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7
分享

俺们的小吃改色又解馋

我的老家南召县,地处南阳盆地西北“盆沿儿”――伏牛山南麓,千山万壑,高低殊悬,地貌各异,植物繁茂。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周代召公南巡涉足于此得名南召。“长城之父”――楚长城石垣坚壁境内有存,秦始置雉县今两千年有余矣……凡此种种,使辛勤的父辈们依其长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实践,造出了许多即充饥又解馋的改色小吃。

那小吃虽然算不得名贵,但它是以往家乡能为无米之吹的父母们,以节俭、便捷、改善等为出发点,就地取材做出的改色儿吃食儿!这等改色儿吃食儿源于苦难生活,更是父老乡亲智慧的产物。它深深地铭记于我儿时的记忆,每次回想总是美好一片,幸福满满!

锅出溜儿。以往农村没有面条铺,家家户户更没有面条机。到烧汤(做晚饭)时,忙一天的农妇来不及或没力气和面擀面条,就会为家人做上一顿锅出溜儿。

其做法是一边往大铁锅里添上大半锅水(不能太满,以距锅沿儿一拃靠上为宜)烧上,一边搅拌半瓢面糊(有点儿类似于煎饼的面糊,加盐、葱花等)。等锅里水烧开(锅边烧热),取点猪油(菜油也可)把空出的锅边润一圈,再用大铁勺,把搅好的面糊顺锅沿儿均匀地倒一圈。然后,盖上锅拍子(盖子)大火烧。

等锅内的水把锅边上煎饼一样的“面片”,自然地淤下来,用铲子铲下打烂(根据面糊多少、人口饭量和饭的稀稠等,可以酌情“出溜”的次数),加入适量的盐、酱醋、小葱(或蒜苗),和其它时令青菜等煮一会儿,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锅出溜儿就好了。

锅出溜儿因面糊顺锅出溜而得名,吃起来软香不硌牙,喝到胃热乎舒服,很适合病人和老人食用。尤其是大冬天,热呼呼喝一碗全身都暖和。

不过,以往农村有“面条省,疙瘩(面疙瘩饭)费,吃了锅盔(馍)卖了地”的农谚,吃锅出溜儿,也是“万不得已”偶然为之的。

面辣子。以往不仅主食紧缺,下饭菜也是十分缺乏的。做饭时无菜可做,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就会搅上一碗稠面糊,再往面糊里放点食盐、辣椒丝或辣椒面、滴几滴香油等佐料,放在锅内蒸熟。成品呈稠糨糊状,很像蒸蛋糕,人们戏称“人造鸡蛋糕”。

面辣子也叫蒸辣子糊儿,是一种最简单的小菜类食品。它可以沾馍吃、配干饭(蒸米饭),也可以就着稀饭喝。做法简单,吃起来既方便又解馋下饭,十分滋润。

秃耳饺儿。以往困苦年代,白面(小麦面)十分紧缺,杂面(豆面、红薯面等)又擀不成片。为了改善生活,能为无米之炊的母亲,就会时常做上一顿秃耳饺儿。

其做法是,将酸菜剁碎,拌上油盐、辣子、小葱等做成“饺子馅儿”。抓一小把红薯面伸开手掌,然后取一勺带有一定水分的“饺子馅儿”放到手掌之上,再攥紧拳头用力一握,一个可爱的秃耳饺儿就搦成了。

搦出的秃耳饺儿,一个个放在拍子(草莛扎制的锅盖子),像极了家常的水饺。做够一定数量,下到锅内煮,一个个全都漂浮着,如同真水饺一样叫人眼馋。吃起来黏黏的,散松松的。虽然没有真正的水饺好吃,但也很改色儿,很解馋,很耐饥。小时侯,我的母亲总会隔三差五地,为我们做来吃。它为我们贫苦的岁月,平添了许多美好的乐趣。

水煎包。先前不太富裕的年代,水煎包是集市、街头专卖的熟食品。其做法是,将面粉做成蒸馍用的发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块,逐个擀成小圆片。用鲜萝卜或干萝卜干儿、粉条(兑些猪肉更好)等做馅(也有韭菜、鸡蛋、粉条做馅),做成小包子形;而后,再把做好的生包子,一个个摆放到刷匀油的大平底鏊子里(相互不挨,摆满为止)。倒入一定的稀面水(漫过半个包子为好),盖上盖子下煎上焖。翻一遍,看其双面都呈金黄色即可出锅。

因这种包子用面水煎成,故称水煎包。因面水煎淤,底部有金黄色的薄片相连,整个包子虚范油光,状如柿饼。包子出锅,一个是一个,没有粘的,没有破的。一个个包子黄焦酥脆,外酥里鲜,松香可口。小时候赶集市看到街头金黄黄、油滋滋的水煎包,总是挪不动脚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