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楚
(一)
每逢正月初,家家户户都要走亲戚——拜年。拜年,先是亲戚之间拜年,再是朋友拜年。拜年,依辈分,晚辈先到长辈家拜年。拜年时,拿礼品,如:糖包,糕,饮料,滋补品,酒等。糖与糕必不可少,其它礼品随意,礼品档次也各不相同。有人笑话说,拜年是“签订合同”,即正月拜年了,一年中,两家的红、白喜事都要送礼,互相往来。到亲戚家拜年,现在十分便利,几乎户户都有私家车,村村都有水泥路到家门口。再远的亲戚,开车,一踩油门,马上就到了。开车不喝酒,也改变了以前拜年时、人们酒醉如泥的现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拜年是步行,拜年时,席间喝酒过量,很多拜年客醉酒后回家,瘫倒于田地畈的路途中。醉酒者,东倒西歪,醉醺醺,呻吟着,甚至躺倒于地上,伴随着呕吐不止的“醉客”,痛苦不堪。如今拜年,席间,酒与饮料都有,根据个人爱好、自愿饮用。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餐桌上的菜,可谓山珍海味,十分丰富,美味可口。时代飞速发展,农村人生活条件与日俱增,吃、穿、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家车成了代步工具,田地畈间的路,也杂草丛生。所以,现在正月拜年,再也看不到那种倒地“醉客”的现象。 孩提时,每逢过年,母亲都要把早早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让大家穿上,以示喜庆。腊月初,母亲先到集市上商店里买些布料,再请裁缝师傅来家中,为家人量身定做新衣服,每人一套。过年,为了家人都有新鞋子穿,母亲在每年冬月的晚上,辛勤于煤油灯下,一针一线,赶制鞋子。手工制作鞋子程序复杂,一道工序是制作鞋面;另一道工序是制作鞋底,鞋底是一层层布角叠好,再用细麻绳、密密麻麻均匀缝起来;最后一道工序,是鞋面与鞋底缝合好。手工制作的布鞋,穿在脚上舒适。母亲手工制作的鞋子,十分精巧,像模具定制的布鞋,针线匀称,造型美观,人见人夸。那时候过年,全家人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其乐融融。孩提时,母亲再三嘱咐我们,新衣服、新鞋子要爱惜。现在,这样的手工鞋几乎没有。母亲已经仙逝,一切都已经成为记忆。
(二)
正月初一,阳光温柔而明媚。按照乡俗,大年初一、初二要到外婆家拜年。拜年往来,一般是先姻亲关系,再朋友之间。家庭中姻亲关系拜年,先要到外婆家,再到丈母娘家……,按辈分大小,依次拜年。大年初一上午,由大孩子开车,父亲陪同我们一起,到母舅家拜年。慈祥善良的外婆前几年过世,外婆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外婆生前对我们十分疼爱,舔犊之情记忆犹新。母舅家住县城,表兄弟三人,他们事业有成,人丁兴旺,财源茂盛。表兄弟与我年龄相仿,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亲密无间。以前,到母舅家拜年,是我与孩子们去。父亲年岁大了,近两年,他主动要与我们一道前往。我想,人总是这样,年岁越大,越是珍惜亲情。母舅今年八十三岁,身材魁梧,个子高大,只是年岁大了,背有点驼。性格爽朗,慈眉善目。和善的面容,与人说话总是先微笑,说话声音洪亮,身体很硬朗。母舅在工厂退休后,居家安度晚年,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每次去他家,他总是激动万分,先凝视着、上下打量着、又笑呵呵地说,嗯,过得还好,身体保养得还不错。接着,给我们泡茶、递烟,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总是劝他说,您休息一下,不用您忙。我们围坐于桌边,品茶,嗑瓜子,聊天,有说不完的话。母舅总是笑眯眯地望着我们,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我想,这也是一种天伦之乐。母舅嘱咐我们,为人要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勤俭持家等。