认同的政治风气——重文轻武,以文驭武!

一代名将没有死于敌人的利刃,而是死在了毫无意义的官场之风。只是自此终北宋之朝,再无能征善战的武将,入主国家最高军事决策层;只是赵宋王朝自此,深受大辽、西夏、大元等,任意地攻伐和欺凌,直至在此七十年后靖难而亡。

赵宋王朝能担当起一代名将的,大约只有狄青和岳飞两位。可惜,这两人在重文轻武的宋朝,都被冤屈致死,而狄青尤惨。因为岳飞是被明杀,而狄青是被阴杀。岳飞之死有罪魁和祸首(秦桧和宋高宗),而狄青则死于悠悠众人。众人便是无人,或者说不是具体某一个人。因此,与其说狄青死于文官集团的合力排挤,不如说他是死于那个时代的奇葩风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