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驴山人的头像

牧驴山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21
分享

亦侠亦僧的无产者诗人

豪门大族的小少年和读书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文艺兵,青海高原上的文学编辑,祁连山中劳改农场的右派、囚徒,省政协常委、省作协副主席,有人称他为“诗人中的诗人”(韩作荣语),他却自称“行脚僧”,他说自己是“风雨雷电合乎逻辑的选择”。这些天壤之别的形象真实而传奇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昌耀评传》的传主昌耀。昌耀原名王昌耀,首届中国诗人奖获得者。2000年3月23日,不堪病痛折磨的昌耀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五岁。

当年读着“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的诗句时,我认定昌耀是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是个体魄粗犷、高大壮实的高原汉子。但是,他是湖南省桃源县人,相片中的昌耀戴副眼镜,瘦削,文静。评传说,在桃源县三阳镇王家坪村,有两个人都进入了中国当代史的史册。“只不过,一个是中国革命史,一个是中国文学史”。进入革命史的王其梅,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西藏军区副政委,文革早期含冤去世,他是昌耀的大伯父。1977年12月,邓小平曾批示“王其梅从抗日战争起做了不少好事。”而昌耀的父亲王其桂受哥哥的影响,1937年参加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并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又脱离了革命队伍。而载入文学史的就是王昌耀。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的高峰”的王昌耀,以其诗作的“雄伟深峻、卓尔不群无疑已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唐晓渡语)而载入中国文学史。

因对远方和红色生活的向往,十三岁的王昌耀投笔从戎,成了38军114师文工队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英勇负伤。朝鲜战争结束,进入位于保定的河北荣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十九岁的他放弃了中国人民大学和河北省文联的选择,奔赴艰苦遥远的青海。把他的人生历程与其父辈远走他乡闹革命联想起来,我突然觉得这个家族男人的血液中有股侠士情怀和侠士气概。似乎人人是金庸笔下的英雄,个个袖剑啸西风、白马骋大漠的形象,为了心中所想梦中所思,敢作敢为,无怨无悔。

昌耀的诗,是他行走在茫茫西北大地上的侠士风情剧的背景。诗中是神秘瑰丽的青藏高原,那里有水色朦胧的黄河,有峨日朵雪峰,有青海的高车,这一切充满着磅礴大气,充满着雄伟壮阔;那里也有边城的少女,有库库淖尔忠实的养子,有冒着热气的黄铜茶炊,有诗人的土伯特女人和爱情,这一切都散发着热烈的温馨,充满着强盛的生命力。

1957年,昌耀因短诗《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后又“判处管制三年”。1979年,当他平反复职回到青海省文联时,已是43岁。“你必须品尝道德体验的痛楚。/在你名片的左上角才有了如许头衔:/----诗人。男子汉。平头百姓。托钵苦行僧。/在你的禅杖上写着四个大字:行万里路”。在《僧人》中,昌耀自称是“托钵苦行僧”。他在自己的名片上印着“男子·百姓·行脚僧·诗人”的身份标识。纵观昌耀的一生,无论是在湟源县下若约村“监督劳动”,还是在哈拉库图村炼铁,无论是在祁连山腹地的八宝农场、海南的新哲农场劳改,还是在一次次毫无结果的申诉中抗争,二十多年跌落谷底的流放生涯,昌耀一直没有向命运低头屈服。面对所有的不公和苦难,他没有放弃心中理想,始终保持一颗诗心,保持着对大同世界的向往。读评传,觉得托钵苦行僧这个形象于昌耀是最贴切不过的。而“行万里路”也是昌耀一生真实的注脚。在他去世之后,他的骨灰盒由修篁和长子王木萧送回桃源县老家,安葬在他母亲吴先誉的坟墓旁。这对母子分别五十二年后终于团聚了。

昌耀说:“我从创作伊始就是一个怀有‘政治情结’的人。”复出后的昌耀,先后创作了《大山的囚徒》《山旅》《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等大量的作品,确立了他在中国诗坛不可动摇的地位。1997年10月,昌耀随中国作协访问团出访俄罗斯。此时,作为他精神故乡的苏联已解体近六年。回国后,他创作了《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这一“可视之为交响乐式的作品”。在作品中,昌耀说“简而言之,我一生,倾向于一个为志士仁人认同的大同胜境,富裕、平等、体现社会民族公正,富有人情。”正是这样的理想,使他成为一个“梦幻‘乌托邦’的痴人”。评传在关于河北荣军学校期间的介绍时说到,昌耀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阅读,特别是偏重于苏俄社会主义阵营中经典诗人的阅读,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基点确立了他诗歌创作的基座。显性的表现在艺术形态上,使他的作品挺立于上世纪中国的诗坛,而隐性的就是“为昌耀确立了一种诗人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如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戴着便帽四处造访的人(《头戴便帽从城市到城市的造访》创作于1990年7月),是如何成为无产者诗人群体中的一员的了。

个人的命运从来都是与时代大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昌耀家族及其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此。王氏家族的兴衰起落、悲欢离合更是与整个中国当代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昌耀个人命运的起伏是当代中国知识份子命运的浓缩,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缩影。这些内容在评传里都有精到的叙述及大量背景式的交待。

有人说昌耀的诗难读,不好懂,那是因为他的许多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信息”。而这本评传就是打开昌耀诗歌密码的一把钥匙。不仅止于此。评传的作者燎原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青海,与昌耀是忘年交,跟踪研究昌耀多年,昌耀去世前向其托付为《昌耀诗文总集》写序等出版事宜,他向昌耀承诺要写一本《昌耀评传》。燎原占有昌耀的许多第一手资料,在昌耀去世八年之后才完成评传撰写。评传对昌耀个人的情感生活、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当代诗坛的许多人物逸事都有非常详尽、细腻的记述,不失史料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