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四十六年前,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七月七日,李煜因其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被宋太宗用牵机药,结束了他年仅四十二岁的生命。
一
李煜,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生于937年7月7日(旧历)初名从嘉,字重光,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人。
李煜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骈齿、一目双瞳。因貌有奇表,遭二哥李弘冀猜忌(大哥早死,李弘冀为太子)。为避祸,他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等,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王位。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死。李璟的老大到老五死完了,天上下雨——淋到了李煜。李璟封李煜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住东宫。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南昌),立李煜为太子并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南京)。六月李璟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把李从嘉改为李煜。
二
其实,李煜原本不姓李,他的南唐国也和唐朝没啥关系。他爸爸的爸爸原本是徐温的养子徐知诰,而徐知诰也不知所出。据说是南吴太祖杨行密,在争战中所掳孤儿,并以为养子。但杨行密诸子不能容,遂将其给予徐温,才有名徐知诰。
徐温原本是南吴的开国功臣,后来慢慢掌握了南吴的实权。他年老的时候,因亲子徐知训骄狂被杀、徐知询等亲子年少且能力不足,从而依赖、信任养子徐知诰。公元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设计控制了徐知询,以大丞相、齐王身份,掌握了杨吴实权。同年,扶杨行密四子杨溥称帝,但实权仍在徐知诰手中。徐一方面对杨氏旧臣竭力怀柔,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持自己的势力,大力招徕、奖拔北来士人。
经过10年苦心经营,徐知诰完全获得了杨氏旧臣的支持。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废杨溥,登上皇位,以金陵为国都,国号大齐,年号昪元。次年,徐知诰改国号为“唐”,改姓为李,改名为昪。
改国号为“唐”是打先前唐朝的旗帜,姓李自然是攀唐李的高枝儿。说白了,就是扯虎皮作大旗呗。因其位置在中国之南的南京,史称南唐。对,南唐就是这般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李璟为何要迁都南昌?又是怎么死的?李璟,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长子、南唐第二位皇帝,即南唐元宗。他上台后,放弃了他老爹李昪的保守策略,开始了扩张之路。大规模对外用兵,虽然消灭了楚、闽二国,也扩大了不少国土,但因连年战争,南唐的国家经济也被拖垮了。加之李璟奢侈无度、政治腐败等,其实力迅速减弱。以至于后来,被后周夺去了淮南江北之地。
被后周打败后,李璟便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李璟的曲身求全,虽暂时免除了战争的威胁。但他明白,后周不会止步于长江以北。于是他一边加固金陵城防,一边动了迁都念头。
“建康(南京)与敌隔境,江又在下流……今吾移都豫章(南昌旧称),据其上流,而制其根本,上策也。”在李璟看来,仅仅依靠长江作为屏障的建康不安全,相比之下,位于长江中游的南昌则要好得多。但这一提议,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因为自唐末以来,经过杨吴、南唐数十年的治理,六朝故都金陵,早已成了当时以繁华著称的大都市。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为了统一南方,赵匡胤在开封大练水军。李璟心知肚明,宋的攻势相比后周,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他还是于961年迁都南昌,并将太子李煜留在金陵监国。
但到了南昌后,李璟就后悔了。因为南昌城市规模、皇宫规模都很狭,且不好改建。因此,群臣牢骚满腹。因此,李璟迁都南昌不足四个月,就郁郁而终了。
三
李煜从李璟手中接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后,赶紧遣人入贡北宋,赵匡胤也释放南唐降卒千人。之后,一直奉赵宋为正朔,岁贡以保平安。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武汉。李煜非常恐惧,赶紧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遣其弟李从善朝贡,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太祖同意,但扣留了李从善。同年,有商人告知,宋军于荆南建造战舰千艘。很多人请求进行秘密焚烧,但李煜惧怕没敢同意。时,国家形势紧迫,李煜忧心似焚,每日与臣下设宴酣饮,悲歌不已。
开宝五年正月,李煜又下令贬损仪制。改“诏”称“教”,朝廷相关部门全部降格,降诸“王”为“公”。金陵台殿所设鸱吻(殿脊的兽头)一应器物,也尽行撤去不再使用。而太祖却晋封其弟,李从善为军节度使,并在汴京赏赐宅院。
开宝六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赵宋册封爵位,被拒。开宝七年秋,宋太祖先后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敢前往,回复“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既至此,唯死而已”。太祖闻信,即遣颖州团练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随后出师,水陆并进。李煜亦筑城聚粮,大举备战。宋军攻下安徽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严,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
这时,吴越也乘机进犯江苏常州、润州,李煜遣使质问,说以唇亡齿寒之理。吴越王不答,转送李煜书信至宋廷。北宋攻陷芜湖和雄远军,沿采石矶搭建浮桥,渡江南进。李煜招募兵卒,全力御敌。然,终因强弱悬殊,节节败退。
