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楚的头像

查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1
分享

记“徐桥古镇”点滴(散文)

 

                         查楚

好不容易挺过了今年的酷暑。立秋后38度的高温依然持续半个多月,干旱,闷热,窒息状。院中的樟树叶飘落一地,秋季来了。秋天使人怀旧。记得去年古历腊月中旬,去过一次古镇徐桥。那天,我用足丈量着,从古镇老街上街头至下街头往返几次,漫无目的地搜寻着,寻找旧时光。这也许是一别十五年的缘故吧。

徐桥镇位于太湖县大别山余脉,水路南接浩瀚无垠的泊湖、又毗邻长江黄金水道。其坐落于太湖、望江、宿松三县交界处,东、南、西三面环水,古镇形若水面漂浮的葫芦。水陆交通便利,商机无限,它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

徐桥老街建立后,便成为徽商鄂贩云集之地,这里人潮涌动,往来贸易发达。昔日水运繁忙大码头、船帆竞渡,货运呈现繁荣。当年老街有大小街巷26条,店铺约500多号。商号繁多,百业兴旺。据资料记载:徐桥老街由二条街组成。南北向为正街,长1500米,宽4-5米,大部分为石板路面。正街又分上、中、下3条街。上街起自吕汉鹏家,止于查民顺饭店;中街起自查民顺饭店,止于徐家铁匠店;下街起自徐家铁匠店,止于杨泗庙。东西向为红山街,长180米,宽5米。下街头有远近闻名的杨泗寺:清同治13年(1862),始建巍峨壮观的杨泗庙。杨泗寺是一所佛、道二教合一,由佛教弟子住持的庙宇,原名“杨泗庙”。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为其题书门匾——杨泗寺,从此,杨泗庙即易名为杨泗寺。该寺名声远播。

记忆中的古镇老街,两旁商铺和手工作坊林立,中街尤为集中。分别有:电影院、黄梅剧团、百货店、杂货店、糕饼坊、五金店、文具店、中西药店、诊所、银匠店、铁匠店、弹匠店、木匠店、铜匠店、皮匠店、金银首饰店、土特产,茶馆、酒坊、饭店、小吃店、染店、布庄、秤匠店、烟匠店、篾匠店、扎匠店、钟表店、照相馆、黄烟店、裁缝店、豆腐店等等。可谓名目繁多,各式店铺和手工作坊坐落有序,买卖兴旺,应有尽有,一年四季,生意兴盛。建国初期,太湖县的百货、食品、盐业、花纱布、土产等五大公司总部都设在徐桥,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重要。2014 年,徐桥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独自走在下街,发现老街正在改造中。有泥工、木工正在施工,使斑驳陈旧的商铺得到改造。其中,有少部分户已旧貌换新颜,咋看,还保留着原有徽派风格建筑的优雅。了解到这是镇政府的一项举措,大街两边商户统一按照政府部门规定,每家都按要求自行改造,尽量保持原貌。大门靠街的外貌必须保持青砖黑瓦翘檐马头墙,屋里面设计不干涉,街路面还保持青石板原样,街道保持原来的宽度。我总有些忧虑,老街能否保留它古朴典雅、韵味悠长、原有独特浓厚的南国水乡徽派遗韵?!能否保留街心铺就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溜光的印记?!

徐桥地方志《古镇春秋》一书中记载。徐桥镇始建于清道光14年,即公元1834年,已有百余年历史。该镇自古物华丰茂、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始于当年徽商避战乱到此,先人们看到这里风景宜人,依山傍水,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遂落户立于此,慢慢形成徽派老街,演绎繁华。古镇徐桥,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曾被誉为“小上海”。是周边人们聚集购物的地方;也是周边人们菜类等生活物资进行交易的地方;也是儿时想去一趟徐桥,头几天夜里激动得都睡不着觉。记忆中的徐桥古镇,逢年过节时,老街人如潮水、拥挤不堪,老街两边商铺与店铺门口摆放琳琅满目的商品,过往路人目不转睛地紧盯着这些货物,看有没有合适要购买的物件。值得一提的是,过节前几天逢双日,年轻的恋人总是成双成对,来镇上买些过节送礼的物品 。男青年背着包,跟在女青年后面,物品任由女青年说了算。如:购买服饰、洗发水、润肤膏、还要买些其它日常生活用品等。但凡这几天老街真是人山人海。商铺老板们看到年轻“夫妻对”时,就扯着嗓子喊:“妹子唉,来这里买哟,我这里各种货物都有,物美价廉,便宜着呢!”声音婉转且拖得老长。街上人挤人,有推着自行车的人“嘀铃铃···嘀铃铃···”打铃催人让路。这时候,旁边有人小声骂“没脑子,这么多人,还推自行车上街?”此时,老街嘈杂声一片:讨价还价的声音、催人让路的声音、呼朋引伴的声音等,呈现出喜庆、到处一片繁荣景象!徐桥老街最负盛名的还有茶馆。闲逛老街,每次路过茶馆门口,里面总是座无虚席,人们谈笑风生。茶馆可以让周边人们或者来往旅客休息、蓄养精神,养情怡性。茶馆多了,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

当年,把住街的人们称之为“街巴佬”(上层社会人)。曾经,我村庄有一姑娘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个住街开店的商户,大家羡慕不已,都说这个姑娘人长得漂亮又灵泛,嫁给了“街巴佬”,真是从“糠箩跳进了米箩”,幸福哦!