简单的道理,深刻的含义。母亲过早离世,母舅十分伤感,这可能也是父亲要同我们一起去拜年的原因。我们刚到母舅家没多久,几位姨老表也随后来到。姨老表当年都在县粮食部门上班,不安于现状,下海经商,他们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由于经营得当,都在一线城市安家。我们围坐一桌,满桌菜肴,有香喷喷的鱼火锅,有鸡、鸭、鹅、海鲜等……十几个菜,顿时,满屋香气四溢。席间,由个人爱好,喝酒或者喝饮料,好酒好菜,各自畅谈一年的收获与喜悦。每年正月初一,我们都相聚一起,畅所欲言,亲同一家,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中。拜年,是传承,亲戚朋友之间,增进了亲情、友情。即使生活中有误会和隔阂,相互拜年后,所有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大家都增进了感情。当天下午回到家,独自漫步于田野,感受田园风光。田间绿油油一片,有少许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招展,给旷野带来无限生机,油菜的绿色与金黄色,漫溢着春光。不远处有一老爹在放牛,老黄牛不时“哞、哞……”叫唤着。不经意间,天空有鸟儿飞过。远山如黛,阳光明媚的初春,令人心旷神怡。常年奔波于城市,像初来乍到的孩子,感受着家乡山清水秀,田园牧歌,别有一番风味。
(三)
正月初一上午,在母舅家拜年,与姨老表一起相聚,血脉亲情,格外亲热,一年中难得团圆,大家畅谈祖国大好河山,分享各自的甜酸苦辣。亲情,就是相互关照与鼓励。亲人们相互鼓励和鞭策,更是增加了各自前进的动力。拜年时,亲戚、朋友相聚一堂,大家快乐温馨。亲情,就是团聚时共饮一壶茶、共饮一壶酒,说几句知心话。顿时,填平了心中一道沟壑。当天下午,独自漫步于屋后的田野,观赏田园风景如画;屋后的高山上,建有国网风力发电。行走于田间小道,暖阳,和风,油菜田,不远处有池塘,池塘边一排排杨柳树,枝条上生出嫩芽,随风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而扭动腰肢,快乐着。湛蓝天空,流云飘过。油菜田里,绿油油一片,有少许油菜花,迎风招展,空气中漂溢着油菜花淡淡的香味。细看,油菜花金灿灿,正是难忘家乡的色调。此情此景,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眼前,如同大师的油画一般,令人赏心悦目。暗自感叹,美丽的家乡,谁不爱?家乡啊!出外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穿过大片油菜田,径自朝大山走去,想到大山中体验一番,这里是大自然的氧吧。越过田野,眼前,有大面积油茶林、杉木林、樟树林,郁郁葱葱,整齐有序。沿着当年的“牛路”向大山上走去。当年的“牛路”,是村庄里放牛到山上去的必经之路,留下了我们儿时的脚印,留下了村庄里祖祖辈辈人的印记。当年的“牛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难走。现在,已经修建了宽阔的水泥路。水泥路从村庄连接到大山脚下,路两边有排水沟,清澈透明的山泉水、沿着排水沟,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流向村庄里的池塘,养育着村庄里世世代代的人们。“牛路”两边树林茂密生长着,绿树成荫,山风徐徐而来,带着初春的清凉,夹杂着阵阵清香,有泥土的芬芳;有香樟树的樟脑味,空气里氤氲着樟树的香,那香气浓郁,略带辛味、香气四溢;也有杉木的清香。这些香味,沁人心脾,能疲惫顿消,净化心灵。树林中鸟儿欢鸣,它们在树上追逐、跳跃着,繁衍后代,偌大的森林,都是鸟儿的家,我想,这些山雀是多么幸福啊。“牛路”不远处的山脚下,勤劳智慧的族人,因地制宜,建有一个很大的水库,水库下游,灌溉千亩良田,我们村庄就在水库的下游。以前,水库年久失修,水库大坝也很窄,整个村庄都存在安全隐患。去年,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工程,对水库大坝进行了加宽加固,现在,水库大坝能够行驶六车道。整个大坝蓄水方也铺设了浪石。政府部门对整个工程投资百万元左右。水库进行了巩固,一劳永逸,农业旱涝保收。同时,水库也可以发展养殖业。依山傍水,绿水青山,物产丰富,我的家乡,真正的鱼米之乡。
