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楚
赵祥根自杀未遂,闹了一个笑话。赵祥根今年八十岁。他一生是“算计”出了名的人,赵家庄周边人们提起他,大家都知道。
赵祥根的村庄名为赵家庄,村庄有一百多户人家,历代“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土地也多,在周边算得上是大户。土地之多,也得益于祖宗的强盛,在祖上为了占地盘,留有很多传奇故事。
赵家庄屋后有一座大山,村庄周围有绿树成荫的池塘,这些池塘可以灌溉庄稼、可以养鱼、种荷等,池塘也是小时候孩子们玩水游泳、钓鱼的好去处。田野里的庄稼一到春天,像一幅画卷铺就着,养眼,怡情。离村庄不远处有一条河,自西向东长年累月奔流不息。可谓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肥沃的土地养育着祖祖辈辈,赵氏人们在这里躬耕而行,细数田园劳作之美。根据赵氏家谱记载,赵氏最早搬迁至此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在这繁衍生息,也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赵祥根的父母亲在他十岁左右相继去世,孤身一人,靠帮人家(干杂活、放牛)与乞讨维持生计。解放后,赵祥根农忙时参加生产队劳动,农闲时做些五花八门,如:到附近或者邻县漂泊修雨伞、补鞋赚点钱。有时候,帮人家补鞋、修伞不收钱,换顿饭吃也就算了。若人多,有人请他说书时,赵祥根也会拿出鼓架子与鼓,把鼓放于架子上,右手拿一小木棒,左手拿打竹板(莲花板),听众围坐,赵祥根先喝一口茶水,再眉飞色舞地唱起来。大家要听那本书,现场任由为首者点,如:《薛仁贵征东》《杨门女将》等等,赵祥根都会一一道来。说起书来,赵祥根声音洪亮,一字一句十分清晰,该唱的唱,该说的说,抑扬顿挫,他会根据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模仿其说话声音等。赵祥根在说唱时,男人是男人声音、女人是娘娘腔,学得活灵活现,且口技十分到位,在坐听众都入迷了,只要他在说书,满屋人鸦雀无声,一个个眼睛紧盯着他,鼓声,打竹板声,说唱声,听众都入神了。当说到书中有发生战争时,赵祥根用口技表演,刹那间:战马奔腾声、大将厮杀声、士兵短兵相接声、人被砍杀时鬼哭狼嚎声等,各种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听众,在昏暗的油灯下,都有毛骨悚然之感,有的人情不自禁地朝四周张望,感觉是在听说书还是身在战场呢?有时候,说书中间也安插一些幽默段子,如:员外家有一女子,貌若天仙。春日,女子头戴凤钗,身裹绫罗,携丫环赏景。途中,人们翘首观望二女,惊艳女子貌美如花,赞不绝口!有一担粪者,边走边望其女,陶醉其中,跌于路边沟中,顷刻,一粪桶正好罩于头上……”,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中途有的人想小便,都忍住,到书说完,再拉小便,很难受,都说是赵祥根“害的”,说完大家又哈哈大笑。
赵祥根没有上过学,说书这门手艺,是拜望了一个离他家不远的叶师傅,不付学费。嗜好说书的赵祥根为了学艺,帮师傅家做了很多事情,期间,只要是师傅喊他帮什么忙,赵祥根立刻就到。师傅也喜欢他,师傅家客人来了,也喊赵祥根来吃饭,算是“打牙祭”吧。每逢有人请叶师傅说书,叶师傅就带上他,赵祥根聪明伶俐,记性好,每部书听几遍后,他就能够单独说讲起来。每次把鼓架起来,一说就是二三个小时。有时候,春节期间,人们也请他说书,一说就是两天。赵祥根这股聪明劲,师傅及周边人们都夸他灵泛。但是,十分贫穷的赵祥根也没有在意这么多,只是想通过这些途径,换点饭吃与生活费(人家送些米、肉、鸡蛋等,少数人拿钱赞赏),度光阴。
赵祥根经常在一个地方补鞋、修伞,大家都十分熟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赵祥根长得帅气十足,即使穿着破旧,人也有模有样,一米七五身高,国字脸,身材魁梧,人又勤快,嘴巴甜,听说,有很多女孩子暗恋他呢。可是,二十岁左右时,赵祥根好像没有成家的念头,年年光棍汉。隔壁邻居都说,赵祥根从小就是野孩子,流浪的生活过习惯了。
