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晨辉的头像

张晨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12/09
分享

论交友

我们人是社会性的人,都有交友的需求,如果没有,那么你这个人就与社会就会脱节,就会走向孤独,就会被社会所抛弃,长此以往,这个人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当有一天这个人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了出来,蓦然发现,啊,原来一切都和原来不一样了,他就会感到对现在的社会生活无法适从。

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下面我主要说说社交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这个需求其实是最复杂的,马斯洛对它的描述也是相当的含混复杂,让人难以理解。这其实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我自己的理解是,人的社交需求,是人需要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被欣赏,我们心里的想法需要和他人分享并产生共鸣,我们做的一些事情,需要他人的欣赏和肯定。古人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里有两个中重要的词,“知己”和“悦己者”,都是真正能欣赏、并懂得自己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和我们有同一性。这个人能懂我,我们的想法就能产生共鸣,我们的精神需求就会被满足,这是不同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这是更高层次的满足,而且这种满足能带来其它四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唐代鱼玄机的《赠邻女》云:“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是说一个女子想要寻得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比寻求一件无价之宝还难。这是比较狭义的例子,只是从爱情层面来说的,但是这首诗说出了寻求“知己”的难度,因而“知己”是难能可贵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既然“知己”如此难觅,那么我们就无须过分执着,要像徐志摩那样淡然,得之,我们就万分珍惜;得不到,我们就应该认命,如此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出去逛街、吃饭、游玩等,都三五成群,很少有一个人在外游荡的。这时,我们就觉得,大多数人都有很要好的朋友,这是很让人羡慕的。中国有很多关于朋友的老话,如:“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出了朋友的重要性。相识是缘分,相聚更是缘分。朋友之间要相互理解、信任,也要相互交流,来维系这个关系。然而朋友有多种,有点头之交,也有生死之交;有小人之交,也有君子之交;有泛泛之交,也有管鲍之交。我们的朋友,属于哪一种?

要说真正能达到心灵上的契合的朋友,我们有没有呢?我相信,很少有人能回答得出来。要说泛泛之交,我们多得很,但是真正能从心灵上理解并懂得自己的人,应该没有几个。我们经常看到谁和谁是闺蜜,谁和谁是好兄弟,然而,很多的事情,就是自认为是关系很亲密、很铁的从中破坏的。比如某位明星的隐私,就是她的闺蜜爆出来的,某某人的老婆,被他的关系很铁的兄弟给拐走了。这些所谓的“闺蜜”、“好兄弟”,是真正的知己好友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好朋友会做出伤害自己、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事吗?当然不会,如果会,那就不是真朋友。

交友需谨慎。像上面说的泄漏闺蜜隐私的、抢朋友妻的,平时我们无比信任的人,最后却出卖自己、伤害自己,得不偿失。人是最为复杂的社会性的动物,如果不深入地了解,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人心隔肚皮,见外不见里。”对于交友,我不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对于我们平日熟悉的人,我们都要彼此尊重,以礼相待。但是,假如和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平日里会时不时地每当提到某人或某事,那个人就会勾起往昔的回忆,不分场合地在众人面前说某人的比较不堪回首的往事,大爆人家的隐私,这样好吗?曾经有个领导对底下的人说,“有的事,别人可以做,但你不可以说。”是的,随意地爆别人的隐私,揭别人的伤疤的人,那个人的素质又有多高呢?他可以说她,也就可以说你。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可以作为朋友,但是不可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什么事都告诉对方。“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而且这样的人,往往喜欢刨根问底,打听别人地私事,八卦之心熊熊燃烧。对于这样的人,哪怕他和你再好,当你发现他的毛病后,也要谨慎一点,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嘛!人人都有过往,都有不可为他人道的事情,如果你的过往时不时地被他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同在众人面前裸体一般,你是什么感受?从道德的层面看,这些人是不道德的。情节严重了,有可能会构成诽谤罪。“祸从口出”,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妄造口业。

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都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对物欲的追求。告子说,“食色性也”,孔子在《礼记》里也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还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国的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的主张,心理分析学大师弗洛依德也认为人性本恶。他晚年对人格结构理论提出“三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之间是能量守恒的。简单地来说,“本我”就是生而为我,是人的本性,如前面所说的“食”、“色”,“饮食”、“男女”等,都是“人之大欲”,是“本我”的体现,它的能量很强大。“自我”和“超我”都是“本我”的能量里衍生出来的。“自我”是个体人格的执行者。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并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它遵循道德原则,并追求完美的境界。“超我”与“本我”相对立,并对“本我”产生抑制,同时也对“自我”发挥监控作用。拿《西游记》里的人物来比喻“三我”很形象,猪八戒喜欢吃喝,喜欢女色,生性懒惰,他体现的更多的是“本我”;沙僧一言不发,忠于职守,他体现更多的就是“自我”;唐僧自身能力有限,但是他有理想,有追求,对自己严格自律,不惜排除万难,也要到西天取经,他的“超我”的能量非常强大。

弗洛依德把“本我”和“自我”做了个经典的比喻,“本我”就像一匹马,由“自我”来驾驭它。如果我们的“本我”不受监督,就可能成为发狂的野马,“自我”难以驾驭,这人就会犯错误。但是人也会改变,欲望受到道德的约束,这人就会慢慢变好,向好的方向发展。风流少帅张学良在他的《自传》里说,他有十一个情人,但是有一天当他看到一位老人饿得半死,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内战中一个个地离他而去,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张学良,他对内战产生了厌倦情绪,后来促成了国共合作。张学良有十一个情人,是他“本我”的体现,但是当他遇到那个老人之后,他的“超我”地能量被激发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人和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一些不好的事已经成为了过去,而那人也表现得非常的奋进,我们旁人就不可以随意揭人家的伤疤。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恬静、淡然,多看看经典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少八卦别人的事情,让“超我”的能量在自己身上更集中一些。只有自己把自己管理好了,才有资格结交朋友。我们对待朋友,要以真心换真心,要懂得理解、尊重并欣赏对方,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相互促进。我们对待朋友,还要懂得包容。即使对方犯了错,我们也要当面指出,切不可漠然视之,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朋友关系,才是良性的关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