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奋蹄的头像

张奋蹄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4
分享

哦,四川

伟大四川


追思古人,更多的是人生感怀,然而,当我阅读完关于红军在四川长征的相关资料后,心灵却被深深地震撼了,不止一次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军队红军,人类军事史上伟大的长征而流下泪水。苍溪红军渡,拥有2000平方米的将帅台,这是纪念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等将领和八位1965年以前被授衔的苍溪籍将军。他们是当年浴血征战的广大红军官兵的杰出代表。将帅台后侧的巨型岩壁铭刻着一个色彩斑斓的大“红”字,凸现出苍溪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寓意红军将士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无数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染红了苍溪的山山水水,迎来了红色政权的诞生。

    四川是红军所处环境最艰险、敌我斗争最惨烈的地区。红军在四川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长征中,在四川进行了数百次战役,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就实现了两次成功的大会师,许多辉煌奇迹也是在四川发生,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人间奇迹。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先后在四川召开了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华会议、巴西会议等14次政治局会议和重要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四川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阅读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刘裕国采写的《四川省通江县柳林村李国芝——不想再戴穷帽子(新春走基层·我们脱贫了)》,不由得勾起我的记忆。巴山深处,松涛阵阵,拍击耳鼓。大巴山冬日湿冷的寒风裹挟着80多年前呛人的硝烟扑面而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是我国最大、最早的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有7800余名红军烈士遗骸被安葬在一个集墓之中。在烈士陵园内的山顶,是一望无际的无名墓碑群。每一块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着山川。这里安葬着2万余名红军烈士遗骸,2万多名红军将士在此长眠。烈士们是2012年从通江县保护环境较差、地域偏僻的23个乡镇50处红军烈士墓区迁葬而来。在英烈纪念墙下,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个名字:二娃子、三娃子、王狗娃子、白二娃子……

    当年,将士们掩埋完牺牲的战友,就又踏上了举世瞩目的长征之路。

苍溪县歧坪镇有449位红军战士,失踪红军烈士413人。仅曙光村就有25位烈士。

朋友说,我带你沿着山路兜一圈吧,看看当年红军战斗过的遗址。从歧坪镇去曙光村的山路上一直往山上走,绕过几段弯路,我们就看到了太营村的标志牌。另外有一条红色的横幅:革命老区(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意如此)。因为,太营村曾经是“太营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水泥路紧挨着山根,这是近期“村村通”工程刚刚修建完成的村路。农历八月下旬的川北温度还在二十几度,农家的院落里有高大的柿子树,树上的叶子不多了,橘红的柿子像一盏盏橘红色的小灯笼挂在树枝上。山顶人家核桃树的叶子已经落尽,朋友说山顶和山腰的温度会有一些差异,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现象。人们和平地在田里劳作,或收获或播种,完全看不出这块土地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斗争和战斗。历史就像是一页页纸张,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这样轻轻一翻,便过去了。再过几年几十年或者是几百年,来者看今天的历史也是一样会有这样的感慨的。那么,人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哪?

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信念,传承一种精神。

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其中一万五千里在四川;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四川近70个县,占当时四川县份的60%以上。川陕苏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余人英勇牺牲,有446名共和国将军在这里战斗过,目前广元市内尚有健在离休老红军12名,在乡老红军、西路红军、流落红军4080余名,他们是一本“活的川陕苏区历史档案”,是全国健在老红军最多的苏区;川陕苏区现存有原始红军石刻标语1300余块,在近代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其中有红军入川第一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有堪称“世界石刻之最”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也称为全国最大的石刻标语。“平分土地”刻在九子坡佛尔崖上,西距通江县城30公里,车临洪口12公里,字高5.7米,宽4.9米,笔划深0.1米。“赤化全川”刻在通江沙溪乡景家埭的石崖上,字高5.5米,宽4.7米,笔划深0.35米,笔画间躺卧一人,尚有余隙,在四十里外仍清晰可见。

    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红军长征选择了海拔在2000至4500米,山势陡峻,江流湍急,要翻大量雪山,穿过沼泽草地,天气恶劣,人迹罕至,甚至是无人区的西线。红军在长征途中,每走一步都要经历三种严峻考验:一是要不断与国民党部队进行战斗;二是要与党内错误思想和倾向开展斗争;三是要不断经受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步步荆棘、备尝艰辛,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行军。

    

