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栖穆柯寨,
白云足下踩。
四季尝仙果,
豪情满胸怀。
这一首通俗形象的诗歌,是已故的临潼区著名书法家、诗人杨国桢先生40年前的名作。我早已背过,记在心头。可惜由于诸多原因,我从未到过骊山东麓这闻名遐迩的地方。
近日,由区老干局组织的一些文朋诗友,来到这绿色的世界,多彩秋色染,风光美如画。我连声赞叹,感触良多。
神奇的历史传说
在这海拔800米以上的穆柯寨,有许多神奇的历史传说,流传民间,栩栩如生。特别是1700年前宋朝女将穆桂英在这里屯兵的故事,流传下来,口碑载道。有好几处地名,仍旧用过去的老名字,象南骆村两个险要的地方,一个叫左营,一个叫右营,半坡上的陈岭村叫中营,前庙村叫后营,这是穆桂英居住的地方。在骆驼项下面,叫飞刀岭,是当年穆桂英演练飞刀的地方。在飞刀岭的下面,还挖出一块凿有石眼的石头,据说是穆桂英插旗杆的座子。在穆柯寨的土疙瘩上面,还能看到穆桂英当年用夯打的寨墙。寨内有一眼水井,据说是穆桂英当年吃过水的水井。前多年还在寨子跟前挖出了两把青铜剑。这里有一个地方叫马崖,过去叫黑松林,就是因为杨六郎在这里藏过战马而得名的。最有名的是穆柯寨有一棵降龙木,像槐树,不开花,不结果,无法栽种。它的根是独根,当地人叫龙树,或叫降龙木。杨五郎大破辽军的天门阵时,就要用穆柯寨的降龙木做斧头把子。
杨树林
这一片杨树林好大呀!我估计大约长二、三里,宽有四、五十米,在这半坡上端端地直立着,有两三丈高,大的有碗口大,小的有锨把壮,直溜溜的,淡青色的树皮,那么整齐,那么规范。叶子整个都是黄色。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阳光璀璨,树影斑驳,分外妖娆。这一片子黄色,像一张黄纸,太窄了;像一快黄布,太太软了;像一地油菜花,太矮了;像一处黄墙,太硬了。我拿什么比喻呀,我说不上来。金黄色的杨树林,是杨树一年生长奋斗的体现.杨树呵,扎根在这绿色的山沟,一天连一天,一月连一月,吸吮着这山沟乳汁,茁壮成长,才有今天的辉煌。人生呵,应该像杨树一样,艰苦奋斗,实干苦干,你干才会才有幸福。
秋风拂面,这些杨树林,像是拍手欢迎我们这些游人。让我流连忘返。我和农民诗人老张在一起。我对老张说,咱俩快一点照个相。老张对我说,要照就多照几张,我选出一张最好的,放大,把它装在相框,挂在我卧室的墙壁上。我要尽情的欣赏。好,咱俩照吧。
一个把童话变成现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张鸿涛没有随便胡编,真的。
在周沟村我们看到了一位哑巴会说话的故事。这哑巴叫张贤芝,64岁,女,黑红脸,中等身材,智障。过去会说话,后来就不会说话,以后村里人就叫她哑巴。
扶贫工作组,区文联副主席、画家云千里同志进村以后,发现了特贫户张贤芝这种情况,就“一对一”帮助她,把她当成自己的“亲戚”看待。帮她申请了移民搬迁项目,区政府出资10.5万元给她盖了新房,帮她家流转了土地和旧房,得到了土地补偿款13万多元;给她到城区医院体检,到区残联办理了《残疾证》,让她享受了残疾人补助款;帮她办理了政府扶贫贴息小额贷款5万元,入股分红每年得4000元;帮她家卖了核桃、柿饼等土特产,社会上有些单位给她送来了米、面、油,经常去看望她,帮她洗头,洗脚,理发……
当云千里同志再次去她家时,哑巴张贤芝结结巴巴地说话,有些话听不懂,有个别能听懂:“你们盖的房,美太太……”“你不要走,在这吃……”
这件事让全村人都激动了。2017年10月26日的《人文临潼》报都作了报导。
走出“哑巴”张贤芝的家门,我还看到对面一排15户整齐宽畅的平房,安有自来水,安有电视机,每家门前有小花园。这是15户搬迁户的新家,成为新的居民点。旁边又给他们盖有厂房,不愁没工作,可以在这厂房加工山区的中药材,土特产,定期有人收购。
此乃:多年哑巴会说话,精准扶贫暖人心。
石榴沟
从杨树林向东走,由南向北,一条长长的沟,郁郁青青,枝叶扶疏。这充满生命的绿意,一下子吸引着我的眼球。沟旁坐着一位老者,看样子年过六旬,稀疏的白发,古铜色面容,满脸的沧桑。他吸着旱烟,我上前便问:”老者在这里闲坐?”他看了看我的装束,不像是山里人,便答道:”我不是闲坐,我是在这里看管石榴的。你们是从山外来的。”我俩共同“嗯”了一声。
“请坐,吸我一锅子旱烟。”老者顺便给我递来烟袋。“不客气,不客气”,我俩婉言谢绝。
