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爱军的头像

张爱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5
分享

李辉印象

没想到,李辉是个精致的廋子,不戴眼镜,显年轻,乍一看,像我第三个房东。

他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传记作家。为巴金、萧乾、黄永玉写过传记,余事不挂眼,半生都与这些文化名人打交道。他去过那么多地方,而那时的我只去过北京,我俩就在《读书》“一见如故”。

拜读他大作时,我差不多二十岁了,觉得此君起码要四十开外吧,像王力那样有一个宽大的前额,头发稀疏,高度近视。文、史、哲融会贯通的大学问家,不知道体育行不行。

我也不是每篇都能看懂,有时硬着头皮在那“装”,《读书》每期必买,我就一直装到现在。遗憾的是,没有王朔那厮才华,没装成,房子还得自己吭哧吭哧奋斗。

北漂的时候,还给他曾主持过的《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投过稿。大中午,跑到附近邮局,一定要投放到大厅的邮箱里才安心,“五色”令我心发狂。我不说,他肯定不知道。当然,《北京晚报》一次也没有发表过我的文章。靠文字改写命运这事儿,我看就是一坑。

跳坑的人多,挖坑的也不少,大部分都深埋窖藏,成了酒,灰头土脸出来的没几个。

为《读书》撰文的作家都是李辉级人物,与他们为伍,说不定将来我也能人模狗样的当上作家。

嗨!

没去墙角翻腾历年存下的《读书》,在里面查找李辉的文章,温习回顾。现在要看,肯定又有不少感慨。过去就过去了,从叶匡政兄的《六根》上拜读一个鲜活的李辉,更接地气。

李辉,居然是“六根”之一的“头根”,我又吃了一惊。遂对叶匡政兄肃然起敬。此“六根”,非彼“六根”,树大根深,拔地而起,以后不敢称兄道弟,要叫叶老师。

李辉最近两篇都是写人物追忆的文章。昨天是忆“丁聪”先生。

丁聪是《读书》的“钉子户”,“御用”漫画家,或者他就在《读书》上班,几乎每一期封底、插页都有他的妙笔生花,自成一景,于无字句处“藏雄兵百万”。尤其是为吉林电视台题写的那副“回家真美”,昨天看了一晚上,真好!连落款小字都极好。既有江南水乡的灵动之美,又有中原文脉的挺拔陡峭。我猜丁老对甲骨文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我虽不懂书法,说不上来个子丑寅卯,但,它就是好的没有道理。

还有低头沉思的巴金肖像,看似简单的线条,弯弯绕绕,却“传神的表现出写作《随想录》期间巴金那种忧郁痛苦的精神特征”。丁聪先生虽留有遗言,死后不搞排场,不开追悼会,甚至不留骨灰,但,他的朋友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把先生送回家乡枫泾,立了雕像,建了墓,这是应该的。给世人留下那么多生动活泼的画像,最后轮到自己,怎能就这么浑然而去?丁聪先生千古!

丁聪果然是上海人。电视剧里如果有个男人说上海话,肯定是扭扭捏捏的小男人,若说山西、陕北话,一准是个土包子。然而,李辉笔下,看到的却是一个不一样的上海男人,个子虽然不高,相貌也平平,却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排山倒海之势。

今天下午,《六根》推送的是李辉忆“李泽厚”先生。早在念高一时,就拜读过《美的历程》,当时算“瞎猫碰了个死耗子”。我们学校有个博学多才的王炜烨老师,新分配来的,气味相投,就私淑起来。一天,去办公室找他,碰巧不在,桌上放了两本书,一本《美的历程》,一本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牛皮纸包的书皮,书脊上用仿宋体工工整整写着书名,这个手艺我至今没见过有比王老师更好的。他看的肯定都是好书,我一小蚯蚓就不知深浅的拿到教室,坐在板凳上埋头苦读,差一点儿就与众不同。

后来,走出校园,又买了李泽厚先生的《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前后连贯起来通读了一遍,还做了笔记。对什么是美学,美学和史学以及考古学的关系有了不少心得体会。文中对那本我至今没有拜读过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推崇备至,是他“最重要的五本书”之一,在研究巴金时“令我们思路为之宽阔”。还说,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与朱光潜是很好的衔接。特别是当他为“居京琐记”栏目向其约稿时,李泽厚作为一代学人,“殿堂”级人物的那种谦逊有礼,让人折服。而今,很少有人能这样,尤其在“文艺界”,你恭恭敬敬发个微信,对方不管有没有事儿,是不是“大家”,都把自己当个人物,半天不回,或索性拒回,制造“社恐”。一桌上吃个饭,朝张三挤挤眼,向李四摆摆手。“戏”太多,个个都带着剧本下凡。

“我去信请李泽厚赐稿,很快他回复一信”:

李辉同志

惠书奉悉。居京琐记,我很爱读,但未必能写好,当勉力为之,唯时日未定。匆复

敬礼

李泽厚

前年得知,李泽厚先生在美国去世的消息,心怀戚戚焉,他在书房躺椅上怀抱一只波斯猫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心中。为此,还专门发短信问王老师,有没有计划出一套“李泽厚全集”或“学术自选集”之类的想法,王老师很快回复,说暂时还没有,反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丁聪、李泽厚与李辉都是故交,亦师亦友。文中披漏了很多他们之间交往的琐事,生活照、书信、题跋等,现已属文物级别。其温情、喜爱、怀念、敬仰之心,扑面而来。尽管李辉写得从容,不动声色。

由于从未有幸与李辉近距离接触,难有切肤的感受,所谓印象,仅从他的师友、文字和几张图片中抓取,远没有触及到其思想深处,进入他的内心,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春风十里,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

2023年12月18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