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酱瓜”季,我思念起家乡的酱瓜来。
在家乡,谁家若是来了座上宾,主人必会端出一小碟酱瓜上桌,让客人品尝,以示自己的热情及对客人的尊重。
您或许会说,酱瓜何奇之有,不过一种普通的酱菜而已嘛,商场、超市里随处可见。
您说得没错,它的确是一种普通常见的酱菜。可是,我家乡的酱瓜,却又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何出此言?
在家乡汤沟,“高姚酱瓜”远近闻名,老少皆知。提起它,众人纷纷竖起大拇指,无不交口称赞。单凭它的选材以及制作的工艺流程,就不得不叫人佩服。
每年六七月间,正是菜瓜成熟的季节。一条条长短不一的菜瓜,躺在浓密、碧绿的瓜田里,仿佛一帮调皮的孩子,正玩着藏猫猫的游戏。主人拨开瓜叶,将它们从瓜藤上一一摘下来,轻轻放入竹篮中,生怕损皮。
回去后,精挑细选。他们用多年练就的敏锐目光,从摊在地上的一堆瓜中,捡出那些不老不嫩、不长不短的无破损的瓜,作为酱瓜的原材料。据说,之所以这样严格挑选,一是为了保证它将来的口感要好,二是保证它的品相佳,上看。
用清澈的池水洗净后,剖开,去瓤。这个环节是对刀功的考验,要求极高,须小心、仔细为妙。主人先将菜瓜的蒂去掉,再沿着顶端的正中位置,将刀慢慢切下去,不偏不倚,由顶端直至底部,正好一条线,将瓜一分为二。当然,少数瓜本身就不直,弯曲如弓,则需灵活处理,游刃有度了。
接着去瓤。主人一般会用一把汤匙,小心翼翼地将瓜瓤刮掉,手法须轻柔,最好不要伤及内里。那么一堆剔下来的白白嫩嫩的带籽的瓜瓤,是农家喂鸭的好饲料。
较能体现一些技术含量的,当算晒瓜环节了。主人要先用村前龙塘里的水,将瓜一一洗净。(注意:必须用村前龙塘,而且是桥下方的那汪水。据传,桥下的水既深又清,好像富含微量什么元素,有利于酱瓜的吸收,保证其口感清脆。当然,这只是传闻,没有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我猜想,不过是当地人刻意增加它的神秘性罢了。)然后将瓜置于阴凉处,晾它个三四天时间。待瓜的水分失去六七成的样子,也即瓜面看起来似乎有点干了,但依然保持着柔韧和弹性。此时万万不可将其置于大太阳底下曝晒。一旦菜瓜完全失去了水分,这样做出来的酱瓜,既老又硬,根本咬不动。
所以,晒瓜是项技术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需掌握好分寸,拿捏有度,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后功不成。
接下来便开始酱瓜,它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高姚人家,每年做酱时,都会做很多。绝大多数为小麦酱,当然也有黄豆酱。作甚?主要为了酱瓜。
“高姚酱瓜” 一般要酱三至五次,并且须用当年制的鲜酱(陈酱颜色深黑,会影响酱瓜的品相)。酱瓜对制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人做酱时,盐须添加准,适中,不多也不少,似秤称的一般。正可谓增一分则咸,减一分则淡,会严重影响到酱瓜的口味。
头酱,一般长达月余。原先背绿里白的菜瓜,此时变成殷红或紫红色的了,即可用一双干净的竹筷将其一一捞出,且要滤光附着在表面的陈酱,然后再放进二道酱缸里。待泡满二十天过后,再换下一道酱缸。如法炮制,三番五次,大功即可告成。
高姚村人,每年在制作酱瓜时,舍得下本钱,愿意花时间。他们似乎忘却了田间劳作的辛苦,把对生活、家人的满腔热爱,全都倾注在酱瓜的制作过程中了。即便是往昔的艰苦年代里,哪怕再穷再忙,三餐无着落,甚至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高姚人也没有停止过酱瓜的制作。据传,这是姚氏先祖的遗训:无论何时何况下,生命不息,酱瓜不止。有酱瓜,子孙万代便会有希望。
这话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流传着一个无稽可考的故事。
