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的这些,都是我等在无知年岁卖弄的唱曲儿。然,随了岁月的流转和年龄的增长,蓦然回首,有个人真的在灯火阑珊处。
一
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姓辛,名弃疾。宋高宗绍兴十年生于山东历城,别号稼轩。他不仅是位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
“靖康之变”时,因“累于族众”,他的祖父未能随宋室南渡,而仕于金,先后为开封等地太守、县令。辛弃疾出生的1140年,是宋金交战史上悲剧氛围最浓的一年。这一年,岳飞所率的岳家军,在抗金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被南宋朝廷十二道金牌招回,淮河以北大片领土得而复失。
小弃疾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自幼随祖父生活。他的祖父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小辛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后,自觉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他聚集了二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义军,并担任秘书兼参谋。
1162年,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建议耿京投靠南宋。当弃疾同志带着朝廷的诏书返回时,叛徒张安国弄死了耿头领,并带一部分人投金了。他怒火中烧,当晚便吆喝了五十几人直奔金人大营,把叛徒擒拿了,交给南宋朝廷斩首示众:“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任命他为江阴判官,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弃疾初到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抗金北伐的提案,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广为传诵。但有“难言之隐(怕挨打,怕丢了天子名号)”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鉴于其才干和公众舆论,才派他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他虽有出色的才干、豪迈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但畏缩而又圆滑、嫉贤而又妒能的官场,却使他这个“归正人”难以立足。虽每到一处兢兢业业、政绩卓然,但却屡受弹劾和罢免。比如,1181年,他刚刚由湖南被提拔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就有人弹劾他,任潭州知州兼任湖南路安抚使时有问题,罪名是“虐害田里”、“顶撞领导”等。而事实上,他在湖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乡社(地方武装)”。
经过他的整顿,乡社由地方土豪劣绅横行不法的工具,变成了官府管理地方的武装;二是创建了著名的“飞虎军”。在得到宋孝宗批准的情况下,他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步兵二千人、马兵五百人的地方武装,并“雄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在后来对金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第三就是救荒。由于措施得力,不但他自己辖区百姓顺利度过荒年,还帮助别的辖区度过了饥荒,朝廷曾特意下诏褒奖。就这样,一有弹劾,朝廷还是不由分说,就下达了罢免令。就是这一纸罢免令,却让年轻有为的弃疾同志,被迫退隐了十年之久。
1192年春,辛弃疾被任命为福建提点刑狱。一复职他便更加卖力,冬季就被召到京城担任大理少卿,不到半年又提升为集贤殿修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等。当他回到福建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时,有人又对他提出了弹劾,他不得不再次归隐。他归家之后,有人还是不肯放过他,举报他“虽已黜责,未快公论”,将集英殿修撰降为秘阁修撰,直至秘阁修撰的职名也被削夺了。最后,因“累遭白简,恬不少悛(多次处分,死不改悔)”,剩下的最后一个“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空名也丢了。
1203年,拥立赵扩即皇帝位的权臣韩侂胄,准备北伐讨金,老辛才再次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上任后因“摒弃前嫌”积极为百姓兴利除害,被任命为处于抗金前线的镇江知府。在镇江任上,他以66岁的高龄积极备战。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思想,与多项备战主张。然而,他的“要做周密准备,不能贸然行事”的主张,却引起了急功近利的韩长官的极度反感。这时,恰巧他推荐的一个小官犯了事,因举荐不当被连降两级改派隆兴府知府。还没等上任又被弹劾,结果隆兴府知府也当不成了。就这样,他的理想与希望便随之付诸东流了。
开禧三年,北伐完全失败,老倔头辛弃疾忧郁成疾。等朝廷准备重新起用他的时候,他已经卧床不起了。当年九月初十,那个叫辛弃疾的“别倔头”,带着无限遗憾和忧愤与世长辞了。据传,他咽气前从病床上强撑起3次,皆是大呼“杀贼!杀贼!杀——贼”!
二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满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风格的“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他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奔到南方,满怀热血、渴望一展宏图。但投奔八九年了,却只当一个建康通判投闲置散。登临周览之际,心头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流年如水,壮志成灰,英雄热泪横流!
淳熙八年,弃疾同志四十二岁时,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一个热血男儿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抱负舞台。这使他难以忍受,心灵深处波澜起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悲愤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205年,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永不在平庸中荒废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他的一生,并在他的词作中,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他是本能的、发自内心的厌恶。“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南宋在苟且偷安中走向了绝路。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处处满含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但其词作也不乏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农家生活是这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中,他的生活是这样的: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西江月·遣兴》中自己的放旷是这样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刘辰翁说:“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辛弃疾——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
三
“辛弃疾,心气极。”我等无知年少调皮的胡喊乱叫,不幸切中了辛弃疾的人生——他气极,你气极,世人更气极!一心许身报国却屡遭挫折,且全都是“莫须有”。他气极否?世人气极不?——心气极!
龙案后黑暗的半径,量不出民间疾苦的周长!他每调一个地方,都风风火火,兢兢业业。但昏庸的朝廷已容不下他的正直!于是乎,小人的几句谗言,皇帝的一纸诏书,便决定了他一生壮志难酬。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家族命运其实更是辛弃疾本人的写照。常言道“逢人且说三分话”,他却一分余地也不留。此种对恶势力绝不调和“捣残堪吐”的辛辣之恨,又何尝不是源于他对国家、民族忠肝义胆的火辣之爱?然而却因了他这“更十分向人辛辣”的性格,才使得他与官场格格不入,及至到了“堪吐”之地步!
“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偏安一隅的南宋迟早会亡,但没有岳飞和辛弃疾等,它必将早亡。辛弃疾本有不世的奇才,想用手中的利剑拯救泪尽胡尘的百姓。可是没有人给他机会——终日内斗的南宋朝廷,只充斥着猜忌与攻讦。当权者文恬武嬉,他偏又不长媚骨。他终于被弄权之辈、奸佞小人以排挤、以弹劾,一次次罢官,直至忧愤而亡。
醉里挑灯看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就是当年的辛弃疾——文韬武略难以施展、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就是如今的辛稼轩——历经千年,“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多么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