徐桥古镇,上世纪这里曾是皖西南物流聚散之地,沿街商铺林立,贾商云集。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在1954年之前,徐桥港各类木帆船、轮渡可经泊湖、华阳河至长江往返运输,并可上至九江、汉口等,下至上海及沿江一带大中城市。给人们出行与买卖带来方便。所以,为太、宿、望周边交通枢纽。1954年特大洪水后,1955年华阳闸、杨湾闸工程同时开工,次年4月底同时竣工。徐桥港宣布停业,处于停航状态。不过,内湖依然有船只往来,泊湖渔业迅猛发展。泊湖的鱼虾十分美味,以至于当年“双抢”前,奶奶总是催促父亲,到徐桥老街买些干毛鱼与干虾回家,在农忙“双抢”期间,用这些干鱼虾与辣椒爆炒,堪称美味佳肴。吃的时候辣得头上流汗、张开嘴吐着舌头呼气、喊辣,是很好的下饭菜。父亲还要买些干银鱼(约2公分长),这些银鱼也出自于泊湖,银鱼煮鸡蛋那种鲜美可口,至今回想起来,还口水涟涟。故此,徐桥老街两边摊贩老爹、老太太们卖鱼卖虾叫卖声不断。这些鱼虾买的人很多,还是俏货呢。

据记载,民国15年(1926),徐桥商人王信茂购轮船二艘(西湖、菱湖号),从徐家桥水路直达安庆,双方对开,方便了客商和民众的往来。他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周边算得上是真正的富商巨贾。可是,好景不长,地处老街最繁华地段的王信茂一家多口、惨死于1938年日本飞机对徐桥的狂轰乱炸之下。当年,日本飞机先后两次对徐桥老街进行了轰炸,死伤百余,惨不忍睹,很多无辜百姓造成家破人亡。王信茂的经商辉煌与当时老街繁华已经成为历史!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走到老街“下街头”,当年的老电影院已经面目全非。回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到徐桥电影院看电影,是十分荣耀惬意且风靡一时。尽管电影院一天三场电影(上午、下午、晚上),电影票还是十分紧俏。记得我们村庄里,有一族叔是电影迷,当徐桥电影院放映电影越剧《红楼梦》时,他连续观看六场,且把该剧的唱词都记录下来,背的滚瓜烂熟。回到家后,隔壁邻居们到他家串门,他还模仿着电影中人物唱上几句,当时,人们笑话他是暗恋上了“林黛玉”。当年,电影院门口:有老太太摆张小桌子,桌子上摆着瓜子、茶水。瓜子用大一点的酒盅装着,一角钱一酒盅。绿茶两分钱一茶碗,卖给顾客饮用;老太太还寄存自行车。人们从很远的乡下来镇上看电影,骑自行车来,车又怕人偷走,所以,都愿意掏一角钱把车放在“寄存处”,车寄存好后,老太太会拿一个专用的牌子给寄存人,拿牌子取车;电影院旁边还有卖馒头、包子、油条、麻花、面条的小吃店,店子里人络绎不绝,生意兴隆。整个下街都飘散着一股“香喷喷”的油香味,惹得行人们口水涟涟,儿时的我们每次都要买些油条、麻花、馒头吃,同时,还要买些回家,当礼物送给爷爷、奶奶。每当电影要开场时,身穿时髦服饰、烫头发、喇叭裤的年轻人,成双成对,也有单身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电影院门口人声鼎沸,场面壮观。只见,进电影院的大门处排着很长的队;购票处的窗口挤着一堆人在买票;老太太的生意着实火爆,买瓜子的人排着队等候;旁边有人嚷着:防小偷哦。那时候,但凡城镇人热闹处,有专门偷钱的小偷,他们趁人拥挤,小偷们先瞄准对方哪个衣服口袋有钱,然后,乘人不备,用两手指头,迅速从对方衣服口袋把钱夹出来偷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清监控摄像头到处都有,小偷行业基本失传。

电影院除了看电影,有时候,还安排演出黄梅戏。除了徐桥黄梅戏剧团演出外,县、市黄梅戏剧团也来演出,由于演员们演出得精彩,每场爆满。

徐桥镇那时候称之为“黄梅戏窝”。最值一提的是:解放后,古镇黄梅戏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杰出才华,在省、市、县舞台上展现。期间,相继涌现出很多著名人士(据有关史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黄梅戏艺人,以王鲁明为首,包括罗爱文、罗爱祥、吕恺彬、阎肃、殷勤、贺学涛、王文和、黄复英(女)等;此后,王鲁明、殷勤、罗氏兄弟、吕恺彬等出生于徐桥镇的8名艺人,从太湖县剧团调到安庆地区和市黄梅戏剧团,发挥着台柱子和骨干作用。所以说,徐桥镇是皖西南人文荟萃之地。

曾经的徐桥古镇,挥之不去的记忆。岁月荏苒、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漫步往日的街道,熟悉的店铺,老旧的巷子,曾经的少年已老矣!老巷子的雨已化作云烟!

老街光影斑驳,留下了许多代人的脚印;也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回忆。老街就像是一坛老酒,细细品味韵味悠长!

2022年8月26日于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