开宝八年,北宋尽围金陵,昼夜攻城。金陵米粮匮乏,死者不可胜数。李煜两次遣人使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但太祖却答以著名的警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南唐亡国后,李煜被俘入北宋汴京,被赵匡胤封做“违命侯”,度过了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屈辱受尽,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宋太平兴国三年“七夕节”,他的42岁生日到了。在这个特殊的生日里,他不遣词选句,也不管几个“春”、几个“东”,随口而就,胸襟直抒: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词叫《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寓所吟唱时声闻于外,宋太宗(赵匡胤已在开宝九年的“烛光斧影”中挂单了)闻之大怒,赐牵机药鸩杀之。
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被世人誉为千古词帝。
李煜的词存世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部分词里也有沉重的哀愁),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后期反映亡国之痛的词,哀婉凄凉,意境深远,造诣极高。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别来春半》写出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据说,这是他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触景生情之作。
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一如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说弟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的春草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不过,这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好像不单单是为其弟,或许也为其己,为其国!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这首《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的真实心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心念。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直白,却又令人思绪悠远无限。
同样作于软禁时的,还有《浪淘沙·怀旧》:“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它表达的是,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五
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也写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这也就是说,李煜的亡国“不是他的错”。一个是,当时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另一个,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玩法儿”所注定的。
别个太宏大、太高深,咱就说个小故事吧。《南唐书》载:乐府词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巳(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几度罢免。为人“谄媚险诈”,被人列入“五鬼”。)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元宗悦。
什么意思呢?是说在南唐快要灭亡的时候,李璟还在一次宴会上,拿他的宰相冯延巳开涮:“吹绉一池春水,干卿甚事(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首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为奉承溜须,以李璟《摊破浣溪沙》中有“小楼吹彻玉笙寒”答对:“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于是,李璟格外高兴。
这有什么不对吗?且听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怎么说?“时丧败不支,国几亡,稽首称臣于敌,奉其正朔,以苟岁月,而君臣相谑乃如此。”在它看来,国家败亡到这个程度了、为了苟延残喘已经向敌人(后周)稽首称臣了,这对没心没肺的君臣,不知道重振朝纲、励精图治,却还在为文字游戏争风吃醋。简直岂有此理!
还有,李昪自幼孤贫,深知民间疾苦,而长期的社会实践,也造就了他柔顺、勤谨,和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品性作风。他的一生艰苦朴素,不为声色所迷惑。尤其是他称帝后,志在固守吴国旧地,而无意开拓。如昇元四年,南唐边将不遵命令,进入后晋安州(今湖北安陆)抢掠,被晋军击败,损失将士2000余人。为此,李昪“辍食咨嗟者旬日”。对此,冯延巳则认为李昪息兵,是龌龊无大略,并在讥刺李昪说:“田舍翁,安能成大事”?
相反,冯延巳看到,李璟攻楚时暴师数万于外,不但不体恤安抚,反而“宴乐击鞠,未尝少辍”时,却大加赞赏:“此真英雄主也”!
试想,一个自大国版图临时割据的小小郡国,在如此爱诗词胜过爱国家,爱自己忘记爱民众的君臣操弄下,又怎能不亡?
李煜继位,能,也只能消极守业。然而,尽管李煜时的南唐,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其毕竟维持政权达15年之久。并且在他被俘的日子里,还始终不忘故国,心系故土,其心从未归宋,并因其心不归宋悲壮而去——据说,人吃下“牵机药”,头部便开始抽搐,最后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状似牵机(织梭),因故名曰“牵机药”。虽然,史书未载明李煜服用,大宋太宗“赐予”牵机药的情景,但那一定是万分之悲壮的!
六
李煜前边有五个哥哥,并且很早就醉心经籍、不问政事。然身不由己,命不由人。最终还是阴差阳错的做了帝王,最终还是极其无奈地做了亡国之君,最终还是被大宋太宗用牵机毒鸩杀了。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人们都说李煜的《破阵子》,是他作词前后期的分水岭,这当是不错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有人说,李煜更适合做词人,不适合做君王。如果他不做君王,在词方面的成就会“更上一层楼”。然而,倘若他不做君王,没有经过亡国的切肤之痛,其千古绝唱又从何来?
李煜在历史上是亡国之君,但还不算一个很坏的国主。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其在位时“好生戒杀”、减赋税、赦囚徒,面对强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被俘北往时老百姓泪送拱别,饮毒死去后江南闻之“皆巷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来自于南唐,这“愁”来自于李煜,这“愁”来自于纷繁的人间。
古老的“七夕”,是词帝、国主李煜的生日和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