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是一个令人向往、多么令人陶醉的字眼。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都在为着幸福而奋斗。然而,我们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幸福总是那么难,幸福总是那么短。这似乎又在揭示:我们不可能一直拥有幸福或者这种感觉,幸福并非人生的经常状态。
幸福的含义一般有两种,其一,是指一种感觉,愉悦、快乐与满足感。没人不喜欢快乐的感觉,但就像其他感觉一样,快乐感也不会一直持续,它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事实上,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快乐的感觉,就越会为焦虑和抑郁所困扰。其二,是指一种丰富、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在做內心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时,当我们在朝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前进时,当我们明白自己在生命中应坚持的事并去执行时,我们就会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而有意义,就会强烈地体验到生命力的活跃与旺盛。
显然,幸福感的确让人非常快乐和愉悦。但是,如果我们企图一直拥有这种感觉,那注定是徒劳的。为什么幸福这么难得?为什么幸福不是常态?
众所周知,人类大脑在过去几十万年中得到巨大进化。但是,这种进化并没有让我们感觉良好,只是帮人类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生存下来。人类学告诉我们,原始人类大脑本质上就是一个“不要被杀”的装罝,越是能更好地预测和躲避危险,就能够活得越长。在预测和躲避危险上,现代人脑亦几无变化,它对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要进行估计和评价: 是好是坏?安全还是危险?有害还是有益?结果,我们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担心那些往往不会发生的事。事实证明,很多都是子虚乌有,自寻烦恼。
人类学还告诉我们,早期人类为了生存必须想方设法保证自己属于一个集体,而不被集体所排斥所拒绝。这是原始人类大脑遗留下来的另一个印记。如今,大脑仍在时时给我们以被排斥被拒绝的警告。同时,把自我与社会中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因为这种比较,我们要操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因为这种比较,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合标准而自我贬低;也是因为这种比较,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提高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早期人类的比较是在几个人几十个人中进行,而现在的比较则是在更多人群更大范围內进行。
对于原始社会那些野心勃勃的人来说,成功的标准和法则就是越多越好,总是追逐最大化的占有。那么,现代人类大脑仍然追求更好也就不足为奇了。看这世间,芸芸众生,忙忙碌碌,总是想拥有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更多的爱,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满意的工作,更满意的生活。有朝一日,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满意了。但是,这通常是暂时的,很快又会不满意,会想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欲望的无限度,让我们心理上承受着煎熬和痛苦,让我们总是去评价和批评自己,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缺少的东西上。
无因由的担忧,无限制的欲望,成为左右我们大脑的魔咒,成为主宰我们心灵的魔道。由此,我们的內心与精神总也无法永远安宁。这就是幸福总难得和幸福非常态的根本原因。
有这样一个三个人喝水的故事,有趣且富有哲理。第一个人用金碗喝水,但整天提心吊胆,害怕把金碗丟了;第二个人用泥碗喝水,非常自卑;第三个人用双手捧水喝,轻松自在,既没担心,也没自卑,每天快快乐乐。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幸福,并不取决于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幸福与否,幸福程度如何,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世上没有通向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路。我们必须承认,人生完美的境界原本就不存在,不要勉强自己承受实现不了的期待。凡事有结果,当然为圆满,倘若不能怎么办?应取的态度就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幸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把期望值调节到跟自己的能力、境遇相适应相平衡的范围内,方可有享受幸福的前提。
幸福是需要感受的,而感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据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就是“幸福课”。一位本科生曾在邮件中这样写道:“幸福课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象春天一样的步子。”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受,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我们喜欢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珠散发清香的时刻。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当幸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学会尽情感受,而不至于让这难得的幸福悄悄溜走。
哎,亲爱的朋友,你幸福吗?只要幸福长存心中,我们就能够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