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去看神垕瓷器街,返回途中游兴未尽。上网搜索附近景胜,郏县竟然有座“三苏园”。
“三苏园”地处郏县、禹州市、汝州市之结合部,在郏县茨芭镇小峨眉山东麓。它背嵩阳,面汝水,距离郏县县城23千米。因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归葬于此,人称“三苏坟”。近年来经地方政府修、扩建,成了知名的“三苏园风景区”。
“三苏坟”已有900多年历史。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江苏常州。次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之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
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难与共。苏轼过世后,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被称为“二苏坟。”
到了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县长杨允到二苏坟拜谒。他想“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自此,此地始称“三苏坟”。
三苏园景区主要由:三苏纪念馆、三苏坟、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苏轼布衣塑像、东坡湖、苏仲南(苏辙次子)夫妇墓等景观组成,总占地约14万平方米。
广庆寺原是宋仁宗皇帝颁旨修建的,苏轼葬在郏县后,“寺因坟而大显”,被称为苏坟寺。寺院现存的建筑,虽多是晚清时重建的,但其风格依然保留了元代的特征。
广庆寺的独特之处是“寺祠合一”,三苏祠就在寺院的尽头。三苏祠内“三苏”彩色泥塑坐像为元代所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三苏陵园,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綗的《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后面还有两块石碑,左边的刻有“诗魂”,右边为“仰望东坡”四字。
穿过“千秋景仰”大殿,就到了三苏墓: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老泉苏先生墓(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每座墓冢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高约两米,冢前均设有石案、石供、石碑。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家,为苏轼六公子墓。
整个坟院内有500多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园中古柏大都向西南倾斜,传说是苏家人在遥望四川眉山老家。
“东坡碑林”是为纪念东坡先生,仙世九百周年而建的。该工程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筹划,经约稿、雕刻、建廊、镶嵌等过程,于2000年底一期工程竣工。碑林规模宏大,由“东坡大江东去碑园”、“东坡诗文碑园”、“东坡手迹碑园”和“东坡礼赞碑园”四部分组成。其间共镌刻了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张海、李铎等,中国当代190多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东坡先生著名诗文136篇。而全国百名著名书法家,用真、草、隶、篆不同书体,同书东坡百字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碑园”,更是姿态纷呈,蔚为壮观。
“三苏纪念馆”共设11个展室,两个大厅。展陈面积1000多平米,展陈内容丰富(含模型、文字、图片和电子自动翻页触摸屏,幻影成像、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模式),主要展示“三苏”生平,及其在地方任职期间勤政为民的政绩。
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苏轼、
苏辙之父,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等。其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苏洵次子,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他的文章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喜做枯木怪石等。其总结的绘画要“胸有成竹…贵在神似”等绘画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徐州、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登州、颍州、扬州等知州,还做过吏部、兵部、礼部三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知制诰等。他从政40年,在地方33年,在朝廷7年。他的宦海生涯跌宕起伏,极为坎坷,但无论在朝在野,还是贬谪流放,他多能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苏洵三子,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文散官),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今许昌)。
“三苏坟”在1963年,就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整个“三苏园”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他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所贬之地,为何偏偏葬在了河南郏县?传统的解释是:苏轼生前曾被贬到汝州做团练副使,任上他看到这里的风景奇秀,仿佛家乡的山貌,因此选定此地为其归宿地。我想,此地风景奇秀是一个原因,归葬数千里之外的四川眉山不够现实,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能够长眠于中原大地,当是众望所归,更是郏县之幸,河南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