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帮子男人端着饭碗,或坐或站,或倚或靠,一边不停地往嘴里扒拉着饭菜,一边专心致志地侧耳倾听着…… 匣子里飘出来的声音犹如天籁回响在他们的耳际,那么动听,如饮甘醇,如沐春风,深深地吸引着这帮赤膊的庄稼汉们。有时,匣子里的声音引他们大笑,前仰后合,放浪形骸,甚至于喷饭;有时令他们大叫,把牙板咬得嘎嘣嘣直响,满脸愠色;有时又全场哑然无声,个个神情显得异常凝重……
这是夏日的正午,阳光穿透树稍的缝隙毫不留情地直射下来,毒虫一样咬在这帮男人们身上。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脖子一直往下流淌,似一条条欢快的小溪流过平原和山岗,最终汇向了大海,而所谓的大海,正是他们脚下滚烫的泥土。但是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内心富足安详。此刻,他们正围在一起认真收听刘兰芳说书,匣子里说的正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评书《岳飞传》。刘兰芳的声音很有特点,似男又似女,近于中性,极富磁性。
盛夏时节,男人们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在田地里拼死拼活,早出晚归,甚至于披星戴月荷锄而归。他们宁可黎明而作天黑而歇,也不愿耽误中午听书的时间。有时农事繁忙,人在田地里,心却像猫挠一般痒痒得不行。刘兰芳的评书,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能将人心紧紧抓住不放,仿佛一块吸力极强的磁铁。
临近中午,他们就扔下手中的活,急急忙忙地往回赶,也不顾老婆的强烈反对,甚至谩骂。活,可以暂且停下,饭,可以迟点吃,书却不能不听。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那个年代哪像今天,小小的收音匣子根本没有回放的功能。
隔壁的壮叔近乎于疯狂,呆呆地蹲在树下听书,饭也不吃。我亲眼看见,因为此事,壮婶和他打过好几次架,但依然没能改变他痴迷于听书的“毛病”。
记得我父亲那时也有听书的嗜好,每到中午时分,干活就心神不宁,一副很心不在焉的样子。农忙吃紧时节,常因此耽误了农活而遭到母亲的无情辱骂。我那时候,是坚定地站在父亲一边的。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喜欢上了刘兰芳的声音,喜欢上了《岳飞传》里的英雄人物。我特别佩服高宠的力大无穷,能挑滚木礌石,能力举千斤,能单臂挑滑车。所以,经常学着高宠的模样,在一帮小孩子面前比划,却常常遭到反击,被别人摔倒在地,显得很没面子。但我对评书的喜爱程度,却没有因此减弱丝毫。后来,我爱上了文学,也得益于早年听书所播下的文学种子。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艰难困苦,物质匮乏,听书成了男人们劳作之余解救心灵的唯一的精神食粮。
时至今日,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众人当年树下听书的情景,却永不曾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