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韵楼之歌
当你高兴的时候,看看道韵楼,不枉此生;当你不高兴的时候,看看道韵楼,郁闷尽散。
若要了解民间建筑的精髓,请到道韵楼来。
丛山峻岭环绕的三饶镇,曾经是潮州饶平475年县治之所,古城墙虽拆,四个城门名称尚在。
西门外五路交汇点,高高的灯塔,正南方向,挂着一块指示牌:道韵楼。
看到此牌,很纳闷,我从小就在此地居住,哪个角落都熟悉,为何不知道家乡这个道韵楼呢?
有人点拨:“道韵楼,你不仅认识,自小还经常去过,那就是大楼呀。”
我只知道大楼即倒塭楼,道韵楼即大楼,我特别惊讶,也为自己以往的粗心大意、孤陋寡闻感到惭愧。
经过参观了解,我获得了很多知识。
道韵楼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报刊陆续报道了道韵楼的故事,旅游公司也争相把道韵楼开辟成旅游景点。
从外观看,公社化期间,北面拆楼墙做肥料,压死一人,逐停止,道韵楼留下一“凹”的历史伤疤。
道韵楼是古、大、奇、美集于一身的八角土楼。
道韵从倒塭二字演变而来。黄氏由福建省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入粤,开始到达海阳县元歌都下饶堡城南,认为该地脉麓如塭,财丁虽聚,而贵气不甚理想。故继续向西远涉,另择于石壁山下。这里戈壁峭崖,后代辛劳更为可忌,故毅然重回原勘之地立足肇基。由于是从西而回原地,故名倒塭。明成化十三年,黄氏已历经四代,居住需要,安全出发,逐构思兴建楼寨,倒塭楼从此崛起。历时一百多年,历经三、四代人的艰苦卓绝连续奋斗,始告峻工。清代顺治四年,黄锦到此访叙宗谊,书写门匾:道韵楼。
倒塭在本地,还有一层意义,指妇女洗澡倒坐脚桶的优雅动作。曾经有谜语:妇女洗澡,打三饶地名一,谜底,倒塭。以妇女一个美丽洗澡动作来命名故乡,那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啊!
倒塭楼、大楼和道韵楼三个名字,雅俗共赏,意味深长。
话说回来,既然叫做大楼,究竟有多大呢?
大楼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周长三百二十八米。主楼高十一点五米,后墙厚一米六十,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中心广场约一千平方米。有大门(北向)、旁门(东向)两甬道。全楼共有正房五十二间(原每角七间,因祠堂占两间,故不能平均计算),角房十六间,总共七十间可供居住。楼外环巷建围屋七列,围住整座楼,衬托。在楼棱角相对留出八条巷,为八卦格局。楼内各间房屋分三进,深二十九米,前中进为平房,前后各留天井采光,屋虽深而光线很明亮。后进为主楼,分三层,最顶层后墙每角八间开九个后窗,两个天窗(供修理屋顶之用)。顶楼前面留两米走廊,户与户隔绝,栅栏雕屏画漆,外观古雅大方,高低三层屋栋形成八卦乾三棱、坤六断的布局。楼中心各间门前用鹅卵石铺两米通道。通道中有公用水井两口,构成八卦的两仪,井底有石八卦。各间内共墙地方有水井三十口(全楼),各户汲水相当方便,又能防旱防火,户与户各不对称。
大楼,一个迷宫。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曾经居住六百多人口,四个生产队。
大楼楼门顶还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古时城市也未必有此设施。楼周还另设有众多的枪炮眼。全楼结构犹有主次之分,即楼埕地面与屋脊平行,但环埕卵石道自前到后则左右分向深阶上升(合四阶也为“八”),形成前低后高和中高旁低如交椅背的主次布局。在功能上还具有防兵乱、防盗贼、防兽害等“八防”作用。
再就材料而言,主要是土木结构,屋盖青瓦,地铺青砖。墙体乃生土夯筑,至今坚固无比,粘性和耐久性,今天的水泥结构无可匹敌。墙基仅在地面上垫两层青砖,却没有水湿之害。固桶用竹钉,因而不会锈脱。更为奇者,落成后历四百余年至今,竟没有一梁一桷被虫蛀。
另外,楼中各户排水实施地下暗沟系统,各各相通,雨水再大,也不会全体阻塞。
某年某月某日,某进士馊主意“移祸过东吴”,道韵楼被“敌人”围个水泄不通,道韵人封闭中旁两门,顽强抵抗。火药枪及土铳莫奈我何,故敌人采用围困之策。楼内能人临危不惧,派人谈判,满足了敌人两个苛刻条件:第一,酒代水洗衣服;第二,交出三担稗子。将计就计,化险为夷。
清末大地震,民房倒塌,道韵楼巍然屹立,虽有裂缝,却不影响完整性,倒让历史的书写留下精彩空间。
不论正面或反面的故事,总是围绕在景点旁边的绿叶、藤蔓和花朵……
国庆前夕,我又一次带着朋友们专程来到道韵楼,出来迎接的人,竟是我认识的老前辈,他们满脸堆笑。
虽然黄老师家中有一只顽皮的八哥,二十岁了,还孩子气,可它热情好客,日夜歌唱,神采奕奕。
朋友,当你高兴的时候,看看道韵楼,不枉此生;当你不高兴的时候,看看道韵楼,郁闷尽散。
朋友们!若要了解民间建筑的精髓,请到道韵楼来。
首发《潮州日报》20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