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诗经·菁菁者莪》以菁菁者莪起兴,展现了在一幅萝蒿满地、青绿繁盛的春天胜景中,一淑女与一少男相见、获得男子厚赐后的喜悦心情,并把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美好无限。其中“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是说:见到心上人我很高兴(他送我不少钱)。“朋”,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计量单位。夏商时期,贝壳开始广为人们接受,并成为商品交换时的主要媒介和王室的赏赐品。人们把十枚贝壳串在一起,称为一朋。“百朋”,即百串钱(比喻很多)。诗歌中的“锡我百朋”,是我国最早反映钱货的诗词。
《诗经》中反映钱货的还有《氓》。《卫风·氓》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是一位弃妇、怨妇的悲愤表达 。其中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是说憨厚的农家小伙,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找此借口来求我。古时,“布”是用麻织成、用来遮体御寒的。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频繁,流通于市场的货币除贝外,“布”也开始被用作价格支付的手段。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是科圣张衡在河间(今河北沧州)任职时,作的《四愁诗》。其中的“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是说“美人”曾送我金错刀,我将用何报答……这里的“美人”比的是君子,金错刀则指的是金错钱刀,实为一种货币。
“金错刀”有两种情况:一是指黄金镶嵌刀环或刀柄的装饰品,即佩刀;二是是王莽铸的特大钱币,名“一刀平五千”。即错金(用黄金镶嵌文字)的刀币,故叫金错刀。其形状独异,像一把现代的钥匙,头为圆形,身为刀形,“一刀”二字用黄金镶嵌而成,是中国古代数额最大的钱币。诗圣杜甫的“金错囊从罄,银壶酒易赊”,和韩愈的“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等,中的“金错”和“金错刀”都是金错刀钱。
诗豪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夏五铢钱”。其中的“业复五珠钱”,指的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的五铢钱。这里,刘禹锡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的史实,赞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诗仙李白《南都行》:“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中的“白水真人”,是指光武帝刘秀。刘秀生于南阳郡舂陵白水乡,并起事于南阳白水河畔。“真人”是说,刘秀是道教所说的修行得道之人。“白水真人”是说,刘秀乃起于白水的真龙天子。王莽兴铸的“货泉”钱中的货泉二字,拆开来读就是“白水真人”。刘秀就以此为“受命”,不但不禁绝王莽兴铸的“货泉”,反而在即位之后沿用了十六年。因此,“白水真人”是说刘秀,也是指“货泉”钱币。
宋代诗人黄庭坚诗《戏呈孔毅父》中,有“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明时袁宏道《读钱神论》中,有“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其中的“孔方兄”指的是,外圆内方的铜钱。这是因为,秦始皇削平诸侯之后通行“秦半两”。秦半两这种钱奠定了我国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式,直至清朝末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期间,无论铜钱的铜质如何不同、大小如何不一,钱币都是内方外圆。关于“内方外圆”,除了“天圆地方”观外,还有一个实用原因:人们为了让铜钱整齐圆滑,便于使用,钱币铸成后还要用锉刀修整。一枚一枚的修锉,不仅不方便而且很费工夫。铸钱工匠就在铜钱的中间开一个小孔,把百十来个钱币穿在一根棍子上,一刀锉下去,百十枚铜钱的外缘全都锉到了。后来发现,加工时钱币会胡乱转动,有的锉到,有的锉不到。他们这才把钱孔做成方形的,用以固定。
“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奈有主人家。未容黄蜂酿成蜜,已怕恶雨不容花。云间明月无可揽,海中蟠桃良未涯。浮名误人不得脱,黑发减来那得加。”是北宋诗人张耒作的《和无咎》。“爱酒苦无阿堵物”中的“阿堵物”,也是指钱币。说,西晋有个名叫王衍的自命清高,从来不说“钱”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逗他说“钱”,都没有成功。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让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铜钱,把他的床围起来。她以为待他醒来下床,一定能说出“钱”字来。但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唤来,指着床前的钱,只是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阿堵物”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东西”。由于这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馀,臣仆者穷竭而不足……”、“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世间不知几人与“孔方兄有绝交书”,寡人实在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