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12
分享

秋雨中盛开的花朵

秋眠不觉晓,

处处雨渺渺。

夜有淅沥声,

伞花绽清早。

秋雨绵绵的早晨,天刚一方亮谁家的门前便有花朵飘动,一朵,两朵、三朵……不大一会儿那花朵便开满了大街小巷。从千家万户飞的花朵,在十字街头汇成一片花的海洋。渐渐地,花海又弄出许多支流,向工厂、商店、学校、机关,甚或乡间小路、田间地头流去。那飘动着的花朵有黑的、紫的、蓝的、红的,有深有浅,有大有小。尽管它们形态各异,但全都是花口朝下、可以遮风挡雨。这便是盛开在秋雨中的奇特之花——伞花。

, 挡雨或遮阳的用具,可张可收 。其形状与“伞”字一样一样的,顶端尖鼓,口如碗口反扣,其上有骨架,骨架正中有长把伸出。伞的构造包括伞柄、伞骨、伞面部分。 伞柄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主要是用木头、竹子、金属等材料制成,伞骨是支撑整个伞面的,它能折叠能撑开,便于携带。伞面是伞中最重要的部分,担负着遮雨的责任,制作材料有塑料布、油布、绸布以及经久耐用的尼龙布等收起似花儿含苞,张开如花朵盛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伞是汉族劳动人民一个重要的创造。相传在3000多年前,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内)打仗。时值春末夏初,风刮土扬,烈日炎炎。黄帝便命人在战车上撑起一个布篷,用以遮阳光、挡风沙,名曰“华盖”。结果,黄帝战胜了蚩尤。古人迷信,以为是“华盖”保佑的结果。因此视它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黄帝走到哪里,华盖就跟到哪里。所谓华盖就好像一顶圆形布盖子下边支着一根长棍,不能收拢也不能伸大,比较笨重。

又传春秋战国时 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雨天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于是云氏突发奇想:“要是亭子能够随身移动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用竹木、布料做出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小亭子。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唐朝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社会用纸广泛。有的工匠在纸上涂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纸伞,作为罗伞(即绫罗面料伞)的一个补充。谁知大受欢迎。一时间,下雨人人举纸伞的情景,在长安各地随处可见。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规定庶民不得用罗伞,只可用纸伞。清代的民间,在广东、福建等地大量制造黑布伞,行销国外。

我们小时候常用的雨具除了蓑衣(用蓑草编织的雨衣)之外,就是“桐油伞”。它是用刷了桐油的布料做伞面,用毛竹做伞把、伞骨,粗铁丝做伞撑的。那伞很大(撑开能罩着整个八仙桌,人站在下面好像待在一个小房间)、很重(一柄总有三四斤),也很笨(十来岁一下的孩子几乎撑不开,合不着)。这种“桐油伞”,父老乡亲们都叫它“雨监”。雨地里的一间房子?雨中的“监护”工具?不得而知。

“门背一根竹子,撑起来一间屋子”的灯谜,到“风和日丽功成身退,风雨关头挺身而出”的赞誉,既概括了伞的作用更称颂了伞的风格。

许仙那把书生味十足的油纸伞,撑上白娘子头顶的那一刻,一曲泣鬼神动天地的爱情故事便传延开来;在画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中,毛泽东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像太阳一般带给广大人民增添了无限的希望;骄阳之下细雨之中,举伞伫足的母亲在等候儿女亲人的场景,令人温馨不已。

现如今,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遮光避雨之具。有置于案头、茶几上的灯罩伞,有直径达两米多的海滨浴场遮阳伞,有飞行员必备的降落伞,有折叠自如的自动伞,还有用于用于装饰的小小的彩色伞……无柄伞、盲人伞、防暴伞及其太阳能伞等等更是名目繁多,形态各异。当然,还有一种保护恶势力、腐败分子的伞,叫“保护伞”!

略略烟痕草许低,初初雨影伞先知。滴答,滴答,滴滴答。天空刚有雨滴落地,各家各户必备的、保存已久的各样伞花,便应时绽放了。一朵,两朵、三朵……不大一会儿那花朵便开满了大街小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