“你们这石榴园有多大?”我搭讪着问。
“这不叫石榴园,这是石榴沟,前多年这是一条荒沟,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几家承包了这条荒沟,沿沟两旁栽了石榴树,这一下荒沟便绿了,夏季一树红花,秋季一树鲜果。”我插了一句话:“那你老人家发财了。”
老人露出了笑容,说:“不敢说发财,我在家里不管钱,我儿子知道,我只知道一天比一天富起来。前多年果子不好销售,这里是山区,土路坎坷蜿蜒,客商不愿进山,把石榴拿到山外好艰难呀。这几年好多了,政府帮山区修了水泥硬化公路,不论暴雨狂雪,都能进山。村里去年又开了电子商务部,在电脑上一操作,就把石榴卖到北京上海了。我不懂电脑,这是听我儿子说的。”
说话间,一位青年从沟里挑了两筐子石榴,哼哧哼哧地走到这位老人跟前,老人就答言道:“这是山外来的客人,快取几个石榴,品尝品尝。”这位身体健壮的青年,放下筐子,擦了汗水,就给我俩分别取了两个石榴。我俩掰开,石榴籽鲜红如血,晶莹剔透。我吃了几个石榴籽好甜呀。脱口就说:“你这石榴籽这么大,一亩地能施多少化肥?”这位青年笑着说:“好我的乡党,农家肥都施不完,谁还用化肥呢,我家养了两头猪,10只羊,一年的厩肥都用不完。”我吃着,笑着,说:“那我一会儿回去买几斤,行吗?”这位青年说:“买多少,随你的便。”
三庙村一瞥
位于穆柯寨街办最南端的一个村子叫三庙村。据说和兰田县的三官庙村相连。
这个村的历史很悠久。清朝咸丰元年,即1851年就有这个村子。何为三庙呢?这是在明朝时,古时为纪念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禺所建的三官庙。村取庙名,因而得之。这个庙修得好。在上古社会中,尧、舜、禺称为圣人。“尧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这是三庙村人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好日子。但是,三庙村是个貧困村,而且是省级貧困村。
人有志,竹有节。这几年,三庙村村民在三庙村党支部领导下,在驻村第一书记高俊岗的带领下,立下了发誓脱贫的决心,开始大干起来。全村21名党员(女党员6人)从不落后。没有钱怎么办?区政府给一点,区交通局给一点,市中级人民法院给一点,就连雪松集团赞助10万,西安市75中学也参加到“一校帮一村一班帮”活动中去。对村容村貌,道路设施进行整修,一期工程投资577万元,二期投资约300万元。修建了三庙村的溢水坝,全村通了自来水,建立了网络设施。有敬老院,卫生室,健身场。修建了全村的水泥硬化公路。
产业发展是关键。高俊岗同志请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进行决策,为三庙村生产发展把脉,设计了千亩核桃园,种植花椒,油用牡丹,还种植了中草药益母草,黄芪,又培育了花卉种植基地。生产搞的很红火,让1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换了人间。如今的三庙村,看山,绿葱葱;看水,清亮亮;看路,平展展,看房,新崭崭。这里成了“槐林氧吧”“坡地观光”“沟道纳凉”“古树禅杂”“休闲垂钓”的好地方。春季,百草萌发,草木丛绿;夏季,石竹花卉,竞相怒放,姹紫嫣红,秋季,石榴柿子,晶亮闪闪,果香满园;冬季,整修花园,锻炼身体,分享幸福。
三庙村,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骊山后花园。如果穆桂英杨宗保在天之灵有知,过去练兵的场所变成美丽乡村,他们会含笑九泉。(2018年10月29日)
作者简介:张鸿涛,1940年生,中学高级教师,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在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兰州日报,散文选刊,作家文摘,中华风采人物,西安党史,中国校园文学,当代华文文学等30多种报刊上,出版有散文集《岁月如歌》《生命的清单》《敦煌漫话》等五本书。荣获过全国散文作家论坛(2009)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