据说,清朝道光皇帝时,桐城姚鼐后人因言获罪,要株连九族,吓得族人四散逃离。其一人携带家眷流落至此,终日以别人施舍的菜瓜充当佳肴。
炎炎夏日里,他担心菜瓜很快会烂掉,如此,一家人便再无下饭之物了。于是,他灵机一动,将多余的菜瓜切开、洗净,放进隔壁一户人家赠送的酱缸里浸泡。一段时日后,他取出来,瓜非但没坏,而且口感还脆嫩,味道较鲜美。他心中窃喜。自以为无意中获得了一种保鲜秘籍。一家人因此都很开心。
自此以后,他家年年都如法将多余的菜瓜浸泡在酱缸里。只不过,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所用的酱也越来越多了。
再后来,他定居于此,开枝散叶,家族人丁越来越多,日渐兴旺,终成今日规模。酱瓜这种原本家族手艺,继而推广,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而不绝。
在那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逃亡日子里,姚鼐后人不仅躲过一劫,而且酱瓜还几乎救了他一家人的性命,让他子嗣不绝,根基牢固。我想,他必是感念于此,才故留此训。否则,本故事在逻辑和情理上就难以自洽了。
今天的高姚人,依据流传已久的故事,执着地认定其家族为桐城一脉。他们在重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添加元素,改良工艺,使酱瓜的品味更上了一个台阶。
如今,你若来到我的家乡汤沟,来到高姚村,一盘紫红色的酱瓜端上桌子,那切成大小长短一般的条形物,整齐地码放在碟中,我敢打赌,你还不曾品尝,就已馋涎欲滴了。夹起一片,放入口中,上下牙齿只那么轻轻地一咬合,一种脆嫩、爽滑、细腻的感觉就出来了。此时,请别忙着吞下去,就含在嘴里,慢慢体味,看是不是有种鲜美—— 不甜不咸不淡的那种味道,由舌尖一直传到舌根,刺激并兴奋着你的味蕾,爽遍全身,叫你不忍下咽?
“高姚酱瓜” 不仅适合于吃干饭,而且更适合于稀饭。试想:你吃稀饭时,面前正好摆上这么一碟色泽鲜明、晶莹剔透,又颇富质感的酱瓜,那么你的食欲是不是马上大增?一片酱瓜一大口稀饭,一碗粥,很快就呼噜呼噜下肚了。
高姚人热情好客,逢家里来客,必端上酱瓜。客人看到桌上的酱瓜,就知道主人高规格招待自己,心中当然高兴不已。临别前,主人还不忘慌忙抓上一袋酱瓜,让客人带上。
实不相瞒,我就曾受惠于高姚人家。一次家访结束后,学生家长拿出一大袋早已准备好的酱瓜塞到我手上。我坚辞,可她死活不肯。最后盛情难却,收下了。我知道这是学生家长对我的尊重,把我当作贵客看待,内心希望我多多关照她的孩子。
这袋酱瓜后来并非只我一人享用。
一次,几个文友来访。晚上,藉着酒后的兴致,花前月下,大家围坐桌旁,一边畅聊文学与人生,一边喝茶吃酱瓜。那种惬意,那种痛快与浪漫,充满着诗情画意。三五好友,不拘小节,推心置腹,恣意癫狂,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乐趣?不知不觉间,一袋酱瓜就被众人消灭得干干净净,还直呼不过瘾。
芜湖搞江北大开发后,随着西湾园区的快步建设,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兴的发展,饭店比过去明显增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家饭店都私藏有 “高姚酱瓜” 。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客人会大喊:老板,来蝶酱瓜!俄顷,老板娘会笑嘻嘻地端上来一碟酱瓜,摆在众人面前,大家手中的筷子纷纷伸向碟子。不大会儿,满满的碟子就见底了。毋庸多言,酱瓜自然是高姚的,因为所有的客人只认 “高姚酱瓜” 这个品牌,这几乎成了主顾之间的高度默契。
如今,高姚人正准备趁着芜湖跨江联动发展的这股劲风,把 “高姚酱瓜” 这个乡村品牌树立起来,提质增量,力争做大做强。
愿 “高姚酱瓜” 走出江北,走出芜湖,走向安徽乃至全国。期待它有更为美好的明天!
故里酱瓜味美绝,游子思家乡愁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