(四)
正月初一下午,漫步于田间小道,赏景。又径自到屋后的大山脚下,重新体验一下美好的大自然风光。常年蜗居城里,那种到处是水泥高楼,嘈杂喧嚣,快节奏生活,已经身心疲惫。乡下真好,呼吸着山里面新鲜空气。青山,暖阳,和风,树林,鸟鸣,溪流。樟木林漫溢着清香,幽深静谧,有世外桃源之感。记忆里,从村庄到大山那边,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山路很窄,路中间有被洪水冲刷的沟槽,路两边有松树林、杉木林,路旁边杂草丛生,从山脚下爬到山顶,约莫半小时左右。爬到山顶,都累得气喘吁吁。年岁大一点的人,爬到半山腰,要休息片刻,张开嘴吐气。爬到山顶,已经是汗流浃背,解开上衣扣子、纳凉。瘫软地坐在石头上,但是,有胜利在望之感。远眺山前、山后的美景,一览无余。山脚下,有村庄,山丘,小片树林,油菜田,油茶林,瓜果林,池塘,分布有序,像一幅水墨丹青画卷;细看,路桥纵横交错;马路、河流如玉带,村庄与小山丘被玉带缠绕着。雅兴观望,山这边可以看到烟波浩渺的泊湖,泊湖连接长江。当年,家乡是刘邓大军横渡长江的栖息地,家乡父老乡亲积极配合作战部队渡江,胜利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载入历史史册;山那边可以望到云雾缭绕的香茗山。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独自,兴冲冲来到山脚下,寻找这条山路,发现山路荆棘丛生,无法行走,只有仔细辨识,才知道有一条山路通向山顶。以前,到山那边,是祖祖辈辈人必经之路。曾经,草鞋从上面走过,布鞋从上面走过……千百年的光阴从上面走过。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山路的行人络绎不绝,山两边的拜年客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岁月前行,时代发展,私家车落户于农家,私家车成了代步工具,人们走路也就少了,这条山路在时光中老去,已经成为记忆。山沟里流水潺潺。在寂静空旷的山中,流水声哗哗作响。站在山脚下,寻找旧时光。鸟鸣山更幽,身上的尘嚣悄无声息地落下来,心里的纷扰也一点点地褪去,世间的荣华富贵也不过如此,我似乎走进一条时间的隧道,一直走到童年的光阴里。正月,儿时第一次去外婆家拜年,是走这条山路。外婆家在新仓镇花园公社,那年我六岁,由父母亲带着,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五)
正月初一下午,暖阳,和风,独自来到屋后大山的山脚下,空旷,幽静,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空气格外新鲜,享受着大自然风光。此情此景,突然,想起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环视四周,突发奇想,要是在这风水宝地,修建一寺庙或者敬老院,该多好。站在山脚下,仔细辨识,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通向山顶,只是山路荆棘丛生。想当年,正月初边,过往山前、山后的“拜年客”很多。时代的变迁,私家车代替了步行,现在,再也没有人走这条山路了。在这静怡时光里,往事如烟,尘缘如梦。打开尘封记忆,那年,正月初二,第一次去外婆家拜年,由父母亲带着,是走这条山路。当年,我六岁,第一次去拜年,老家话说“上门”。上门,要拿些礼品,有四斤肉,二斤糖,两条糕。这些礼品,装在一个小篾丝篮里,篮子面上盖一小红布,有吉祥之意。 记忆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物质匮乏。当时,在周边,我们村庄还是比较好的生产队,男劳动力工资,也只有六角钱一天,劳动力多的人家,一年分红、二百块钱左右;每户一年、分得三斤左右香油;生产队分下来的粮食,每家都不够吃,所以,每一个家庭,粮食都要精打细算。