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20
分享

身外声名岂足量

世间宠辱皆尝遍,

身外声名岂足量。

闲读南华味真理,

片心惟只许蒙庄。

这是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一位叫寇准的在我们邓州当县长时写下的《南阳夏日》。

寇准?不是为寻访杨家将 (杨延昭、杨六郎),背着靴子、歪戴帽子、撩起袍子踉跄跟踪柴郡主的,须发皆白、机智滑稽的老头吗?对,就是戏曲《寇准背靴》中的寇准。

寇准,陕西渭南人,进士学历,五度入朝,两次拜相,数次遭贬,晚年客死天涯。别的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但提到“檀渊之盟”大家全会噢噢有声。那是他对赵宋王朝最大的贡献,是他一生最大的亮点。

话说景德元年(1004年)8月,宋辽两国爆发战争——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侵宋。这是宋真宗即位来两国发生的首次大战,前两次在太宗朝。979年太宗打到了幽州城下惨败,986年太宗再次进攻败得更惨。两仗都败了,宋对辽的战略便转向了消极防御,再也不想、不敢进攻了。

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一脸煞白:副宰相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副总参谋长陈尧叟提议迁都成都,宋真宗表现得更加惶恐不安。当宋真宗向大家征询意见时,时任宰相的寇准知道王钦若、陈尧叟等人提出了迁都之议,但他假装不知。在朝堂上厉声说道:“谁提议迁都?他的罪可以杀头!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他的杀伐决断阻止了妥协派的逃跑主张。

十月,辽兵攻下祁州(河北安国)向东南推进,经贝州(河北清河)直扑澶州(河南濮阳)。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一河之隔的都城汴京,也晾在了辽国铁骑的威胁之下。在寇准的几番强烈督促下,宋真宗终于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抱病为由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准“迫使”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当真宗车驾缓慢行至韦城(河南滑县东南)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方飞来。臣僚中又有人提议真宗到金陵躲避敌锋,于是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准却对真宗讲“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之时,作为主心骨的天子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宋真宗才艰难北行到澶州。

辽军已抵北城附近,真宗停在南城不敢过河(北宋时黄河还从澶州流过,并将澶州城一分为二)。寇准就找到军首长一起对真宗进行激励和督促,并逼着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驱赶着渡过浮桥。当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打出,“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皇帝亲征到了前线,将士不惧了,打击灵活了,战斗力提高了,战争转机了——辽提出了议和。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下条约——辽退兵,宋供岁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他给宋辽两个国家带来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如果没寇准,如果寇准不够强硬,大宋王朝的命运、甚至中国历史的走向可能是另一模样。因此,可以说寇准保全了赵宋王朝,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由此说来,寇准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人物。只是戏曲多是三分实七分虚,真实的寇准却是一生充满传奇。

寇准生于961年,几乎和大宋王朝同龄。17岁时老爹就死了,从小跟着母亲饱受人世艰辛。19岁在殿试大堂上,面对皇帝的提问对答如流,获进士学历、法律职业资格(大理评事),被聘为秭归巴东县县长,那时他还不到20岁。上任不到半年巴东就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为此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

三年任满,被平调为河北大名府成安县县长。到982年,区域自治的党项族逃到沙漠中与宋军打起了游击战。于是,寇县长便奉命押送军粮。送粮中他主动搜寻信息、认真思考,回来后撰写了一份边境间题专题报告呈给大宋公司。董事长宋太宗一看,行啊,小寇是个有心人!于是,提前结束他的县长任期,提拔为地级领导(卅通判)。

临行前向老板辞行,老板觉得让他去地方有点可惜。于是重新发文,留在了国家财政部(三司)。工作四年后,赵老板对宰相们说:想重用小寇,什么职位合适呢?有人说都城开封府的法官吧。宋太宗说:怎么可以呢?再想。老干部们想了想才说:要不然让他做枢密院的直学士(皇帝的军事顾问)?太宗听了,想了好一会才说:“且使为此官可也”。意思是这安排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提拔。果然,不到两年小寇就被提拔为枢密院副院长。这是军事最高机构,加上正副宰相就是当时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时他刚刚三十三岁,算是史上最年轻的中央干部了。

