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南阳盆地西部、丹江西岸的香严寺内,有块“灵气宝地”,这宝地源于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李忱(唐宣宗)。
一
李忱,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生于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初名李怡,为宣宗后改名李忱。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忱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忱是唐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和文宗还小一岁。
李忱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
李忱少时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他的乳母认为这是癔症,但穆宗(李忱的三哥)看过后,却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赐给李忱玉如意、御马、金带等,并安排母亲郭太后的堂弟,郭鏶担任他的师傅。期间,李忱常常梦见自己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郑氏惊慌地对他说:“这可不敢让旁人知道,你今后不可再说。”
自此,李忱身经文宗、武宗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几乎不言。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时,以强逼他说话为乐。武宗为人豪气,尤为瞧不起李忱,且不很不礼遇。
文宗死后其弟李瀍(唐穆宗第五子),为争夺皇位,派中常侍四人把李忱抓起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想把他弄死。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借口李忱已死,而将其送出皇室。
李忱逃出皇宫,一路东奔跑到香严寺,投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李瀍即位(改名李炎,是为唐武宗)后,多番探寻后得到信息——他可能躲在香严寺。于是,他派心腹于会昌二年(842年)、会昌三年,两次围剿香严寺。
一天夜里,李忱一合眼就做噩梦,索性起来念佛。三更时分,忽听寺内有脚步声,又听到巡夜僧人惊呼:“有刺客!”他急忙自后角门仓惶出逃。出逃时月黑风高,一下子就跌进寺边深谷。杀手们举火把赶来,只见浓雾从谷底弥漫上来,啥也看不见。
护寺僧人拥来,杀手四散。智闲禅师赶到现场,正要叫人下到谷底救人时,却见李忱被什么东西托着徐徐升了上来。众人定睛一看,目瞪口呆——山谷平了!因此,李忱当即烧香拜佛,封那方土地为“灵气宝地(民众俗称“消灾宝地”)”。
今日香严寺藏经楼西次间西半部,一块被黄色绸布围裹起来、高于周围十几公分、龟壳形的10多平方地面,就是传说的“灵气宝地”。寺僧讲:“多年来,它不停增高,隔段时间铲一铲,又会慢慢增高,藏经楼已被它顶得向东倾斜了(专家分析认为,可能是土壤中有膨化性物质,遇水膨胀所致)”!为此,多年来到寺香客、游人,都要专门到此一拜!
二
香严寺(又名长寿寺、香严长寿寺、显通禅寺),坐落于豫、鄂、陕三省交汇之地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白崖山、一个竹林茂密的山窝之中。它始建于唐朝代宗时期,本是为大唐国师慧忠的道场,后建寺于此。自唐代宗颁旨敕护起,香严寺便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它原名长寿寺,大历十年(775年)慧忠法师圆寂,因其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而名香严寺”。
香严寺东临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约15千米,它因大唐皇帝宣宗李忱,在此削发为僧避难3年(一说6年)而闻名。鼎盛时期各类古典建筑470余间,围墙700余丈,号称“万顷香严”。几经战乱、重修,现存房舍140余间多为明清建筑。然而,历经一千三百多年风雨的香严寺,依然奇异别致,风格独具。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
香严寺原本分为上寺和下寺两部分。下寺在丹水边,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而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之中,与上寺(即当下香严寺)相距约15公里。上寺面南背北,依山而建,东邻水面壮阔的丹江口水域。虽遭历代战乱毁坏严重,但因处于深山之中,故仍保存下百余寺舍、石塔碑林、石牌坊、山门、大雄宝殿、韦驮殿、接客亭、法堂、藏经楼,及其望月亭等,古建筑及道家、佛家古壁画若干。
寺前三门四柱石牌坊,全由当地沉积岩石雕凿而成(中门横额之上是明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所赐的“敕赐显通禅寺”六个大字);青砖柴瓦构建而成、“阔五进三”的山门,被门前一棵生长了1300多年、挺拔擎天、遮天盖地的古银杏,映衬得农家小户一般;其后一进五庭院依山顺势,步步登高。整个建筑严谨对称,风格各异。但无论是法堂、藏经楼,也还是大雄宝殿等,各样建筑全为青砖柴瓦而建,其梁柱门窗、飞檐斗拱多是原木本色。即便涂漆绘彩或砖雕石刻,也是淡雅之极、自然之极。整个寺院在苍劲古柏的映衬下,一派古朴自然,清幽典雅;
倒座山门一反“高门宏搂”之俗例,低矮窄小的背门朝前,正大阔门却在房后院内,观之很有些藏富隐贵之意;山门正间则一分为二,南敬关公北奉韦驮,一屋两用可谓节俭矣;一般寺院护法神多是四大天王,而该院却选关公护法,想来可能缘于大唐皇帝曾出家于此之故;
香严寺因宣宗皇帝李忱在此避难而“身价倍增”,为迎送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寺院之内专门建造的一座接官厅,也为其他寺院所鲜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大雄宝殿,四周出檐近丈、四角挑脊丈余已是令人咋舌叫绝;大雄宝殿之内东西山墙之上,满墙的巨幅(400多平方米)明代彩绘壁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西墙是过去“道教诸神朝拜原始天尊图”,东墙是“现代众神朝拜玉皇大帝图”。壁画以道教原始天尊为核心人物,东、西、南、北四极大帝、四大天王、四壁观音、三仙圣母、六丁六甲等等,20多位天神尊容融为一体,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整个壁画虽天风衣带、云龙风火,累累迭迭得令人眼花心乱,但那柔润的色彩、流畅的工笔和优美的线条,却是让人咋舌惊愕,经久难忘的;
香严寺大雄宝殿北部,有一处很典雅、最特别的建筑——宣宗皇帝殿,又名望月亭。相传当年宣宗在香严寺出家时,每天晚上望月长叹,祈求上苍保佑众生。从外面看,望月亭高阁飞脊似两层楼,从里面看,卷棚曲联实为一层。它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硬山卷棚式,上覆灰筒瓦,檐上置三彩斗拱,厅前砌十二级青石踏跺;
望月亭东约6米,有一通清雍正时所立的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该碑通高3米多,碑首浮雕二龙戏珠,中间篆刻“香严不朽”四个字。这通碑刻,记载了宣宗出逃香严的缘由——避武宗加害……
三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忱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挂单,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李忱为帝时,大唐王朝已经混乱的不像样子。不仅从唐玄宗以降各种问题突发、动荡不安,而且当期的四位皇帝接连早亡。其中穆宗李恒在位4年,亡时29岁;敬宗李湛在位2年,亡时17岁;文宗李昂在位14年,亡时31岁;武宗李炎在位5年,亡时32岁。
“宫中皆以为不慧”的李忱当了皇帝后“一改前愚”,一方面对马元贽好好安抚,另一方面却不断削减他的权力。而后着力于改善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难能可贵的是,唐他还像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样,鼓励大臣多多谏言。
李忱在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的同时,在对外问题上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得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