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200余公里去网红民俗地——钟祥莫愁村游玩,竟意外闯进了一座黄陵——明显陵。它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郊6、7公里的纯德山,穿过新建的莫愁村往北里许就是。
一
明显陵,是明朝追谥恭睿献皇帝朱佑杬和章圣皇太后,即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佑杬,与其生母蒋氏的合葬墓。它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建成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历时47年。明末清初遭战火破坏,建筑物逐渐残坏。1993年政府开始对其进行修复,因工程过于庞大,到2004年3月才全面竣工,历时11年之久。它和清东陵、清西陵并称为三大明清皇家陵寝,但它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也是我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因此,它在1988年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显陵围陵面积183.1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其外罗城周长3600余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峦叠障之中。它是依山间台地渐次布列有内外明塘、新红门、旧红门、望柱、石像生,及九曲御河,及棱恩门、陵寝门、双柱门、方城、明楼、前后宝城等,30多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各建筑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它们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是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高超杰作。
二
这显陵是明朝嘉靖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产物:朱佑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佑樘的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父。成化二十三年七月(1487年)封为兴王,弘治七年九月(1494年)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正德十四年(1519年)薨逝,明武宗朱厚照赐谥为“献”,在松林山(后朱厚熜赐名纯德山)选定吉地,按亲王规制坟园,翌年四月初三安葬。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没有子嗣的朱厚照暴亡,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商议,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以武宗遗诏的形式将这一决定颁发下去。
这份遗诏只是强调了“兄终弟及”的祖训,并未考虑到朱厚照和朱厚熜只是叔伯兄弟,也未强调朱厚熜要过继给其伯父孝宗做儿子。15岁的朱厚熜从湖北钟祥到北京后,发现礼部是按皇太子身份举行登极典礼,便不肯登基,非要按“嗣皇帝位”举行仪式。经皇太后调停,最后以“奉迎皇帝”礼在文华殿登基,改次年为嘉靖元年,是为明世宗。
朱厚熜自立体系,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六十余人联名上疏,极力反对。而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
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敕谕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反对派见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瑶等22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朱厚熜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谕,令群臣退去,而群臣依然“伏地如故”。朱厚熜大怒,着锦衣卫将五品以下的在场大臣逮捕杖笞,并杖死其中17人。其余全部逐出朝廷,还分别受到入狱、夺俸、贬官、戍边等处罚。这场长达3年的“皇考”之争,用武力暂且“平息”。事后,朱厚熜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
朱佑杬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兴献王坟原覆黑瓦换为黄琉璃瓦,并修筑神路桥等;嘉靖三年三月,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嘉靖六年十二月,“命修显陵如天寿山七陵之制”修葺宝城、宝顶并重建享殿,增建方城明楼、睿功圣德碑楼、大红门,并在龙凤门前的神路两侧,建置了望柱和石像生等,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嘉靖十年二月,又将松林山敕封为“纯德山”,并立碑建亭等。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朱厚熜的生母章圣皇太后病逝,朱厚熜准备将显陵北迁。但是,从嘉靖三年以来,显陵改迁天寿山之议,一直遭到朝臣及章圣皇太后的反对,使朱厚熜夙存顾忌。到嘉靖十八年四月,朱厚熜视察大峪山陵寝,并与显陵风水形势进行比较后,认定“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驾南祔”。
翌年正月朱厚熜南巡承天府,由于“启视显陵玄宫有水”,他又降谕礼部重建玄宫。工部左侍郎顾麟等受命督工,按朱厚熜钦定“图式”兴建新的玄宫,并用一座称为“瑶台”的高大砖石平台,将新旧宝城串联起来,形成了明代帝陵中前所未有的双宝城特殊格局。
嘉靖十九年五月,朱厚熜母后灵柩南祔,七月同朱佑杬合葬在显陵新玄宫内;嘉靖二十一年,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以正军李貌才等1200余充之。九月,命修显陵陵恩殿;后又改建享殿即陵恩殿“如景陵制”,修显陵二红门左角门、便路及御桥、墙等。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又遣工部左侍郎张守直重修陵恩殿,显陵的建造才告一段落。
三
明显陵在陵区周围建有高6米,宽1.8米,长3500米,呈“净瓶”形状的外罗城,与陵宫区围墙相对,分别称为外罗城和内罗城。显陵的建筑仿天寿山七陵之制,而此七陵只有陵宫区围墙,每座陵寝并无单独的外罗城,只是在天寿山陵区周围建有防卫森严的城墙。
红门是帝陵建制的主体建筑之一,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一般帝陵只有一道红门,即大红门。而显陵出于风水理论的考虑和修建外罗城的需要,建有两道红门,这在明陵中别具一格。旧红门,即大红门,建于嘉靖六年,新红门建于嘉靖十九年,实为外罗城城门。
显陵设有两个明塘(水池)。外明塘位于新红门西侧的轴线上,呈椭圆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90米。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进正红门神道正中,矗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
圣德碑亭后设御桥三座,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弥座,柱身为六棱形;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其后有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上盖黄色琉璃瓦的龙凤门。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从龙凤门再越御桥,便是一条长约30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人称龙形神道。
期间,“九曲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九曲河为陵内人工挖掘的御河(陵区主要排水系统),砖石结构,全长1500多米、宽4米、深3米。河中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河水由城东北引上游山泉水入陵,环绕神道两旁,来去回环,形成九道弯曲,因此得名。河上建有五处石拱桥,每处三座,由北向南耸立在中轴线上。弯曲盘旋的九曲河,不仅让陵内的建筑群连成一个整体、错落有致,同时也使陵园显得秀美且富有生气。
过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就是内明塘。内明塘为圆形,直径33米,塘两边各设有碑亭一座;内明塘后为棱恩门,门两边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棱恩门四周有神厨、神库、宰牲亭,及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配殿等建筑。
棱恩门之后的棱恩殿,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棱恩殿后为陵寝门,陵寝门后为二柱门(现仅存石柱),二柱门后为石五供(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后是方城明楼,内供“大明恭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
方城后左右连接着前后宝城。前宝城呈椭圆形,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下为正德十五年(1519年)所建玄宫。后宝城为圆形,宝顶下为嘉靖十八年(1539年)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睿献皇帝和皇后棺椁。陵区外围的祖山、东西砂山、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及巡山铺等等。
四
显陵是明朝嘉靖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产物,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其陵寝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鳞神道、琼花双龙琉璃影壁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尤其是“一陵两家”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是明朝嘉靖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产物,更是封建帝王滥用皇权的见证。其高超的设计、建造所体现出的,劳动人民之辛劳和智慧让人感叹不已;其宏大、华贵所体现出的,封建帝王之穷奢极欲令人感慨万千:
钟祥有黄陵,
吾遇实有幸。
显陵多奢华,
间有多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