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驴山人的头像

牧驴山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07
分享

喧嚣的孤独岂止是悲伤

喧嚣的孤独岂止是悲伤

     

    “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谁在这样阅读?谁能这样阅读?汉嘉!赫拉巴尔的汉嘉!一个废品收购站的打包工。

汉嘉是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主人公,也是小说的自述者。他一个人在布拉格的一个废品收购站的地下室里,一干就是三十五年。地下室里除了一台他想在退休时买下的压力机外,就是堆积到天花板的废纸、书籍、老鼠和绿头苍蝇。汉嘉每天要把废纸、书籍铲进压力机槽里,打成包,然后通过升降机送到地面。高强度的劳动使他每天疲惫不堪,还要忍受令耳朵和头脑轰鸣的“主任的指责、吆喝、咒骂”。他通过喝啤酒来缓解压力,消除疲劳。

虽然如此,汉嘉说,如果有必要重新做出抉择的话,他仍会选择这一行而不愿干任何其他工作。因为这里是他的天堂。

汉嘉置身在废纸堆中,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一本百科辞典。他在工作间隙及回家后读了大量名著,只要一捧起书,他就完全进入了书中的天地。他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因为阅读,在汉嘉的梦幻中,伟人、哲人可以纷纷来到地下室,来到他塞满书籍的家中。有一次,耶稣、老子同时出现在地下室。他看见耶稣有如涨潮,老子却似退潮,耶稣像春天,老子则是寒冬。当初恋的情人曼倩卡再次离开他时,汉嘉想到“知其辱,守其荣,为天下式……”(译者注:小说作者有改动。)在我有限的阅读中,一个外国小说如此引用一位中国先秦哲人的的话,还是第一次。

汉嘉独自一个人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他有一盏永恒的注满思想的小油灯。正是这些伟大的思想,使身在地下室的汉嘉的孤独充满彩色的喧嚣。他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使我头晕目眩。”汉嘉无力变更那些被送到收购站的珍贵书籍的命运。他在每一个废品包的中心藏一本翻开的名著,还用绘画大师的名画复制品封包。一天下来,升降梯旁边等待运走的废品包上都裹着美丽的画幅。

地下室是汉嘉的“爱情故事”。当主任通知他将被调离时,他失望到了极点。于是,他手里攥着一本诺瓦利斯的书,蜷缩在机槽内,把自己打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包。这样,他就永远和他的地下室、压力机在一起了,谁也无法把他们分开。

这是一部充满隐喻、黑色幽默和反讽的中篇小说。如果你想欣赏激动人心的情节,那么作者可能让你失望了。这里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一般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也被作者抛弃了,常见的顺序、倒序等叙述方式也没有,通篇只有醉汉的自言自语,只有酒鬼颠三倒四的叨唠。这也是一个充满忧伤的叙述,母亲去世了,曼倩卡两次离开了他,舅舅死了半个月无人知道,茨冈小姑娘死在纳粹的集中营焚尸炉里……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感受不到多少悲伤与痛苦,“每一道阳光仿佛都饱含着盐分。”这样的金句会让你像汉嘉在工作之余读那些名著一样“含咳嗽糖似的含在嘴里”,无尽的美从四面八方向你喷溅。你像滑雪一样在雪道上快速飞驰,轻松到了终点,在热量散发后,你才突然感觉到浓重的寒意,不由自主地打一个寒颤,说:“好冷呀!”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当代著名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一部代表作,是他生活、哲学、诗歌的综合体。作者就这个主题酝酿了二十多年,四年中三易其稿,最终以汉嘉自述的方式在1976年7月完成了作品,但直到1989年底才正式出版,1995年拍成电影。

作者本人非常重视这部小说。在谈话录《手帕结》中,他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我成熟的顶峰,我只是用一种方法来表示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1989年,他曾说:“我之所以活着,就为了写这本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