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和五年(1205年),一位年仅十六岁的青年,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捕雁人告诉他一件奇事:今天张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逃。然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上空盘旋一阵后,从天上一头栽下,殉情而死了。
那青年看看捕雁者手中两只死去的大雁,一时心绪难平。不仅花钱买下这两只死雁,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还为它们做了一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词叫《雁邱词》,这青年叫元好问。
元好问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诞生在秀容(今山西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未满周岁即过继于叔父元格,5岁便随其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元格曾任上述地方县令)。二十几岁时,元好问作《箕山》、《琴台》等诗,礼部尚书赵秉文读后大加赞赏。于是他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
然造化弄人,元好问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四五次考试都考中。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好不容易进士及第。但又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他便愤然不就选任。正大元年(1224年),到他三十五岁时,才复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登第后,元好问被任为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
“三十七年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国史院编修只是一名小小的国史档案抄写员,并没有多少事做,大多闲在家中。人生韶华,虚度蹉跎,感慨良多。未及一年,他便辞归了。
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元好问又出任河南南阳镇平县令,次年,改任河南南阳内乡县令 。正大五年(1228年),其母张太夫人病逝,辞去官职,服丧三年。正大八年,服满后又出任南阳县令。
元好问一生从政时间大致9年,其中6年就是在河南南阳度过的。他三为县令期间,正是金政权崩溃的前夕,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赋敛繁重,民不聊生,到处是一片衰败悲凉景象。而县令当时的职责就是征粮催租,由于金国对蒙古作战,军费开支庞大,百姓的的税赋是平时的三倍多。身为县令,他既不忍向衣食无着的百姓征科,又为无粮佐军而忧虑。
在镇平任上他作《镇平县斋感怀》:
四十头颅半白生,静中身世两关情。
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
老计渐思乘款段,壮怀空拟谩峥嵘。
西窗一夕无人语,挑尽寒灯坐不明。
初到内乡任时,他作《宿菊潭》:“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軍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在《内乡书斋书事》一诗中写道:“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春陵老使君。”由于自己不忍用强硬的手段,向百姓征收租税,使得本县“催科无政”。归去不得,惭愧不已,夜半时分还在为此难寝难安。
因“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元好问于天兴元年( 1232 年),被提拔为尚书省掾(尚书省令史),官至翰林知制诰。天兴二年,蒙古军围攻汴京。金哀宗逃往归德府(河南商丘),44岁的元好问成了蒙军俘虏。元好问被俘后,先被囚禁在汴京城南的青城,后被押往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看管。五月北渡黄河时他作《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元好问编管山东聊城后,编纂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史学著作《王辰杂编》。元太宗七年(1235年)移居冠氏县,并编《东坡乐府集选》一书。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但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忻州隐居,潜心编纂著述。直到蒙古宪宗七年(1257)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一代文宗”元好问,生活于宋金对峙、金元交替之际,动乱不安的年代,悲天悯人伴其一生。其“丧乱诗”承袭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写法,着重描述金后期的丧乱、动荡局势及人民的凄苦生活。其诗词可谓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