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楚
2021年5月22日,这个悲伤的日子,长沙阴云低垂,雨丝绵绵。在下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走完了他91个光辉的人生!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沉痛悼念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有诗云:噩耗传来泪满腮,功勋盖世响惊雷。毕生心血田间索,壮志凌云硕果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同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大力推广。农民们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杂交稻稳产高产。杂交稻被人们称为“神奇的创举”,无不欢欣鼓舞!当年,由于种植杂交水稻增产丰收,农民们曾经一度出现卖粮难现象。
那年,我正在读初中,班主任吴老师说起“农民卖粮难”时,他激动不已、抑扬顿挫地说,自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们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现在,水稻又成功研制了杂交稻,这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农民卖粮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好事!当时,我们认真地看着吴老师说这些话,有点不解。
那时候,一年中水稻是栽插两季。即,早稻与晚稻。每年夏季,把早稻收割完,再抢插晚稻,也就是,终生难忘的“双抢”。杂交水稻用于栽插晚稻。记忆里,杂交水稻刚刚推广时,农村人不相信这种稻,认为一粒种子发芽生长、能够分蘖出那么多?还增产?大家都说是“天方夜谭”。
父亲的思想比较前卫,村庄里,父亲是第一个栽插杂交稻的人。当时,农村土地刚刚实行承包到户,第一次栽插杂交水稻,母亲十分不同意。母亲认为,杂交稻是新品种,种植方面也没有技术,到时候要是杂交稻颗粒无收,不但别人笑话,还给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父亲坚持要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杂交水稻从栽插到田里后,父亲精心管理,长势喜人,村庄里的人们无不赞叹,到秋后收割时,比普通晚稻亩产还要增加几百斤,而且,杂交稻米饭也香糯无比。第二年,在栽插晚稻时,村子里每家都栽插了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晚稻),多是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进行播种,秧苗在秧田长到几厘米高时,要进行秧苗分匀,把密集的秧苗移栽到空余地方,使整块秧田里的秧苗均匀分布,这样,秧苗才能更加生长旺盛。我读书时,在杂交稻秧苗移栽季节,每逢节假日,父亲总要带着我去移栽秧苗,干这种活,我十分不情愿。在秧田里,移栽秧苗时间久了,累得腰酸背痛。突然,发现一条灰不溜秋、肉乎乎的蚂蟥,叮咬在脚上,十分害怕。看着硕大的蚂蟥,头尾两个吸盘,紧紧叮在肉里面,我赶紧用右手,用很大的劲,把蚂蟥从脚上拉下来,被叮咬处,鲜血直流。傍晚,蚊子满天飞,嗡嗡叫着,在身上叮咬着,移秧的泥巴手,拍打着叮咬处,拍打过的衣服上、身上,到处是泥,苦不堪言。父亲总是笑呵呵地安慰我说,现在有了杂交水稻,就再也不用饿肚子了,别看移栽秧苗麻烦,可是,稻谷会增产很多啊!
忆儿时,大集体时代,生产队每年分下来的粮食,家里面都不够吃,所以,要在旱地里种植红薯。一年中,饭里面蒸红薯充饥,是常有的事。有句:正月幺幺二月长,三月饿死放牛郎。这是一年中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基本上每餐饭里面都要垫红薯。一般早餐把饭煮好,中午吃剩饭,晚上又把中午吃的剩饭熬粥,再全家人吃。有时候,母亲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她干脆不吃晚饭。村子里,很多人家还要在荒郊野外找一些野菜,拌在饭里面充饥。
岁月前行,今非昔比。家里面自从栽插了杂交水稻后,除了留足一年的食用粮食,还要卖出几千斤杂交水稻。从此,卖水稻为家庭也增加了不菲的收入。
往事历历在目。远离饥饿,这也是袁隆平院士的愿望!有诗云:稻浪金黄谷穗长,丰收在望满园香。农民不再饥荒苦,一代粮王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