赵祥根有娶亲的念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屋场人们在大山上分树、分柴火,老习惯,这些树与柴火都是按人头分,人口多的户,他们家门口的树与柴很多,堆好高,而赵祥根家门口就那么一点。这时候,赵祥根有想法,心想:一定要成一个家!其实,赵祥根心中早就有一个姑娘,她是邻县余家大屋叫余文娟。那时候,赵祥根每次到余家大屋补鞋、修伞,都在余文娟家落脚,赵祥根初次看到余文娟,就心生爱慕、有相见恨晚之感!家穷,只是不能明说。余文娟父母亲也很喜欢他,也许是同情心吧。
赵祥根想找老婆,很冲动。当晚,赵祥根来到媒人家,说明情况,媒人很乐意给他说媒。第二天,媒人拿着礼品,到了余家大屋余文娟家,正好她父母亲在家,媒人说明来意,刚开始,余文娟父母亲不同意这门婚事,认为女儿嫁到“无父无母”家庭,会吃苦;第二:余文娟长得漂亮又聪明,是余家大屋一枝花,嫁给赵祥根,确实有点“委屈”;第三:嫁给一个“流浪汉”,门不当、户不对。余文娟父母亲坚决不同意,且把媒人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媒人几经周折、极力撮合着,余文娟死活要嫁给赵祥根。最后,这年腊月赵祥根与余文娟简单地举行婚礼,就是喊家族近亲与亲戚吃了两桌便饭。听说,赵祥根娶老婆没有花多少钱,是他骗回家的,这话千真万确,那时候,赵祥根经常到邻县余家大屋补鞋、修伞,尽管他走村串户认识的女孩子多,唯独对余文娟有一种爱慕之情。余文娟也看上他英俊,有那种魂魄被赵祥根吸引去了一样,看到赵祥根就喜欢、听到他的声音就心动。特别是赵祥根说书时,他一招一式,更加惹人喜爱。
余文娟嫁给赵祥根后,感觉恋爱时的浪漫与赵祥根的英俊,不值一文钱。生活中劳作之苦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家中下小雨,过这种日子,余文娟痛苦得偷偷地流了很多眼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活物资匮乏,赵祥根与老婆拉扯五个孩子养大,实在是不容易。老婆经常抱怨赵祥根说:“生这么多孩子,吃没吃、穿没穿,孩子跟着他受罪。”赵祥根说:“孩子大了就好了,只是暂时吃点苦,饿不死就行。”有时候,余文娟与邻居闲聊,认为生孩子就只能生一到两个,孩子太多了,大人也累,孩子们也养不好。五个孩子中,两男三女,两个男孩子最小,他们相差一岁至两岁,隔壁邻居笑话他们“生孩子像鸡下蛋一样”,一年一个。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孩子们在小时候,为了“抢食”而经常打架,孩子们打架后哭闹着,赵祥根看到后,用细树枝打他们的屁股,两个一起打,两个孩子哭得更加厉害。赵祥根老婆则不同,她看到两个孩子打架,她是打大一点的孩子,她认为大孩子应该谦让小孩子,她打孩子是用细树枝猛打孩子全身,使得孩子抱头鼠窜,所以,五个孩子最怕妈妈。
赵祥根老婆经常抱怨孩子多的苦衷,赵祥根劝她说:“孩子多怕什么?小时候,他们可以大孩子带小孩子,一转眼就大了,这也是资产。”说完哈哈大笑。
当年,赵祥根家穷、孩子多。有一天,他对老婆说:“他想把大门换一个方向,既:现在的大门朝南向、改为朝南兼西向,可能家运要好一点,这几年,养鸡、养猪都不行。”他老婆说:“这门向不是好好的吗?”赵祥根悄悄地说:“我把家中大门向稍微改一下,请泥工来家中做两个工就可以了,到时候,亲戚们都要送贺礼来呢。”他老婆不理他,直摇头。
时代变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赵家庄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到户。赵祥根喜上眉梢,悄悄地对老婆说:“你看,还是人多好吧?人多土地多,现在,孩子们也慢慢大了,自己单干,把庄稼种好,就有钱花了。”余文娟望着他说:“想得美,一辈子跟你累死累活,这么多土地,想种好庄稼,要累死去。”土地承包到户后,赵祥根与老婆起早摸黑在田间干活。长年累月,他们勤劳肯干,把收获的稻谷、小麦除留家用后,其余都卖给粮站。从此,他家解决了孩子们为“抢食”打架的问题;他们手头的零花钱也有了。农村人慢慢尝到了“责任制”的甜头!