人们常说“朝里无人难做官”,但寇准却是个例外。受到大宋公司第二届领导太宗欣赏的,正是他朝中无人、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因为聪明的赵光义董事长,怕手下人拉帮结派!当然了,其中除了他单纯的政治背景和才干,还有他为人刚直、敢于直谏。

说到刚直有例子为证:当时查处两个贪官祖吉与王淮。受贿较少的祖吉被杀了头,而收受钱财千万的王淮却因为副宰相王沔是他哥只受杖刑。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不说,而寇准却让这个公开的秘密公开化。再比如,一次他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太宗听不下去,生气地离开龙椅要回内宫,寇准却拽住太宗的衣角就是不让走。不过,事后太宗还是高兴地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征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当寇干部春风得意时,却栽跟了个大跟头:一天寇准下班回家,路上碰到一个人迎着他大喊“万岁”。虽然经过治安巡逻队审问发现那人是个疯子,但枢密院长张逊为了整治他这个愣头青,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宗。二人辨白时言辞激烈,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于是太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寇准被下放山东青州。

四川的起义在发展,党项人的骚扰在继续,这得与寇准商议。于是,寇准被下放十个月就被召回且任副宰相。但是还没到两年又被赶出了中央,原因还是一件小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春,太宗举行典礼后实行大赦和百官提级。这对大家来说是件大好事,但这种普调普涨对国家有害,寇准就做了甄别并予以区别对待。于是未达到理想的广州监察干部冯拯就闹意见、就告他专权。太宗接到信访冲着正宰相吕端发起了火,吕端说这主意是寇准拿的,寇准坚持说这事跟吕端他们商量过。太宗就叹气:注意体面。寇准还争,气得太宗长叹:“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没想到第二天上朝,寇准又抱出会议记录、纪要来,偏要争个是非曲直。结果太宗龙颜大怒,一气之下把他贬到了邓州。于是,就有了一代名相知任我们邓州的荣耀。

寇准临危受命自邓州回朝后,因“檀渊之盟”对大宋王朝功重如山做了第一宰相,真宗对他也敬重有加。这便引起了其他官僚的嫉恨,其中曾被寇准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王钦若,不仅对他恨之入骨且耍起了阴谋——向真宗进行“澶渊之盟”反解:人家打到家门上签下的盟约是“城下之盟”,是我们,尤其是大国皇帝的耻辱。陛下亲征是寇准孤注一掷的‘孤注’等等!虽然当时迫于形势,虽然结果是保全了赵宋王朝,虽然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就回了南城行宫(把寇准留在了北城一线)……,但这般解释让皇帝很受伤。于是,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准便被免去相职下放陕州。

从景德三年寇准下到地方七八年,真宗身边一帮宵小尽显忠君之心:以伪造的天书、编造的祥异粉饰太平,帮助因“檀渊之盟”反解倍感失落的真宗成功封禅。可是,有一天寇准的名字终于又在真宗耳边响起:时任宰相王旦病重,真宗问他接班人的事,一连说了几个人选他都不认同。真宗没办法:“说说自己的意见吧”。当时各地争着报告祥瑞,祥瑞以万计出现(奸小们在蛊惑真宗大把花钱的同时大赚黑钱),整个国家天天在过狂欢节。两代积下的国库都空了,身为宰相的王旦也唤不醒总老板。所以王老宰相举举笏板说:“以臣之愚,莫如寇准!”于是,寇准再次被召回并出任军委参谋长(枢密使)。不是宰相,但毕竟又回到了中央领导集体。

王旦让寇准回来希望他能力挽狂澜,打击天书派、改变天书崇拜运动。寇准也确实是名勇敢的斗士:他发现在天书运动中最卖力(后勤保障到位)的林某,税收完成不好、裁军补贴发放不到位便抓着不放,想从人事上动摇真宗的天书崇拜运动。于是乎,真宗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第四次下课了。

真宗接任时大宋公司财政相当不错,金钱堆积如山。但经过十几年的折腾大库已经空空如也。加之连年灾荒,百姓水深火热,政府的官僚呈现出失信的状态。为十来岁的太子考虑,身子骨出现问题的真宗又想起了寇准。于是,公元1015年寇准第五次还朝,并于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再次恢复宰相职务。

