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晨辉的头像

张晨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8
分享

英雄和枭雄的区别

《明朝那些事儿》想必很多人都读过了,我以前也读过,不过由于小时候看过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让嫔妃殉葬等的小画书和其它的一些相关故事后,对明朝特别的厌恶。 在我的印象中,朱元璋就是过河拆桥、残忍无道、猜忌心重的暴君,兼之他长相“清奇”,因此对他特没好感。

这几天重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朱重八这个人物,现在他在我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是天选之人。是他,恢复了我汉室江山,使汉族子民又有了做人的尊严;是他,一统山河,结束了元末四分五裂的局面,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单凭这两点,他就是伟大的。

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四个等级,把汉人当作他们的奴隶,没有任何地位。单从朱重八这个名字来看,这是个多么奇怪的名字,重八就是八八,他叫朱重八,他老爹叫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为什么这些名字都和数字有关?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没有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所以出现了这么多相似的名字。老百姓都不能拥有自己的名字,还谈什么做人的尊严?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了郭子兴的义军后给自己改的名。元就是元朝,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朱元璋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这个名字成为了元朝统治者的噩梦。

在元末,由于统治者的压迫和天灾、瘟疫的蔓延,导致人民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很多地方都爆发了起义。在那时,起义要死,不起义也要被饿死,而且,元朝的官吏如果镇压不了起义者,就拿老百姓冒充,朱重八本来只想继续躲在庙里撞钟的,但是他很有可能被某个官吏抓住,当成起义者杀掉。无奈,他只好在儿时好友汤和的推荐下,加入了起义者的队伍,那就没有退路了。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可没有因为他沉着冷静、骁勇善战、深谋远虑又兼是他的女婿而看重他,反而妒忌他的才能,把他关了起来,这就有了马皇后送饼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件事,朱元璋认识到郭子兴此人心胸狭隘、鼠目寸光,不值得为之效命。他被释放后,申请带兵出征,后来他的队伍壮大到七百人,他从这七百人中挑了二十四人,把其余的人都给了郭子兴,然后他就带着这二十四人开始了他的宏图霸业。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他们中有:徐达、汤和、周德兴……

当时的元朝已经四分五裂了,朱元璋占据南方应天,东边镇江是元朝的军队,东南方平江(今苏州)住着张士诚,东北是张明鉴的义军,南面是也是元朝军队,西面是明教教主徐寿辉,后来朱元璋最可怕的对手陈友谅,就是徐寿辉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后来陈友谅干掉了他的老板,自己登基为帝。

朱元璋干掉其他对手之后,剩下的三个对手分别是:张士诚、陈友谅、元军。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都称帝了,元军看哪个称帝就打哪个,朱元璋的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因此,他就没有成为元朝的目标。用现在的话说,他是比较低调的,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

他的另一个决策也很重要,就是张士诚 和陈友谅这两人中,先打哪个。大多数人认为张士诚相对弱小,应该先对付他,但是朱元璋不愧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当时力排众议,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他如果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不会做壁上观,到时候他两线作战,就很被动了。一个正确的决策是战争成败的关键,要不然为什么说一个良将能抵百万兵呢!

姜子牙在《六韬·龙韬·奇兵》中说,“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如果说朱元璋是高明的统帅,那么他手下的良将就是徐达、常遇春等,贤臣就是李善长、刘基等。进攻陈友谅遇到的最大的麻烦就是他装备精良的水军,而且占据长江上游,朱元璋占据的应天在下游,处于不利的位置,要喝他们的洗脚水。但是, 地利他们没占到,天时和人和他们却占到了。徐达、常遇春是猛将,是朱元璋扫平天下的利器,但是谋士也很重要,比如刘基,他会看天象,也就是会占星术,这在古代是帝王之术,现在叫天文学,面对陈友谅强大的水军,他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他们用计谋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龙湾,等他的士兵进入伏击圈后,朱元璋的军队对他们展开了轮番冲击,最后陈友谅惨败,逃回江西。而张士诚确实如朱元璋预判的那样,“器小”,没有真正的派兵援助陈友谅,而是几千兵马与朱元璋的军队打了个游击战,做做样子而已。

决战的时刻到了,地点在鄱阳湖。这是一场豪赌,陈友谅陈兵六十万,朱元璋召集了所有的精锐力量倾巢出动,共二十万人。陈友谅的战舰巨大,分为三层,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战舰就像小渔船。两方都有精兵猛将,刚开始朱元璋的军队还能取得小胜利,但是架不住陈友谅人多啊,后来就节节败退了。面对敌人的巨舰,只有一个办法,火攻!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三国的赤壁之战。历史真是有惊人的相似性啊,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没风!但是,为什么说他是天选之人呢?他们等待奇迹的发生,结果真发生了,下午三点,东南风起!随后,朱元璋命火船进攻,一时间火光冲天,血水横流,这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用说,这次陈友谅一败涂地,退守鄱阳湖西岸。朱元璋乘胜追击,陈友谅被冷箭射中,一代枭雄就这样陨落了。

