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5
分享

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仅25岁的康熙帝,面临严重的威胁——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正在作乱,国家处在一片动荡之中。为笼络人心,康熙帝开始对知识分子施行怀柔政策——让各地推荐选拔有学之士,到京应试,录用授官。期间,康熙获知“山右(山西)义士”傅山,为享誉学林的一代宗师。因此,傅山首当其冲地被康熙收进了法眼。

傅山被吏部推荐,命其赴京应试,但他坚辞不就。地方官只得强行将其,以“篮舆架窝”抬往北京。但他下了决心,要以一死对抗:“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

进京途中,傅山一路上悲愤交集,寝食皆废,用锥子刺破两腿,到了京城已骨瘦如柴。至京师后拒不入城,卧病于崇文门外三十里、久无人烟的圆觉寺。

傅山虽未参加考试,因其“人望”,还是被康熙破例“示恩”:“傅山文学素著,特授内阁中书”。

授官就得谢恩,傅山坚辞不去。清王朝满汉大员、达官显贵,多方劝诱,傅山终不为所动。

傅山被强行抬到午门外,他却昂首挺胸,直立不跪。最后,经众朝臣强压倒地,有人就急中生智说“傅山已伏地谢恩”,这才算应付过这生死一关。

胸怀天下的康熙,也未对傅山认真计较,反给他写了一个“福”字,让他回家颐养天年。逃离皇廷,傅山便匆匆上路返回太原。对此,大家纷纷赞叹傅山:“权贵难移志,威武不能屈”!

傅山(公元1607-1684年),字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之它、朱衣道人、侨黄等。世居大同,其曾祖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市尖草坪区)。

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且天资聪明,博闻强记,15岁考中秀才,20岁补为廪生(政府供给的学生)。崇祯九年(1636年)春,又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于山西省“三立书院”深造。

崇祯九年(1636年),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来到书院,向山西提学袁继咸(曾在朝为兵部侍郎,因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被贬为山西提学)提出,要保送一个不学无术之徒入学。经考试,袁拒绝录取。于是,张串通阳曲知县挟私陷害,给袁捏造了十几条罪状,将其押解北京究问。

袁继咸被押送期间,傅山与他的同学薛宗周等,尾随囚车从太原出发,徒步千里一同赴京。到京后又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为袁诉冤请愿。并带领众生员,在京城四处印发揭贴,申明真相,且两次出堂作证。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袁继咸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官复武昌道。

这次斗争的胜利震动全国,傅山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和赞扬,名扬京师乃至全国,被誉为“山右(山西)义士”。

袁案结束后,傅山返回太原。他无意官场仕途,寻城西北一所寺庙,辟为书斋,悉心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甚至连佛经、道经都精心览读,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他擅长诗文、戏剧、兼攻书法、绘画,精通医学,并研究道学、佛经,是一位知识渊博,具有多方建树的优秀文化人才。被人们赞誉为“学海”、“医圣”,民间称之为“地仙”。

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明亡。为表示对清廷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廷屈服。

顺治初年,南明派总兵宋谦,到北方秘密活动。他先后两次,在汾阳会见过傅山。顺治十一年(1654年),宋谦准备起事。但因事机不密,在河南被捕。在处决前审讯时,宋谦供出了傅山。傅山被捕,关在太原监狱。历经审问,几经严刑,傅山坚贞不屈。最终,于顺治十二年七月获释。

出狱后,傅山曾南下江淮一带游学数年。自顺治十七年起,即隐居于太原城东南的松庄,自号“松侨”,寓意为虽还在国土,却像侨居异国他乡。

对于清廷的征召,傅山一直有着自己独立的认识,保持着自己一贯不屈于皇权的思想和气质。

傅山进京后,在京城外迎接他的是康熙的重臣---文华殿大学士冯溥。按理说傅山的面子也足够大了,可以说非傅山,康熙不会给予这样的礼仪。

而这高档次的隆重接待,并未能改变傅山的思想,他以有病为由不去应接。当冯溥提出要在自己的万柳园,为傅山提供住宿时,他也一口回绝了。并且连山西会馆也不住,却投宿一片荒凉的圆觉寺。

在一个飞雪漫撒、野茫茫兮天苍苍的日子,康熙假扮居士来到圆觉寺看望傅山。傅山便一眼看出,并斗胆与其谈论书法。

在得知康熙喜欢董其昌(明万历年间进士,善书画,为官不正,贪得无厌)、赵孟頫(宋太祖十一世孙,宋亡侍元)的书法后,暗自认为皇上喜欢奴人,就假意认不得康熙。并借机大谈自己的见解:“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在回答康熙,关于如何才能得到书法正脉的时,傅山以此为题,语意双关道:“宁拙不巧,宁丑不媚,如老汉走路,步步踏实,不左不右,不跳跃趋”!这就是傅山的人格——做人要宁折不弯,铁骨铮铮!象青松,寒雪压来,愈发青翠!

历史上,楚国屈原为报国无门抱石投江,留下了世代延传的端午节;晋国介子推为激励新君坚辞不受封,被重耳活活烧死于绵山上,留下了千载传承的寒食节;明朝方孝孺为秉笔历史,被明成祖朱棣诛夷十族,873人全部被凌迟处死……

暂不说一国最高统治者,与一介臣民孰是孰非。也不论上述人士,是否愚忠。单是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洁芳善举,就足以使世人高山仰止。这是为人的一种气节——对世事总要有所爱、有所很,有所为、有所不为!

“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傅山此言很有些道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