真宗想用寇准遏制那个“狸猫换太子”的刘皇后,把寇准放到了刘皇后的对立面,自己的态度却是摇摆不定。一方面他感觉刘皇后不是太子亲妈,担心她对太子不利。另一方面想起自己与她的甜蜜,不相信刘皇后会背叛自己。

宋真宗得了风湿病后刘皇后参预朝政,要求罢黜寇准的相职。真宗知道寇准不可能与刘皇后合作,为太子计就半推半就地罢免了寇准的相职。丁谓当上宰相后请求贬寇到地方去,真宗没答应。因为他知道寇准的忠诚,也预知他在未来可能的变化中可能的作用。

期间,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废皇后、杀丁谓、复相寇准,拥太子即位(让真宗二线)。结果“谋反”败露周怀政被杀。刘皇后清洗朝政,二十五天连贬寇准三次,从大州到远小州,从州官到司马。1022年真宗挂单,仁宗即位,刘皇摄政。十天后,丁宰相再次下达贬令:将他贬到广东雷州。当时的雷卅是真的荒蛮之地,六十岁的寇准被迫在溽热中急行,穿山越岭到达雷卅。第二年(1023年)九月,便在忧病交加中客死他乡了。

雷人吧。进士学历,19岁当上县长,20多岁出任地级干部,三十出头当上中央领导,一生得到宋太宗、真宗两位皇帝的高度信任,五度入朝两次拜相。单看这个,寇准可谓是大才之人。但从他的几起几落、数次遭贬看,除了封建社会人治的大因素外,他自身是不是有些欠缺和不足呢。别的不说,就说说他的数次下台吧。

第一次因“万岁事件”被贬青州。太宗皇帝对寇准向来很信任,为什为这件小事发火呢?  因为与之争执的枢密院长张逊,是人家老板(太宗)的老班底、老心腹,你寇准和他较真不是不长眼吗;第二次因“冯拯提级事件”被贬邓州。按常理说,被贬不到一年重返朝廷权力中枢,应该吸取点教训啥的。但他依然得理不饶人,要与领导争是非曲直。领导不上心真假、对错,但一定厌恶属下和自己较真儿;第三次反解“澶渊之盟”被贬陕州。原本斥责妥协派“罪可斩首”已结怨与人,原本“迫使”皇帝亲征就有孤注一掷之嫌,原本因檀渊之盟得到老板的赏识和敬重已经引起了他人的嫉妒……但他依然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这是什么?这是不知收敛、不会低调;第四次打击天书派被贬西安。你大义凛然打击天书派,让运动授意人、受益者情何以堪;第五此监护太子五连贬客死天涯。换作别人,他人的家事应该是不会牵肠挂肚的。当然了,这次迫害有小人丁谓作祟。但人家丁谓虽然比你寇准晚毕业了12年,但毕竟也是有进士学历的人。当你不小心把菜汤弄到了胡子上,人家好意上去给你擦擦。你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当场训斥人家有失大臣之体呢?人家热脸贴了冷屁股,等到人家搭上“天书快车”上去了不整你整谁(虽然他后来因作恶太多也遭到了罢黜和抄家,那是另说)?

范仲淹评价寇准时说“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所谓大忠就是忠于朝廷和苍生,而小忠则是只是服务和顺从上司。在大宋的历史上,寇准可说是光明磊落的、有骨气的领导干部,但他在坚持理想与原则中付出代价是惨痛的!

直木易折,事直难成。固然,为人正直、坚持真理、敢于斗争是做人,特别是做领导人应有的品质。人是个啥东东?是有思想、有私欲的高级动物,与人共事就必须与共事的人处理好这样那样的关系。用现在的黑话说,叫交际艺术、领导艺术。显然,寇大人有做事的能力,但缺乏交际艺术、领导艺术!

假如寇老为人为官再低调一点,处事再委婉一点,对一些小事别那么较真儿,对待属下别那么横眉冷对,对一些小人别那么硬碰,对待老板别那么硬顶……,兴许会一直处在高级领导岗位上下不来。而一直处在高级领导岗位不下来,是不是自身的价值会得到更好的实现?对朝廷、对苍生贡献就更大些呢?

这可能是“身外声名岂足量”的缘故,或许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缘故,也或许是一个人的定数吧!

 

 

河南南阳 翟传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河南作家协会会员)

1863771309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