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便开始了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历程。成长过程中老师始终都在引导着我们进步、提高,甚至于老师的一句话,一篇文章就能改变或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常常想起众多老师中的几位来,时间隔了这么多年,虽然我已步入中年的行列,但他们身影还在记忆中出现,他们总是牵系着我内心的情结。
老杨来了……
“老杨”当时是牌楼中学教导主任兼我们复读班的班主任,以严格严厉著称于全校。记得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老杨同志》,老杨同志工作严谨、又善于解决问题。我们的杨老师和他有很多相像之处,于是同学们暗地里称呼杨老师为“老杨”。他那深邃的目光,总是能洞烛全校学生内心的小九九,只要被他瞄上一眼,心里禁不住一阵哆嗦,由他来担任肩负重担的复读班的班主任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复读班的学生人人都战战兢兢,不敢稍有懈怠。常常想起杨老师的原因并不是学习成绩的原因。
一天,复读班的学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约好放学后进行篮球比赛,这是爱好打篮球的同学私底下的邀约,不是校方主办的活动,其实校方为了升学率很少安排毕业班课外活动。我不喜欢打篮球,就没有参与,直接背起书包回家(毕业班、复读班的学生晚上要自习,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换洗衣服,其余时间住校)。我当天是要回家拿伙食费的。路过操场时,看到同学们生龙活虎的矫健的身姿在球场上来回穿梭、左冲右突,场面十分激烈,时不时爆发出一阵喧闹声:好球!好球!我不懂球,也无意看下去。于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思,对着球场大喊:“老杨来了,老杨来了……”。都知道杨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马上就要考试了,这时还在打球,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当时只是想吓吓同学们,平时同学之间也有一些小动作,都会拿杨老师的威望来当做令牌的。特别好使!我以这次也是一样。谁知道杨老师真的往球场这边来了,壮硕的身材像个铁塔一样,他显然知道上球场上的事了。我眼一瞄知道大事不好,沿着球场旁边的小路,穿过一大片盛开着油菜花的庄稼地,拐上回家的路。本以为这是场恶作剧,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谁知道第二天早上听同学说,昨天所有打篮球的同学都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且还要他们说出来是谁喊的:老杨来了。我内心一片慌乱,上午两节课在教室里如坐针毡,上了什么课全然不记得了。课间操时间,昨天所有打篮球的同学们又全被叫上观礼台,亮相给全校学生看,大有一幅杀鸡骇猴的架式。杨老师用那不快不慢的语速教训到:“你们都是复读班、毕业班的学生,课文都会背了?单词都记住了?定律和公式都能灵活运用了?家长的希望在你们身上,学校的声望也在你们身上。你们竟然不知进取、荒废学业。你们对得起家长、对得起授课老师吗?有打球的心劲,多背几篇课文,多做几道习题比什么都好!你们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的望子成龙,而你们倒好,拿大好的时间打球,打球没错,等你们毕业再打也不迟!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把成绩搞上去。你们太让人失望了。台下的学生也一样,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台上的同学汗流浃背,面面相觑。杨老师继续说到:“还有谁喊的—老杨来了,老杨是你们叫的?我跟你们父母是同辈人,什么叫尊师重道?!你们平时是怎么学的?你们的书都念到脚肚子里去了吗?!”……杨老师字字铿锵,声声震耳。台上的同学没有一个人回答杨老师。而此时我站在台下内心一片空白,也听不清杨老师在说什么了,一万个愧疚在内心翻滚。因为“老杨来了”是我喊的,挨批受训的却是同学们。我喊完后,顺着小路就溜之大吉了,大家都在注精会神地看球,没有人注意到我,当晚我有不在校住宿的证明,便没有人怀疑到我。我虽然内心十分矛盾、愧疚,但我没有勇气站出来面对杨老师和同学们,我害怕杨老师那凌厉的目光,更怕成为千夫所指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同学们依然不知道当时是谁在球场边大喊“老杨来了”的人,或许他们早已忘记了这件事,但杨老师用平常用惯的质量守恒(杨老师教化学的)的教学思维方式,一遍遍质问、批评同学们的模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一想到十来个同学们在600多个师生面前挨骂的情景,我内心十分难受。还清楚的记得那天阳光灿烂,可我觉得全身发冷。那一届的升学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深深感谢杨老师的教诲,而我这里要对他们说声对不起。事隔多年,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严厉又严格、不苟言笑的杨老师?是否还记得青葱年少时的美好时光?杨老师身上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光芒,隔了这么多年,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到他严肃的模样。
良师益友郑老师
