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含澍的头像

张含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2
分享

聆听与阅读

聆听是有声的阅读,阅读是无声的聆听。

有幸参加了《上海文学》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中外诗人论坛暨特刊首发式的活动。当然了,我是作为观众(读者)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台上坐着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诗人:有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敘利亚/法国)、伊昂·德亚科内斯库(罗马尼亚)、托马斯·麦卡锡(爱尔兰)、恩利克·索利纳斯(阿根庭)、德米特罗·切斯提克(乌克兰)、塔考姆·珀伊·拉吉夫(印度)、崔东镐(韩国)、金具丝(韩国)、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保加利亚)、尼古拉·达比亚(摩尔瓦多)和弗拉米尼亚·克鲁恰尼(意大利),以及中国著名诗人:高洪波、翟永明、王家新、曹宇翔、季振邦、田永昌、薛庆国、黄礼孩、赵丽宏等与台下坐着的一百多位观众(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一起畅谈诗歌盛事。

台上中国诗人的作品或多或少几乎都曾阅读过,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诗歌作者本人,第一次见到他们,而且这么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位诗人时,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激动,之前读到他们作品的时候,心中自然会联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诗歌?多年前第一次读到翟永明的诗歌时,还以为她是一个男人,她是本届诗歌奖金玉兰奖得主,一位落落大方的女性,她是当代最早具有性别自觉意识,使之重新确认身份的女诗人。内心自然而然就会把人与诗歌揉合在一起,赋予了阅读以全新的视角。

说实话对我以台上的外国诗人的作品所知甚少,大部分是第一次听说和阅读到他们的作品,虽然他们是各自国家中的佼佼者,有些诗人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望。沟通才会了解是本次论坛的目的。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更多的人阅读他们,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乃至他们所处的国家的、民族的文化。让人们看见瑰丽面纱掩盖的神秘面容。

论坛上各位诗人依次畅谈了诗歌创作感受,文学艺术思潮,本民族的人文思想等等话题,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向读者展示了不一样的窗口,如山花烂漫一样迎面而来。赵丽宏(本次论坛主持人)风趣幽默、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充满睿智与哲理,引得全场掌声阵阵,严肃的诗歌与现实生活如此契合与妥帖。外国诗人用各自的母语言说诗歌,虽然翻译出来的意思并不能完全表达诗人的本意,但是在场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发自肺腑的铿锵之音,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为社会共同体做了深刻而独特的表述,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聆听到了敬畏自然、体验自身,热爱家园的本色情怀。尤其是来自敘利亚的90多岁的诗人阿多尼斯说:“因存在而自由!”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深深震撼人心。诗人对诗歌对生活有着近乎教徒般的虔诚执著。韩国诗人崔东镐和王家新都不约而同的谈到诗歌就是诗人的信仰,值得一生追随,高洪波的“风月之外,风尘之内”的见解,不禁让人沉思,诗歌不仅仅是小爱,也是大爱,无非生活。70后诗人黄礼孩的“三个面孔”说,更是引得大家鼓掌叫好,浅显的例子,深刻的道理,道出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诗歌是生活的精髓,是灵魂的皈依。懂得诗歌即懂得生活,懂得生活了解诗歌。·斯特克,塔老特罗者)参与了此门铃外诗人论坛暨特刊首发式的活动,爱尔兰诗人简短的发言中让人感受浓郁的悲悯流露其间,诗人谦逊中饱含风趣,对现实的无奈让他和他的诗歌颇觉彷徨,个人的,内心的,国家兴亡,民族眷恋,深深地影响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影响着诗人笔下的诗歌脉络,说是心血毫不为过,以诗歌的名义向世界发出质朴的声音,这是诗人能做的也只能这样做。文化的交流才能带来全面的交流。来自乌克兰的87年的小伙子是台上众多嘉宾中唯一的年轻诗人,但是他一头白发,让人误以为已过中年,但稚气的面庞告诉大家他还年轻,他的诗歌一样年轻而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他们的发言总会触碰到心中的某个点。

来自不同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但都能让人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对民族、对自然、对人类、对未来的期冀,他们丰盈的内心像一团燃烧的火苗,照见苦难、真诚、希望、理想。就像杨华斌所说的:“以差异寻求自我,以自我彰显力量。这并不是简单的觉醒,以及自我意识,是个体本性的释放,诗歌或许还没有完全揭示生活本质,但引导人们无限接近生活的本质。有时候你很难把手中的书和眼前的人对应起来,人和诗分别呈现了不同的魅力,或许这正是聆听与阅读的区别所在。

三个多小时的论坛既是诗人心灵的一次展露,也是一场诗歌艺术的盛宴,诗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世界的之间的交互。台下既有金宇澄这样的重量级大咖,也有十多岁的青春少年。诗歌做为无形的纽带连接起心灵与现实,艺术与生活。

用心聆听,一定会听到内心深处的回声。用心阅读,一定看到人性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