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讲:“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这并不是说宋襄公之错,在于坚持仁义道德、守礼讲信。
一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宋国第20位国君宋襄公(宋桓公嫡子),不顾公子目夷(宋桓公庶长子,宋襄公异母兄,字子鱼)的劝说,攒撮卫、许、滕诸侯国讨伐臣服于楚国的郑国(就如同今天的伊朗打击以色列、朝鲜威胁韩国,就是杀鸡给猴看)。楚国为了进一步在中原扩张、保住郑国这个马前卒,便派遣大军攻伐宋国本土。楚、宋两军相遇,双方拉开大战架势。
那年十月初一,楚军抵达宋国边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南岸,宋军占据泓水北岸严阵以待。楚军开始渡河,子鱼劝谏襄公:“敌众我寡,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不同意:“仁义之师咋能干这事?”
及至楚军渡完河,子鱼再劝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君子不趁人之危,等人家布好阵势,咱们再堂堂正正地对决。”
等到楚军从容地渡过了河、从容地排好了兵、从容地布好了阵,宋襄公才发出作战命令。然而,面对如狂风骤雨般袭来的楚军,宋军节节败退。残兵败将围绕在腿部中箭、身受重伤的宋襄公身边,泪水都止不住地夺眶而出。
众人皆埋怨宋襄公,为何要坚持所谓的礼,贻误战机,以至于受此大败。宋襄公却振振有词:“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意思是: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二
宋襄公乃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宋国在春秋诸国当中比较特殊,是殷商后裔。当初是封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因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有功,被封于宋地,都城就是今日河南商丘那一带。
当初宋桓公病重时,宋襄公作为合法继承人,却主动请求让位于庶出的长兄子鱼,他认为王位当举贤任能,子鱼比自己年长,也更贤能。子鱼也是个道德模范,坚决不肯接受王位,为了逃避这个热情的弟弟干脆去卫国躲着了。最后宋襄公没办法继承了王位,立子鱼为相。
公元前651年,宋襄公参加了齐桓公举办的“葵丘会盟”。春秋霸主齐桓公很欣赏年轻的宋襄公,并将齐国的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齐国五公子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饿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尸体上爬了出来。
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宋国虽弱小,但宋襄公想起齐桓公当年的嘱托,还是大义凛然地带着太子昭杀向齐国。
当时宋襄公号召各诸侯国前来援助,但树倒猢狲散,听说齐桓公玩完儿了,也没人给宋襄公面子。最终,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派了兵。虽然如此,宋襄公还是硬着头皮带着四国“维和部队”,奔向了齐国。说来算是宋襄公走运(一方面太子昭本就是正统,所以齐国内部有许多支持他的人。另一方面宋襄公之前的口号喊得震天响,齐国内部没想到“国际维和部队”,其实只是四个小国组成的杂牌军)。结果,齐国的贵族们,干脆处死了夺位的公子无亏,与“四国联军”里应外合,迎接太子昭回国继位。兵不血刃地获得胜利,宋襄公便因此名声大噪。
齐桓公已死,霸主之位空缺。而宋襄公因成功扶立太子昭,开始野心开始膨胀,并盯上了霸主之位。子鱼曾反复劝谏宋襄公,说小国称霸是祸事,宋襄公不听。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襄公便积极努力地、坚持不懈地,号召各诸侯召开“国际会议”。宋襄公有恩于齐国,齐国便积极参与了。想凭借自己的实力融入主流社会的楚国,也响应了宋国的号召。于是,在公元前639年的春天,宋襄公首次会合诸侯。开会的目的,便是确认齐桓公死后的新秩序,明确新的霸主。齐君正想着咋提出,继续尊崇当年齐桓公建立的联盟体系。楚王呢?想直接霸道地要求,摆脱蛮夷之名做新任霸主。可是,不等这两大国开口,宋襄公首先发话了:“大家好,我是这次诸侯会盟的盟主宋襄公。”齐君、楚王听得目瞪口呆,都不承认宋襄公的盟主身份。然而宋襄公得寸进尺,开了第一次会还不过瘾,马上把第二次开会的时间地点都约好了。
第二次会盟如期举行,子鱼劝宋襄公带兵前往,以防楚国有诈。但宋襄公却说:“约好的和平会谈,带兵参加算什么样子?”结果楚王悄悄带了兵,会上与宋襄公一言不合就把他给绑票了,准备借机攻打宋国。好在子鱼逃回了宋国做了准备。最后,楚军无计可施,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觉得自己一个“正人君子”受了奇耻大辱,便悍然发兵攻打楚国的附属国郑国;因此,终于宋楚之间爆发了“泓水之战”;因此,宋襄公战败受伤且不治而亡。
三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一直是世人的笑料,但宋襄公坚持的仁义却是那时的“礼”。周朝之时,天下诸候不是兄弟之邦就是烟亲之国,战争只是争个输赢,不在于多杀伤,所以战争也要符合礼,礼重于一切。
军礼是礼的一种,比如两军交战前,要“致师”:下战书挑明彼此交战的原因——师出有名;两军交战都要等对方排好兵布好阵,才击鼓而战,比如“曹刿论战”。对方阵势没摆好,冲上去就打,是失礼的。
其他,宋襄公讲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更是那时之前各国应遵守的“国际规则”。
那时的“礼”,是中原诸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彼此认可的,并以此为准则。春秋时期中原民族都尊周礼,比如晋、齐、燕、宋、鲁等国。而周围的一些国家不尊周礼,也就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比如夷狄、楚国、胡人、匈奴等。齐桓公就是利用意识形态不同,多次援助遵从周礼的国家抵制蛮夷,也就是著名的“尊王攘夷”。
宋襄公坚守“国际法”——礼,而“蛮夷”楚却不管这一套。因此,宋襄公之错不在于守礼,而在于不知己不知彼!
“泓水之战”的第二年,宋襄公伤痛发作,不治而亡。自此,“礼义之兵”寿终正寝;自此,历史正式步入“战国”时代。各国皆诡诈用兵,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血腥战争。比如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比如蒙元征金、征宋及清兵伐明的屠城,比如日本侵略者的“三光”等等,等等。因此,宋襄公守礼的失败,是一个时代的礼崩乐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