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地形看上去颇像一片枫叶。无论在河南的大地上行走多少次,哪怕是乘飞机巡航,我也拎不清河南的“形势”。从河南的行政区划图上看,河南颇像一片五彩灿烂的枫叶——一片秋意正浓的秋天的枫叶。古时候的大河之滨,芳草丰茂,乔木森森,野象与古人相邻相依。然而,奇怪的是除却河南的简称“豫”字,以及河南博物院大厅的那幅巨幅塑像,再难找出与“象”有关的文化符号。是古人粗心,还是来者薄情?
河南博物院是“冬藏”之地。那些出土的文物都被精密的玻璃罩起来——文物需要舒适的“恒温”,方能安然入梦,梦回鲜活的从前。玻璃罩上的指痕令人尴尬,这大概还是缘于农民(虽然,这些指印已经生活在城市,然而,还是农民的习惯)的热情吧——什么事物都喜欢伸出手摸一摸——哪怕根本摸不到。
立秋日在几位郑州友人的陪伴下之太昊陵拜谒人文始祖伏羲。黄昏雨,夜里隐隐感觉到秋凉。乘车回市区经过一片开阔的马路,马路的绿化带上有一株株低矮枯萎的棕榈树,看起来非常不舒服。于是想到郑州何不建一别具地域特色,独有风韵的“柿区”“枣园”。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历经了无数次劫难,分而合,合而分。直至今日,在河南我仍能感受到原始文明的声音,你听太昊陵前礼拜者那“嚯”“嚯”“嚯”的和声,还有那粗粝的歌声。文明因为庞大而沉沦,不能轻灵飞举。在河南——这样沉沦的文明的载体与符号遍布街市田陌。这种沉沦近乎泥土——我忽然想到这样一个话题:郑州,进城不用洗脚。那天,我去雁鸣湖,乘巴士回市区时见一乡下的青年穿着凉拖鞋,赤脚上满是黑灰色的泥尘,与他英朗的面孔形成极大的反差。
这说明什么哪?是的,这正是“郑州,进城不用洗脚”这个话题要讨论的。这看去有悖现代文明的现象,恰恰说明郑州的宽容——他没有因现代文明的演化而拒绝脚上沾着泥土的乡下青年拜访他,尽管,我还不晓得他是否被允许登堂入室,但是他毕竟没有拒绝他。在河南四处走走,始知河南的胸怀与度量。河南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民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地域之一。
五千年的文明,在河南遍布田野山岭的秋天,那些汁水丰盈的梨子、山楂、红柿正发酵成一个有些随性自然、有些粗鄙简陋,却酒香醉人的世界。在这个秋天到来之际,请尽情地享受吧,享受历史久远,文明灿烂的河南;享受淳朴自然,热情如火的河南;享受一碗面一杯酒便自得其乐,自在逍遥的河南人。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药房多。看一个地区发达与否,街上转一转,数数银行,看看药房。在河南——这块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中医多于西医,这与经济滞后的广西蛮像的。中原大地上的药店多,除因为人口多外,还与医疗费用高昂,人均收入较低有关吧。想到这些,便不由得想河南是一个忍忍的省份。
中原秋天的性格像农民,迈进门槛前激烈地斗争了很长时间,心跳汗出,畏葸不前,好像这秋的厅堂有些生分——尽管他们世世代代与其打交道;抑或是担心进了门坎身后尚未竟之事体,难下决心大步前行;来得蛮脆爽,像血性的青年,继而则如耄耋老者。其实,这样的秋之性格实在是有利于中原农作物的丰产。河南成为农业大省是有原因的——天缘。因为河南特适合中原季节的脾性。这颇像两个邻家的伙伴,都想争强好胜,互不服气,千万年下来,彼此便心有灵犀,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正是天地人相宜。有人会问,你又不是河南人,你有什么资格评论河南?是的,正是因为我不是河南人,所以才“局外者清”,能感受的更清晰强烈。
昨天到超市里,看到“中秋月饼”的展柜,一下就想到另一个秋天:这是文化的秋天,情感的秋天,中国人的“圣诞”——中秋节。时间过得真快呀,转念间,一年过去四分之三,我仍滞留在郑州,等待北京的消息。时间没有因为我的等待而停滞,当然,我也没有闭着眼睛在床上等待,我是睁着眼睛在床上读了几本平日没有功夫阅读的书:《活着》、《白鹿原》、《A级管理》,北京的朋友们寄来的杂志以及一些近当代史料。现在还仅只是初秋,离中秋还要有几天。中原秋天的性格似乎找到了,这个多少有规律可循;然而,中原秋天的神髓安在?这还需要探询和求是。讲句题外话,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阅读了一期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这可以做个对比,可以与中原之秋做个对比,《最小说》乃青春呓语;中原秋天则是《丰乳肥臀》。这样的比喻可能会不确切,不过我感觉这样的比喻鲜活生动,会让人一目了然。
想至此,忽然醒悟,周历中原,所见女性多丰乳肥臀,健康茁壮。中原之秋其实是母性的,唯母性方能如此心系众多子孙,极尽呵护。这是一个伟大的具有丰富的农民情怀的母亲。这位母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位伟大的母亲不仅是以土地的形式,不仅是以高天的形态,不仅是以时空的变换,还以最质朴的最真实的四季、最丰硕的五谷和果实哺育着这个占世界最多人口的民族。吸允着母亲的乳汁,寻觅着远古的源头,我的目光透过亿万斯年的史前……
假如中华文明有秋天,秋天有硕果,那么,这硕果就在河南:在女娲诞生之地、在人文始祖伏羲的八卦台、在炎黄二帝创造的大河天地、在洛阳的白马寺、在太行山的顶峰、在九曲黄河的涛声里。
河南的秋天人与天地一色。昏黄中透着迷人的清亮。
这个紧傍着大河的省份,却又极度缺水,十年九旱。河南的女人是河南的水,滋润着这个大河畔的种族,因此,河南的女人更富母性,这种母性的彰显在中国这个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尤其明显。与其相近的是山东。我们还记得沂蒙六姐妹。
河南的智慧是农民的智慧,狡黠粗放却非真的大气;河南的精神是农民的精神,吃苦耐劳勤俭朴拙;河南的底气仍然是农民的底气,正因如此,上述河南的智慧与精神才愈显出其本质特征。秋天不仅是收获的季节,还是劫掠的季节。最著名且今人耳熟能详的是:秋收起义。然而,丰收真的是好事吗?读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愈发感觉丰收的尴尬与辛酸。好在现在政府取缔了农业税,农民可以缓一口气,享受一下自然的秋天的恩赐。
然而,农民不好吗?农民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城市人所向往的福地——乡村里,一派田园牧歌,悠然自在,无需像在城里那样,总是紧张急迫,焦虑不安。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依然是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哪怕是闻名中外的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农民仍然没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民的富裕、自然、幸福和自由。这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需要不断努力赶进的。什么时候中国农民的日子像欧美的农民一样,中国才真正地强大了。
站在黄河风景区二帝塑像前,放眼四望,一抹秋色,一声秋响,一道秋韵正从太行山、红旗渠——鬼泣神惊,愚公再世、京都汴梁——东京梦华,歌咏霓裳、水城淮阳齐聚于斯。声势渐次浩大,色调渐次浓烈,音韵渐次恢弘,格调渐次分明。
我沉醉于斯,眼前是一派阔朗的“柿区”,高大的柿树,落尽了叶子,枝头上是一枚枚小灯笼一样橙红色的果实。“柿区”的街道将“柿区”大写出两个巨幅汉字:中原。
中国梦。中原梦。中原是中国梦最强大有力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