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用红薯,野菜充饥。黄菇菜,马齿苋等野菜拌饭;平常吃油,是用很小的勺子,滴几点油于锅内,再用“干丝瓜瓤”在锅里面擦几下、烧菜;过年时,最富有的人家称四斤肉,一般人家称二斤肉过年。平常,人家一个月吃一次肉,称之为“打牙祭”,或者有客人来了,称点肉招待客人。那时候,外婆家在新仓镇花园公社(现规划为新仓镇),距离我们家三十公里左右。步行,从老家翻山,走南庄,翻越香茗山,过新仓河……。由于距离远,交通不便,外婆家也只有每年正月拜年去一次。每次去,早上吃过早早饭,到下午太阳下山时,才能赶到。一路上,走一段路,再歇息一会。当时,年幼的我,当走不动时,父母亲驮在背上。记忆最深的是,过新仓河的“独木桥”。 新仓河波涛滚滚,河风呼呼作响,寒风刺骨,河堤上稀疏有几颗杨柳树,枯枝败叶。从河的南岸到北岸,有几公里,连接两岸的是独木桥。独木桥是木板桥,用木桩立在河里面,桥面木板结构于木桩上,桥面很窄,不足一米宽,人走在上面,有晃悠悠的感觉,胆颤心惊,特别是与相向而行的人避让时,要侧着身子,慢慢过去,此时,望着河水滚滚波涛,更加心惊肉跳……。时代飞速发展,祖国壮丽山河日新月异。现在,新仓河上建有一座宏伟的大桥,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从老家到新仓花园公社,步行,一路上,父母亲要带我,路途遥远,很累。傍晚,赶到外婆家,已经精疲力尽。外婆看到我们来到,惊喜万分,马上把早就准备好的、香喷喷的饭菜,端放于桌子上……,当年,除外婆住花园公社,母舅全家居住县城,母舅在县农机二厂工作。每年春节期间,母舅全家人都在外婆那里过年。几年后,外婆年岁已高,便于照顾,也住县城母舅那里、安度晚年。当年的“独木桥”还在。岁月前行,“独木桥”在时光中慢慢老去,已经残破不堪。开车行走于新仓大桥上,远远望见独木桥横跨于河中,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诉说着一桩桩、一件件精彩动人的故事。
(六)
每年腊月初八后,出外游子都扳手指头数着,还剩下几天过年。盼望着,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这种倒计时,好像日子过得特别的漫长。这时候,父母亲来电话追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 此时此刻,故乡亲人的影子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在脑海里浮现;家,永远是游子心头的“念”。有诗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故乡是儿时长大的地方,忘不了故乡的养育之恩。族人们即使工作再忙,春节都要回家团聚,这种故乡情结,深深烙印在族人们的心里。“百善孝为先”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春节供奉先祖,一是体现“大孝”的传统,二是求得祖先对子孙后代的保佑。按照乡俗,腊月二十四接祖宗,所以,村庄里的人们在腊月二十四日前,都陆陆续续回家了。接祖宗,就是用半斤重左右的鲤鱼、蒸熟,放在碗里面,一碗肉,一碗饭,祭祀品一般都是逢单。满锅饭,先盛给祖先吃,以示尊敬。三碗祭祀品备齐,放在小托盘上,又拿着鞭炮、三根烟香、三片钱纸,来到祖堂,祭拜。我们村庄无杂姓,在周边一带属于大户,依山傍水,物产丰富,能人辈出。从事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遍布祖国各地。村子里,勤劳善良的人们,大部分人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在大城市都已安家。查氏家族立有《祖训》《家规》,本着,爱国,爱家,诚信,和睦,孝道,礼仪,勤俭等,形成良好的传世家风。村庄里,一百多户,共用一个祖堂。祖堂分上、中、下,三重,中间两个天井屋。天井屋是露天的,专供祖堂下雨天出水的地方。祖堂没有窗户,有天井屋,祖堂也明亮得多;村庄里的祖堂,是专供族人仙逝超度亡灵、或者逢年过节祭拜先祖的地方。