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晨辉的头像

张晨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6/15
分享

《鸿雪因缘图记》中的红桥探春

我家中有一古籍善本《鸿雪因缘图记》,共六册,系清光绪十年上海点石斋宣纸石印本,红木夹板线装。该书作者为“白麟庆”,即完颜麟庆,系金世宗二十四世孙,属满洲镶黄旗,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91),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嘉庆十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官兵部主事、河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总督河南河道、两江总督等,宦迹半天下。

我手中的这套《鸿雪因缘》保存较好,当为初刻本、馈赠本,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该书是作者记述身世和经历的作品,共三集,每集分上下两卷,一事一图,一图一记,共二百四十图,每幅13×10厘米,游记二百四十篇。该书文采飞扬,插图也极为精美,笔画细如发丝,然笔笔清晰,令人叹为观止,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集。“鸿雪”二字出于苏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麟庆把自己的经历,请当时著名画家汪英福(春泉)、陈鉴(朗斋)、汪圻(甸卿)等人先后绘出,自己作文字记述,从着笔到成书,共用了二十年时间。麟庆在书中记录了全国各地的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等,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除此之外,这部书也详细叙述了自己家族的历史,还详记了完颜家族颇富满族特色的家祭始末,对研究满族的历史和风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该书中之《红桥探春》(见图),所记为康熙年间红桥修褉之事。其文曰:“余幼读《王文简公集》至舟入红桥路,垂杨面面风。销魂一曲水,终古傍隋宫。’心焉慕之。”描述了作者因读王世祯的诗而对扬州的红桥心向往之之情。

“比官内阁高蘭墅侍读持赠一扇,即绘公官扬州司李邀诸名士红桥修褉赋《冶春词》故事,瑞云卿见而称赏,手书二诗于后幅。一云‘官舫银灯赋冶春,廉夫才调更无伦。玉山筵上颓唐甚,意气公然笼罩人。’一云‘休从白傅歌杨柳,莫向刘郎演竹枝。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盖即当日陈其年、宗梅岑之作也。”这里是说同辈的官员内阁高蘭墅侍读赠了作者一把扇子,上面绘的是公官扬州司李邀请各位名士红桥修褉赋诗的故事。瑞云卿见后就写了两首诗在扇子后面。

“红桥为元崔伯亨花园,后归洪氏,分大小二园,卷石洞天为小红桥,修褉为大,即赋《冶春词》。高宗南巡赐名倚红园,内有妙远堂、饮虹阁、领芳轩、修褉亭诸胜,近水筑楼二十余楹,抱弯而转,令游者惝恍莫测。”

文中的“红桥”即为今扬州虹桥,王文简就是王士祯(1634-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王士祯曾任扬州府推官,他广交诗友,提倡风雅,先后两次在虹桥举行修褉,实为文化盛会。康熙元年(1662)春日,王士禛与扬州诸名士雅集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有名句云:“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纷纷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和道:“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康熙三年(1664年),王士禛再次修禊于红桥。这一回王士禛一口气写了《冶春绝句》二十首,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三日,孔尚任“赴诸君之招”,参与虹桥修禊,“大会群贤”(孔尚任《湖海集·红桥修禊序》)。他在《红桥修禊序》写道:“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这次红桥修禊,孔尚任有《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禊》诗:

杨柳江城日未曛,兰亭禊事共诸君。

酒家只傍桥红处,诗舫偏迎袖翠群。

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引逗泪纷纷。

扑衣十里浓花气,不借笙歌也易醺。

据记载,这次修禊事,参加的名士有二十四人,籍属八省,故而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所写有对美好春景的留恋,也有对盛世的歌颂。

“修褉”是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见修禊成了古代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吟诗作赋的雅集。清代张九镡有一首《晚秋广陵泛舟》:“红桥修禊冶春诗,载酒江湖似牧之。谁信一官烟月地,欧苏鼎立见丛祠。”诗人把饮酒赋诗称为修禊,原是一种借指。但自从有了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之后,修禊便总与诗人有关了。

在中国历史上,王羲之、李白、杜牧、张若虚、欧阳修、苏东坡、秦少游、王渔洋、孔尚任等数不清的诗匠文豪,让扬州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诗意栖息之所。对于诗词来说,扬州造就了中华诗词文化中的巅峰意境,比如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徐凝在《忆扬州》中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词是扬州的灵魂。如今这座城市与诗词之间已经是水乳交融了,在扬州的各个景点、站台、社区、学校,处处诗词,首首楹联,让人心醉。于丹不止一次地在扬州发出喟叹:这是一座文得奢侈的城市!扬州的历代文人,把这座古老城市的诗歌文化传承了下来。清代,在扬州举办的多次红桥修禊,吸引了当时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参与唱酬。而“冶春诗社”历经数百年,留存的十万首诗作,多是出于扬州本地文化之手。2019年冬,扬州“虹桥修褉”国际诗歌文化艺术季在瘦西湖畔拉开帷幕,再现历史文化胜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诗人参与。中国诗人的“修褉”盛会不再是国内的了,而是全世界的盛会。在瘦西湖“红衢春风”景区,大家人吟诗焚香,歌咏扬州,这次活动共吸引包括当代著名诗人北岛的数十名海内外诗人参与。希腊诗人安纳斯塔斯·维斯托尼迪斯介绍:“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仪式,尤其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感受中国的诗歌文化,感觉很棒。”匈牙利诗人克里斯蒂娜·托丝则表示,此次活动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景色也非常优美。仪式之后,诗人们还在凫庄以及餐饮别墅举行湖中诗话、东西方诗人座谈,体验扬州大运河质感生活等活动,共同探讨诗歌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美学影响。

“虹桥修禊”将修禊演绎成了一场文化盛事。瘦西湖畔的“二分明月”辉映着千年文脉,大虹桥下所积淀的人文情愫,也会像大运河的水一样深深地滋润着后世文人的情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