几年后,赵祥根一家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很多。孩子们相继上学,但是,赵祥根对孩子们读书不重视,只要孩子们在家,就让他们放牛或者去田间劳动。可是,余文娟支持孩子们读书,认为农村人想走出“穷山沟”,只有读书是唯一出路!
为了孩子们读书这件事,赵祥根与老婆吵了几次架。所以,三个女儿读完小学后,都回家务农。二个儿子读完初中后,也回家学手艺。大一点的儿子学泥工,最小儿子学木工。
沧海桑田,时代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打工潮”的出现,赵祥根家五个孩子先后都出门务工。三个女儿到福建,进服装厂上班。两个儿子到上海,进工地做泥工、木工,建房子。儿女们很孝顺,经常打电话回家,赵祥根老婆每次接电话都嘱咐他们要注意安全。有时候,儿女们说外面赚钱也辛苦时,赵祥根老婆就抱怨说:“就是赵祥根没有让孩子们多读书,如果多读书,大学毕业后,有出息了,孩子们坐办公室拿工资,就不那么累,钱也赚得多些……。”赵祥根每次听到老婆唠叨,他也默不作声。
农村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赵祥根与老婆在家种庄稼,由于他们勤劳肯干,每年收入不菲。儿女们在外面赚钱与老两口在家务农也有收入,几年下来,赵祥根家把瓦房换成了漂亮的楼房。望着眼前的楼房,赵祥根也心满意足。
日子过得真快,女儿们先后都出嫁,两个儿子也成家了。
赵祥根自从做爷爷后,家中的土地也转包给别人了,他与老婆专门带孙子。几年后,孙子们都上学了,可是,赵祥根老婆生病过世。他老婆的离去,赵祥根如大病一场,人也衰老很多。
赵祥根六十五岁以后,身体大不如前,有一次,经医院检查有“三高”,必须经常吃药。生活就是过日子。赵祥根经常说,现在吃穿不愁,农村种田都是机械化,比大集体时代强一万倍,当今的社会好哦。
平常,儿子们都出门打工,孙子们上学,家里面他孤单一人,所以,赵祥根也像小孩一样“盼望春节”。每到春节,儿女们都带着孩子回家了,孙子们也不上学,家中又热闹起来。人的欲望满足不了,想当年,缺吃少穿的年代,十分渴望有一碗白饭吃就好。如今,吃好喝好不说,孩子们不在身边,感觉精神空虚,心里面长期像被“贼”偷空了一样。
去年春节期间,赵祥根做了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大年初三在家中喝农药(敌敌畏),自杀未遂。这一天中午,他儿子喊赵祥根吃饭,没有见到人,全家人到处找他,傍晚,在堆柴的余屋找到赵祥根,只见他瘫倒在地上,幸亏发现快,及时送医院抢救,没死,如大病一场。
自从赵祥根老婆死后,他就一个人自己做饭吃。春节期间,儿子们回家了,轮流在他们家吃饭。后来,听邻居说,赵祥根以前说过,人年纪大了是累赘,不如早死好。
人们都骂赵祥根“喝药水”蠢,这是哪门子“算计”?
赵祥根儿女们考虑到父亲一个人在家,虽然说生活无忧,但是,无人照顾,同时,也寂寞无聊。最后,儿女们经过商议,把赵祥根送至附近的“养老院”!赵祥根也同意了。赵祥根自从住进了“养老院”,感受到了“养老院”的温暖,“养老院”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
2022年9月22日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