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传海的头像

翟传海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29
分享

清明复清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源于两千多年以前,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说:晋国太子重耳遭骊姬所害,被当时在朝拜相位的介子推保驾外逃。逃亡在外生活十分艰苦,在饥寒交迫之际,忠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让重耳充饥。希望他日后能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好勤政爱民。经过多年流离,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重耳做了国君后大加封赏有功之人,惟独介子推为激励新君坚辞不受,且背了母亲躲进深山不肯出来。

重耳派人追至山上,千呼万唤无人答应便下令烧山(他认为一烧山人就出来了)。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现。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之推和他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并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国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拜介子推变成了人们祭奠故人的祭祀节,并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以上说法大致不差,但关于“清明”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弄明白。那就是那次大火熄灭后,晋文公在介子推母子抱着的那棵柳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用衣片写下的一首血诗。诗文是: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因为介子推诗文中的反复“清明”,晋文公便赐名介子推死前所靠的柳树为“清明柳”。因此之故,后世才有了“清明”和“清明节”。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壮、苗、及土家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基本的主题都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清明放假可追溯到唐朝,当时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便颁布政令给予假期;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与周末连休)。这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方略。

上坟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在我们南阳,“清明节”和“十来一(农历十月初一)”都是民间专门祭祀先人的日子,俗称鬼节、上坟节。但有“早清明晚十来一”之说。意思是清明前人们比较清闲,而且已经春暖花开,人们可以提早上坟。而“十来一”前夏收秋种一直很忙,上坟、修坟可以推迟稍后。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到处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此时,是上坟扫墓、祭奠先烈的重要日子,也是扶老携幼举家到户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户外活动、尽享自然春光的一桩乐事,更是春耕生产、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这个节日有慎终追远的感伤、生离死别的追忆,更有生动清新的明丽!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眼一闭一睁,2019年的清明节就到跟前了。先人舍身取义用心良苦,当下活着的人们啊,可否记得“清明复清明”?

河南南阳翟传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18637713098

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