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是张士诚,他是个私盐贩子,也就是商人,最看重的是钱,因此他造反成功后占据了泰州、兴化等富庶之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他比陈友谅更有钱。但是他没有图谋天下的雄才大略,而是安居于苏杭一隅。但是他不愧是造反的头头之一,也列入了朱元璋的竞争对手之一,如果太弱,还能算得上枭雄吗?在平江战役中,他充分展示了他的顽强的意志力。张士诚在平江的几年里,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修城。平江城共有八个门,朱元璋命几十万军队分别攻击这八个城门,历时八个月,才攻破了城门。破城后,张士诚在城中坚持巷战,被俘后不吃不喝不说话,李善长、朱元璋劝降都没有用,最后朱元璋只好杀了他。临死前他说了一句话:“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其实张士诚错了,他是白手起家,成就一方霸业的枭雄之一,但是他不像朱元璋一样胸怀天下,而是安居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也没有高远的战争谋略,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当初没有联合陈友谅一起对付朱元璋,就显示了他的短见。他不知道在乱世中,适者生存,是一场淘汰赛。他令人敬佩的一点就是他有坚强的意志,在死亡面前坚强不屈。

朱元璋的最后一个对手,才是他真正的对手,也是他最大的仇人,那就是元朝。是元朝的残暴统治,害得他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乞讨度日,受尽了屈辱,因此他对元朝有着刻骨的仇恨。但是他懂得麻痹对手,不在一开始就显露出对元朝的敌意,不称王称帝,而是给元朝的大将送去厚礼,元朝统治者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但是他不但拒绝了,还把张昶扣下了。元朝的统治者一直是坐山观虎斗,巴不得他们都死了才好,因此当朱元璋打败了其他的两个竞争对手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淘汰赛,看到朱元璋没有称帝,还送了大礼给元朝,因此当时元朝没有把他当作强大的对手,当他开始北伐时,元朝才发现这个胜出者的可怕之处。彼时的元朝,已不是忽必烈时期那么强悍了,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已经沉沦在享乐中,失去了战斗力,变得不堪一击。但是他们毕竟是铁木真的子孙,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叫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成了明军的主要敌人。

北伐开始了,主将是徐达和常遇春。我看到常遇春这个名字就特别敏感,因为我大学的室友有个叫常*梅的同学说,她的祖先就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1)。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山东。在此期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从此当初的放牛娃坐在了金銮宝座上,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明军占领了山东后,又兵分两路,进攻河南,然后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迈进。但是他们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他们进入大都后,发现里面没有防守,元朝的皇帝早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这位皇帝叫做妥懽贴睦尔,谥号元惠帝,明朝称呼他为元顺帝,是认为他懂得审时度势,放弃抵抗,“顺应天意”。元顺帝一直逃到了上都(今开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继续做他的皇帝,史称北元。元朝在中原大地上的统治彻底结束了。但是真正的对决才开始,那就是王保保的十余万大军。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最终的胜利者是明军,在元军熟睡时,徐达这员猛将雷霆万钧之势偷袭元中军,王保保的十万大军,最终全军覆没。

历史选择了朱元璋,他是最终的胜利者。不管他后来多么的残暴,他最起码让天下的汉人有了做人的尊严;他胸怀天下,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让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这才是最大的“仁”。而当时他的对手,无论是陈友谅还是张士诚,都没有抱着一颗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心,一个是无信无义(他杀了他的老板徐寿辉),残暴不仁(他的手下也有样学样,心狠手辣),试问这样的人心中怎么会有老百姓的存在?一个是小富即安,没有雄才大略,也不懂得把握时机,这样的人也不能堪当大任,至于郭子兴更不用说了,心胸狭隘、鼠目寸光,徐寿辉只是长得好,故弄玄虚,没有真本事,以至于被陈友谅所杀。在乱世中,小白兔是没有生存余地的,尤其是他还是一个显眼的小白兔。

最后,引用朱元璋的一首诗《咏菊》作为结语,这首诗与唐末的黄巢的诗遥相呼应,只是不同的是,黄巢失败了,而他胜利了。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的一生,是如此的酣畅淋漓,快意人生!

 

注:(1)我的室友常*梅是陕西榆林人士,百度搜索常遇春后人说,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只有第三子常森,在南京被围困时,常森趁乱带着妻儿逃到了陕西一带,后来,在陕西米脂县陈家岔村定居,今米脂县的常氏家族,即为常森的后裔。这就和我室友说的对上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