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5
分享

方城扳倒井名不虚传

出方城县城,沿许(昌)南(阳)公路北走约十一二公里,而后下路西行一公里许,就到了方城县独树镇扳倒井村。

村口耸立着重檐叠脊、红墙彩瓦的山门那山门前额上书“午朝门”,后额有“天赐柳林(该村原名柳林川)”。过了午朝门,路旁是两个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0米的大荷池,荷池四周垂柳成行,花草期间。抬眼前望,清澈的泉水正由眼前的龙嘴汩汩而出,与龙嘴相连的古井就是传说的扳倒井。

那井与一般水井大有不同:两个井口,井口处井水相通,并且井水自里井向外井漫流。里边(北边)的水井水深约3米,四周有栏,井上有亭,是人用水井;外边(南边)是牲畜饮水井,井水距井口尺许。外边场地宽阔可供骡马站立就井而饮,井边大理石板上两个八字形大脚印、两个马蹄印清晰可见。两个深深的斜八字形大脚印,当地人讲“那是刘秀饮马时留下的(按情形推测当是人们为了防滑而特意刻就的)”;牲畜饮水井和外边的水池落差两尺有余,水井外壁镶一青石龙头,井水自龙口淌出,不大不小经年不断。龙头下方又是一个大方池子,专供村民洗涮。两个水井虽水位较高(俯身可汲),但均为直上直下,并不见哪个歪倒。

经多方探寻得知:光武帝刘秀北征昆阳时路过此处,军士燥渴急思饮水,见村中乱石间有水细溢,遂掘石而得泉。于是,村人于此凿井。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邓奉、董欣造反赭阳(今方城),光武帝亲征再次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疗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借帝之言,名井曰“扳倒井”。原来是好似扳倒的此扳倒,并非真扳倒的彼扳倒矣!

井亭北边便是光武庙。据传,光武帝平叛凯旋后,仁政爱民,奖励农耕,厚谢天下,深得民心。村里乡亲感谢皇恩,在井上建亭,亭旁建祠,以示纪念。光武庙占地3800多平方,山门三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内塑光武像和云台28宿像。殿东道房院,三进深宅,庙内古柏参天,翠柳红墙,错落映衬。

宋时,金兵大举侵犯中原,光武庙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庙中主持王来宾、张佩覆等重建光武庙,并增建花园一处。花园北部是“接官厅”,始名“花厅”,又名“玉照堂”。其面阔四间,进深三间,为古代过往官员休息场所。堂前有十米见方的涣池一方,池之四周有石质望柱拦板。拦板上雕刻梅、兰、竹、菊,保存完整。庙、厅一体,古柏参天,翠柳红墙,错落映衬。既有江南水乡之灵秀,又有中原古建之雄伟。可谓是,集南北美妙为一体。

明嘉靖十八年,世宗谴驸马乌景和致祭立碑曰:“刘秀至此扳石得泉。”清康熙年间重修,至道光十三年彻底改换旧貌,井亭栏、柱全用南阳蒲山青石凿成,细兰明净,亭楼飞檐挑角,玲珑秀丽;四角悬以铁钟铁马,微风一吹,清脆悦耳;井前辟池,水出龙口,池内荷花溢香,池旁垂柳依依。

明末清初,此地成为中原九省南北交通要塞后,清政府在此光武庙东设立驿馆。大清道光皇帝自云南回京,下榻“玉照堂”数日,并钦定“玉照堂”为“接官厅”。自此,凡经此过往的文武百官,都必须到光武庙朝拜。且午朝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从此,达官显贵、骚客书家便纷至沓来,或泼墨书画,或吟咏题诗。其中,于谦、林则徐、傅寿彤、顾嘉衡及邓小平、刘伯承、陈赓等,先后驻足于此,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如明代著名诗人于谦,游历此地时就挥毫赞道:“汉主中兴非偶然,等闲平地涌清泉。灵津千古蛟龙蛰,时出人间救旱年”;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两次亲临此地游历,并留下五言长律一首。他引经据典盛赞方城扳倒井之后,慨然叹曰:“……余闻圣泉动坤络,井汲受福占明时。德及万灵地出醴,厥士衍沃兼五舵。流谦润下挹不竭,古称符瑞恒臻兹……想见坤灵涌泉出,驱使龙马浮神龟。九仞不劳厚地凿,一勺早荷皇天慈,遂贻甘泽溉来许,不改井养无穷期……”道人合焕得到这首长达392字的诗文后,视为珍宝。并将该诗同其他诗文一起,装裱在两幅长20米、宽1米的长卷上,专供游人观赏(1942年修纂《方城县志》时,该诗被全文收入)。

“王莽撵刘秀”大多牵强附会,但这扳倒井可是“有图有真相”——并非虚传。神奇的先贤传说、摆布科学的井、池,古朴的井亭、庙宇,及其那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古官署驿站等等,着实让此村庄增光添彩,着实值得众访古探幽者实地一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