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鸿涛的头像

张鸿涛

网站用户

诗歌
201905/14
分享

铁炉塬上一朵文学奇葩 ——杨玉坤和他的长篇小说《陕西楞娃》

铁炉塬上一朵文学奇葩

                ——杨玉坤和他的长篇小说《陕西楞娃》

杨玉坤先生的大名早就听过。因为他是华清中学的校友,我在华清中学任教,听学校的同志说过。他的职务是陕西日报社副刊部主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他也更不认识我。

近日,我拜读了他写的长篇小说《陕西楞娃》。读完之后,发出击掌之叹:这是一部反映上世纪20年代前后具有陕西关中特色民族英雄的好作品。

作品主要写了陕西两位民族英雄人物:李仪祉和杨虎城。他俩都是陕西蒲城人。李仪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泰斗。他两次留学德国。回国后,他发誓抱着“治秦先治水”的思想,可是在那半封建半殖地的旧中国,国弱民穷,军阀割据,兵燹大乱,时局动荡,闾阎凋敝,民不聊生。李仪祉要为关中人民兴修泾惠渠,那很难啊!难于上青天。“黄土明月梦里寻,万里求学到欧国,借得大海一瓢水,甘霖十万润乾坤”(李仪祉·诗)他请来了德国朋友绿蒂和恩格尔帮忙测绘,又遇到土匪绑架,李仪祉托人营救,当时军阀刘镇华控制着陕西,作为一省之长的刘镇华,不拨水利经费,更不支持李仪祉的水利事业。冯玉祥带兵忙于作战。李仪祉又到北京、上海四处组织为水利事业的募捐活动。以后,在杨虎城担任省长时,拨出军费40万大洋,再加上贷款,才开始动工修建泾惠渠。李仪祉奔波10余年啊,终于修成灌溉泾(阳)高(陵)三(原)一带农田的泾惠渠。以后,他又辞官不就,蒋介石又因“剿共”形势,暗中派特务监视。李仪祉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时,蒋介石又安排“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族人孔祥榕在“黄委会”里,暗中监视……“二虎守长安”(杨虎城、李虎臣)时军阀刘镇华围攻长安城,李仪祉被军阀刘镇华围困,多亏了红娘子、李狗旦营救。当冯玉祥将军解救围城之困,乃是三秦救星。修建泾惠渠时,又有当地黑恶势力阻拦,杨虎城将军派兵镇守,才使泾惠渠水利工程竣工。

李仪祉,是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

李仪祉,又是一位慈善家。他怜悯穷人,想办法救助,他想办法营救共产党员南汉宸。

李仪祉,又是一位诗人,剧作家。撰写秦腔剧本10多本。

小说中还写了陕西另外一位民族英雄杨虎城将军。杨虎城将军的英雄事迹传播于全世界,“二虎守长安”“西安兵谏”已载入史册。杨虎城担任陕西省省长,以实际行动支持李仪祉修建泾惠渠,造福桑梓;特别悲愤的是杨将军被蒋介石的特务关押在贵州山区10年,他胸怀民族大义,奋力抗争,忍受百般凌辱,坚持不屈不挠斗争,被军统特务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监狱。巴山蜀水放声痛哭,秦岭渭河为之哀鸣。人民公敌蒋介石已被永远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李仪祉和杨虎城,是陕西人民的两位民族英雄。他俩的功绩早已彪炳千古,照耀三秦。

艺术在于独特,文学在于个性。长期生活在五千年历史中的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对人说活虽然“生、噌、楞、倔”,带有男子汉的直率粗野鲁莽之气,号称“陕西楞娃”,但是他们的行动办事是为了人民大众。真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说正是抓住“陕西楞娃”这个个性特点去塑造李仪祉和杨虎城的英雄形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习近平)为了民族复兴,这就是陕西楞娃的灵魂。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啊。

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19344月《致陈烟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反映的是十三——十五世纪英国“追求自由”、“真诚友谊”、“妇女解放”“人类之爱”的历史史观;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人间喜剧》,反映的是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而长篇小说《陕西楞娃》正是记录了陕西人民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为了民族复兴艰苦斗争可歌可泣悲壮而光荣的史诗。这部小说虽然没有申请茅盾文学奖的参评,但它和《白鹿原》一样,是陕西文学史上的光荣,这部小说将会独树一帜傲然于中国小说之林,也将会在世界小说史上受到影响。这不是我这位陕西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哩,事实正是这样。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

《陕西楞娃》在语言艺术上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用了许多陕西关中方言,谚语,歇后语,来穿插在叙事之中。写的是陕西历史故事,运用的是陕西关中方言,夹杂着许多古今中外诗词,语言通俗易懂,诗意盎然,读者爱读,散发着有特色的语言艺术魅力。

我还佩服杨玉坤先生是在他退休后到70岁时才开始写长篇小说,一写就是90万字,并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的炎黄文学奖。真乃:玉种蓝田,寒门出将相。这部小说随着岁月的陈酿将会显示着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杨玉坤出生在临潼铁炉街办咀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男寡妇磨娃,把娃磨大了,父亲60岁去世。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里,杨玉坤特别刻苦学习,喜爱文学创作,上中学时,他给当时的《临潼报》投稿,就得了6元稿费,够一月上学伙食费钱,并被评为临潼县优秀通讯员。上中学时,有时星期六下了晚自习,步行50里才回家取馍。一直到上了大学,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遨游在知识海中,发奋地学习,创作,以后才写出了《洛水三千》《李仪祉传记》等300多万字著作。他吃着铁炉旱塬的菽麦长大,是骊山温泉的圣水滋润着他成长。

真乃:骊山生美璞,温泉润牡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