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鸿涛的头像

张鸿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05
分享

路遥墓前的沉思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墓,这里安放着一个伟大的灵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

   安放在墓前汉白玉路遥半身铜像,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望着前方,望着他的母校延安大学,望着陕北这片黄土地.墓地的四周栽有枣树,柏树,还有路遥生前喜欢的白皮松,烘托出满眼绿意和静静的气息。墓旁有四组石桌石凳,其中,《路遥文集》责任编辑陈泽顺先生捐赠的石桌上镌刻着“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10个醒目大字,《平凡的世界》责任编辑李金玉女士捐赠的石桌上镌刻着“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10个醒目大字。墓后,还有一块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的是一尊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石嘴驿区王家堡,原名叫王卫国。因当时生活困难,孩子又多,父亲王玉宽经与膝下无子的大哥王玉德商量后,把8岁的王卫国过继给王玉德为子。以后,小卫国便来到延川县郭家沟这个小山村,吃着糠菜团子,穿着补丁衣服,但是他活泼,聪明,9岁时还没有上学,1958年春,便插班上一年级,他刻苦学习,終于学习成绩赶了上来。四年后,又考入延川县城关小学,那时他家庭貧寒,在学校吃不起集体搭伙饭,就吃起自家带来的糠菜窝窝,有时候还吃着发霉的干粮,但是他顽强学习,抽空到县文化馆饱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考上中学时,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养母不得不到外面沿门乞讨,讨回来的食物便给王卫国来吃。文化大革命时期,经过多次曲折复杂磨难。1970年春,他搞起了业余文学创作,便以“路遥”作为笔名,在《延川文艺》发表了《车过南京桥》的诗歌,这首诗当时被省《群众艺术》转载,这便成了他的处女作。以后,他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便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毕业后走上了文坛。

   回首路遥的创作生活,他的作品几乎成了获奖专业户。例如,1981年,中篇小说《风雪腊梅》获《鸭绿江》杂志优秀作品奖;1982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当代》杂志中长篇小说优秀奖;1983年,《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翌年又获陕西文艺创作开拓奖一等奖;1991年,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拍成的电影《人生》在全国上映后,轰动影坛,当年临潼电影院一天放映三场,有的青年一天连看三场,还不过瘾;根据路遥同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上映后,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中国书市上至今畅销。因为他的辉煌作品,路遥的名字走出陕北,走出潼关,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国家评选出这40年有重要影力的人物中,我们陕西只入选了两位,其中一位就是路遥。可见路遥影响力之大。为什么路遥的作品受到读者如此青睐?我以为,除过他有超凡的写作素质外,最主要的是,他长期扎根陕北农村、深入生活,对生活有很深的体悟。他的作品,没有“性刺激”,但却深受群众喜爱,因为他的创作抓住了时代中人民的心声,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

   看到眼前的塑像,我想到了一个古老的话题: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质量。路遥英年早逝,但是,他在有限的生命岁月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没有庸庸碌碌地活着,而是坚持为人民的信念,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站在路遥墓前,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社会里的人,要不忘初心,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要让生命活得有意义。生命何须论长短,重在有过一段绿。路遥的人生永远是葱绿的,就如他的雕像旁的白皮松,屹立在永恒的时空。

   路遥去了,虽死犹生。(2018年12月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