红军穿越川西北雪山草地期间除中央红军翻越的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鼓山5座雪山外,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翻越的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多达62座。三大主力红军均走过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曾三过草地、三翻雪山,许多红军指战员长眠于此。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红军长征中的出奇制胜,让四川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践地。昨天(2017年1月29日)晚上看电影频道播出的再现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片《勇士》,心中感慨万千。昼夜奔袭240多里的红军战士,一些人在黑暗过去黎明到来的时候永远地倒在了目的地的阵地前。泸定桥上的木板大部分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对岸川军凭险固守。二连连长廖大林、指导员王云海等22名勇士组成的夺桥突击队,腰缠手榴弹、背着大刀、手提短枪,冒死攀上横空摆荡的铁索,迎着敌人的炮火匍匐爬行,4名勇士不幸中弹坠入江心……勇士们没有后退,后边三连的战友也在争分夺秒抢铺桥板。终于,突击队抵近敌岸,敌人使出最后一招,放火点燃了东桥头的楼亭。勇士们一跃而起,冲进火海,与敌展开搏斗,夺下桥头;和后续赶来的战友一起与敌人激战两小时,占领了泸定城。自此,红军开启了北上抗日的新征程。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1705年)的泸定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飞夺泸定桥”,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 

 

 

如今的泸定桥上,尽管在13根铁索外又加了9根钢缆,依然左右摇晃,湍流激荡,寒气逼人。站在铁索桥上,神思飞跃,浮想联翩:唯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红军勇士们的顽强意志和战斗精神,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铸就红军长征精神的许多重要元素与四川有关,四川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凝结地。”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叙永地区,寻机北渡金沙江,拉开历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红军二渡赤水,痛击黔军;采用调虎离山计,红军三渡赤水。三渡赤水后,蒋介石中计,急忙调整部署。红军四渡赤水,跳出敌军重围。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惊心动魄、最精彩曲折的军事行动,是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经典案例,成为他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今天,在金沙江边,这首红军歌曲依然被人们传唱,赞颂着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传奇战史。

 

   “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其所著《三大洲》一书中对长征如此评价。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有人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神话。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四川历史悠久,人文鼎盛。中华文化史上开宗立派领袖时代的人物和英烈,如:黄帝轩辕氏之妻,发明养蚕的嫘祖、四川资中人;孔子之师,死后血液化碧的苌弘、利州(今四川广元)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蜀州(今四川崇州)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西汉临邛(今成都邛崃)人;汉代才女卓文君、南充人;西汉文学家,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成都人;唐代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袁天罡、射洪人;唐初文学家 陈子昂、遂宁市射洪人;江油人,李白;生于绵阳的欧阳修、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乐山沙湾人郭沫若、内江人张大千、成都人巴金、刘心武、四川南充人张澜、生于南充仪陇县的朱德、乐至人陈毅、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人邓小平、南充市舞凤乡人罗瑞卿、达州市通川区人张爱萍、三台县人梁光烈、自贡市人江竹筠(即江姐)、四川中江县人黄继光等等,不胜枚举。

 

四川不仅文化要素多元,而且底蕴丰厚,且含金量极高。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使得四川文化色彩靓丽鲜明。了解四川,认知四川人,我想最简洁有效的办法,不妨从四川麻将入手。四川麻将别有洞天,我在四川的时候也曾被拉到麻将桌上,搓麻将。四川麻将与上海麻将、东北麻将截然不同。他无视“老大”,不需要“1”,而且“血战到底”,不决出雌雄绝不罢手。四川人的幽默如同“麻婆豆腐”,四川人的倔强如同四川麻将的“血战到底”。因此,四川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总是有着一股不服输、不泄气、不畏决一死战的劲头。

 

四川人敢爱敢恨,司马相如和如卓文君就是最好的例子;四川人不拘小节,敢于开宗立派,李白、苏轼就是杰出的代表;四川人,哪怕是女人也不甘人后武则天就是榜样;四川文化神秘,袁天罡一部《推背图》令千百年的来者奉若天书;四川人敢于牺牲不畏死,看共和国的十大开国元帅,四川有四;江竹筠、黄继光更是名垂青史;四川最不缺的就是文豪,当代的郭沫若、巴金足以当得文坛领袖。

    

游历四川,我不过是惊鸿一瞥,被她旷世绝伦的壮美所震撼;被她充满俗世烟火的美味所诱惑;被她绚丽多彩的风情迷住了眼睛。我才刚刚踏进四川的门槛,尚未登堂入室,我所知所见所闻,俨如处子,是以我的笔力缺少了四川所应具备的雄浑力量、磅礴气势、鬼斧神工、绚烂斑斓的色彩。少年时读《哦,香雪》的感受至今勿忘,那是一个美得令人心灵颤动的名字和故事。四川,给予我的感受同样如此,所不同者,四川更多的是雄浑与磅礴,伟大与坚韧。游历四川,竟然没有一篇文字,终觉得愧对四川,于是,不揣鄙陋,搜肠刮肚,以求展现四川雄浑沉静之大美之万一。因目力所及有限、思想力度难以抵达四川的神髓、笔力不逮无法描摹四川之美,故尔轻舒一口气,曰:《哦,四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