上重祖堂靠墙边,有一青砖、水泥结构的台子,大约一米高、八十公分宽,造型美观。上面摆放着仙逝族人的“祖宗牌位”。祖堂中间,摆放两张很长的桌子,专供祭祀时放祭品用。细心的人家,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要对牌位检查、擦拭灰尘。腊月二十四日“接祖宗”祭拜,各自把传说中历代先祖接回家。先祖接回家后,家中不得过分喧哗,到次年的正月初四“送先祖”,期间,每天要在吃早饭前,拿祭祀品到祖堂祭拜。村庄里、家族分三个房。族人各支以房划分,我们是大房,人丁兴旺。但凡大房的人,在腊月二十八日凌晨五点左右,每家用一个饭盆装着祭祀品,人们聚集于祖堂,饭盆里面祭祀品有:猪头、鲤鱼、公鸡、饭、肉;还要拿香、纸、炮竹,各家都拿着礼炮、万鞭;另外,用“锡酒壶”装上等好酒,供奉先祖。大家静立默哀,祭拜。祭拜时,先拜天地、后拜先祖。此时,鞭炮齐鸣,焚香击磬,热闹非凡。腊月三十日下午四时左右,祖堂祭祀又开始:先二房的人们聚集于祖堂,祭祀先祖,祭拜完毕。又三房的人们,再大房的人们举行祭祀仪式。按照乡俗,各房、大家依次进行着。祭拜先祖,是缅怀先人,是传承。
(七)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盼望已久的节日,有各种好吃的、有大人给红包,还可以放鞭炮,其乐融融。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接祖宗”后,村庄里,过年的气氛就浓郁起来了。人们把自家地里种的瓜子、花生、蚕豆都炒熟,装到有盖的坛子里,正月,客人拜年来了,回给“拜年客”。或留着,秋冬四季田地畈做事,放在口袋里,一回吃一粒,解解馋,香着呢。二十五熬糖,打豆腐;二十六顺猪割年肉;二十七顺公鸡、做粑吃;二十八顺鸡鸭。“顺”就是“杀”的意思,老家人吉利话;年货办回来了,过年的物品,家家都准备丰盛着呢。大红灯笼、红红的门联买回家了,就等过年这天装饰门边上。村庄袅袅炊烟升起,到处漫溢着香甜味。村庄里,出外游子们都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人们脸上笑得像一朵花,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除夕下午,在祖堂祭祀完,我们端着饭盆装的福礼回家,在家门口搬一小桌子,把福礼放于上面、祭祀祈祷,这是“谢天地”,有祈求老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接着,又拿着福礼,到牛栏屋门口、鸡棚、灶门口处祭祀。除夕下午,这样轮番祭祀,要二个小时左右。祭祀,是一种追思、缅怀、寄托、祝福!不过,除夕下午的每处祭祀,都有一段精彩动人的传奇故事。 除夕夜,年夜饭一般十个菜,十全十美、图个吉利数。有汤圆、糯米圆子、肉饼,俗称“三元”;清蒸鳊鱼,有蒸蒸日上,年年有余之意;红烧鸡块,吉祥如意;竹笋,日子节节高;菠菜,财富一波高一波……等十个菜。菜名讨个好彩头。除夕夜里,饭要多煮一点,初一吃剩饭,也有年年有余之意。除夕夜、饭桌上的筷子要多放一点,预兆人丁兴旺;特别是,除夕夜不能摔坏碗、不能动刀子等……。吃完年夜饭,年长者给晚辈发红包,也叫“压岁钱”,红包给多少呢?如:尾数为六、八、九,六字有六六大顺之意;八字为四季发;九字有天长地久之意。红包数字吉利、有寓意,是一种愿望、祝福。有诗云,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守岁,又称熬年,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围坐桌边吃瓜子、花生,叙家常。网络春晚,精彩节目,热闹非凡。守岁的习俗,是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夜,每间房子灯火通明,燃放鞭炮,是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在零点前,每户要放鞭炮关门。辞旧迎新,第二天,开门也要放鞭炮,一般开门的鞭炮要长些。开门大吉,迎接美好的新年。过年,乡俗的讲究、规矩多,民俗风情,源远流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