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驴山人的头像

牧驴山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4
分享

悠长的钟声

有年清明,给父亲上坟时,看到一只红蜻蜓静静地立在父亲的墓碑上,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句诗:“钹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我想父亲那刻可能正在天堂的某个戏楼里看戏。

“钹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是台湾诗人洛夫诗作《舞者》中的一句。诗人以“红蜻蜓”为意象,刻画了舞者出场时的轻盈姿态和观众的热烈之情。在打击乐器钹的“呛呛”之声中,衣着鲜艳的舞者如蜻蜓掠过水面一样出场,顿时吸引了全场观众火热的目光,一瞬间全部眼睛发出了“狂啸”的声音,目不转睛地似要夺眶而出地盯着舞者:“静止住/全部眼睛的狂啸。”短短几句,就把舞者的出、观者的看、舞者和观者的互动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有“诗魔”之誉的洛夫是意象运用的大师。他说:“诗是一个意象世界的创造:诗不在描写或模拟一个已知的现实世界,而是凭藉想象创造一个未知的、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美好的意象世界。”读洛夫诗集《知乎水月》,其中关于钟声意象的运用尤令人印象深刻。

“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读《金龙禅寺》,我看见金龙禅寺站在夕阳西下的金光中,目送着有点疲惫的游客,或手拿单衣或三俩结伴正走在归家的石阶小路上。这时,寺院的晚钟响起,沿着小路而来,于是钟声就是小路,小路就是钟声。钟声似在礼送游客,又似在挽留游客。然而,在寺院拜过菩萨之后,游客终究要回到遍布灯火的凡尘俗世。

“总在雨后/总在钟声轻轻推开寺门的时候/涧水边/一朵山花/在一瓣瓣剥自己的脸”(《秋日偶兴》)。此时钟声是一位心境平和的高僧。轻轻推开寺门,他看到雨后的山涧边,一瓣又一瓣山花落在水中,随着流水远去。此刻,他可能感悟到时光的流逝或风雨的无情,亦或是山寺的一份静谧。

“于是/我顺手抓住/一把湿漉漉的钟声/就那么一荡/便荡回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登峨眉寻李白不遇》)”。诗人以触觉写听觉,说钟声是根湿漉漉的绳子,他借助这根绳子从峨眉山荡回到杜甫草堂。因为下雨,所以钟声是湿的,这和杜甫《船下夔州廓宿雨湿不得上岸》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峨眉山寻诗仙李白,诗人想到曾生活在成都的诗圣杜甫。钟声是根绳子,把李白、杜甫和诗人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奇妙的浪漫。

“至于寺钟/传到耳中时已是千年后的余响了(《寻》)”。诗人在中国古诗中寻找营养。那些先哲诗句的光芒,在千余年后,依然像寺庙的钟声一样清晰有力。关于传统的继承,洛夫曾说:“在这方面,我虽不是走得最早的,却是走得最远、做得最多的一个,不但在精神上、美学特质上,也在表现技巧上向古人学到不少(《洛夫谈诗》)”。

洛夫说:“作诗应如撞钟,钟声虽杳而余音不绝。(《诗而有序》)”。读他的诗,感受深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