准确地说郑老师没有教过我的课,称她为老师是因为她在竹山中学任初三年级语文老师,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的时候,是《池州报》(当时还是《池州报》)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并牢牢记住了这个男性化的名字。当时我在镇上一家小单位上班,每天除了跟数字打交道之外,剩下的时间就喜欢写写画画。但一直没有一篇像样的文章出来,苦闷之际,偶尔之间知道了郑老师喜欢写文章,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内心便有了拜师于她的想法。好在小镇距离竹山中学不远。于是趁空去了一趟竹山中学拜师学艺。
骑着28大杠的自行车,在路上颠簸了半小时后来到竹山中学的门口。第一次到这所学校,在大门口徘徊了好久也不敢进去,一是自己冒昧来访,有些唐突;二是人家老师很忙,不一定待见我这个毛手毛脚的小青年。在门口停留十来分钟,最后鼓起勇气走进中学大门,进大门不远处,遇见了一个中年男子(后来才知道是程校长),向他打听郑老师的情况并说明了来意。程校长上下打量了我二个来回,眼里有质疑也有一丝笑意。他不快不慢地说:“真不巧,郑老师今天下午没课,回乡下帮父母收拾庄稼去了。她家离学校不远,要不叫人搭个口信叫她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这么不巧呢。但还是非常感激程校长让人去叫郑老师的话,连忙说:“谢谢您,我改天再来,今天就不打扰她了。”说完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离开了学校。来时准备好长时间的话,竟然没有机会说出来,心情沮丧。看看这个依山而建、万木丛中的学校心中有种隔离感。
大约隔了半个多月之后,我又去了一趟学校,在学校门口问了一个学生之后,他把我带到了郑老师的办公室。初次见面之前准备好的话,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气氛颇为尴尬,反倒是郑老师落落大方的打破了窘境,“你就是那个张吧,我听程校长说过你之前有来找过我,不好意思,上次让你白跑一趟”。郑老师个头不高,扎一个马尾辫,一副邻家姐姐的模样,让我绷紧的神经一下就放松下来,我像个听话的学生一样坐在她的办公桌对面,说明了来意,并坦露了苦恼的心情。郑老师娓娓而谈,许多文学知识、方法、技巧之类我都是第一次听到,没想到郑老师这么年轻(她比我大五岁),懂的这么多。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在闭门造车。她很诚恳又很谦虚地回答了我现在看来是非常幼稚的问题。
并热情地留我吃了一顿午饭。她说学校地处偏远没有好吃的菜,她自己在学校的食堂里炒了一盘青椒土豆丝,一份让我终生难忘的土豆丝。不是说土豆丝有多好吃,甚至土豆丝有薯条一样粗,是她平易近人、热情好客的态度感染了我。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都这么热情,可以想像得出来她平时对学生、对同事是怎样的阳光了。我明白了程校长眼中那一丝笑意,是对郑老师的赞许和肯定。我们边吃边谈,她给了我《池州报》、《安庆日报》的地址及联系方式。并分析了当前哪种体裁的稿件容易被版面和编辑认可。并指出我习作中的许多不足之处。
有了郑老师的指点之后,我信心倍增,心底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让老师失望。除了更多的练笔锻炼自己之外,也阅读更多的书籍充实自己。不久后就有了“豆腐块”发表在《池州报》上,付出终于有了结果,第一个要告诉的人当然是郑老师。当我兴冲冲地告诉她时,她说:“已从报纸上看到了,加油!我知道你有潜力,要继续努力!”就像一个姐姐对弟弟的期许一样。
有空的时候我就去她的学校里,偶尔也帮着改改学生的作文,两人还会对某些学生的作文作出讨论。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谈到人生梦想,各自的近况以及苦恼。每次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内心的世界。在这个静谧的山村学校,我们都为认识彼此而开心。渐渐地师生关系演变成了朋友关系,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文友。在那个闭塞、贫瘠的年代里,我们互相鼓励对方,希望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东西。事实上我们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尤其于我在更是像在井中看到一片蔚蓝的天。我发自内心的感谢郑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情关怀。随后的日子里,不管我们身在哪里,问候总是出现在对方的生活中。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朋友胜过千万本心灵鸡汤式的书籍,特别是在感觉无助的时候。枯燥的日子不再迷茫,泛味的小镇岁月变得异常充实。认识了郑老师仿佛是走进一扇五彩缤纷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风景,那些艳丽的、明快的、温暖的特质让人流连忘返。
纯真时代已随着岁月流逝,但记忆的绿洲上那些美好的人和事,依然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成长的经历是人生巨大的财富,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遇到好的老师好的朋友总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正是由于他们不倦的教诲与鼓励,我们在面对诸多困难时,内心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力量。这一份情牢记于心,时间再久,都不会变淡,他们是航程上的灯塔,会把漫长的旅途中的寂寞与孤独的夜晚一一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