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南门石拱桥,横跨黄冈河,连接南北两岸,天堑变通途,人来人往,绽开生活新光环。
饶平县黄冈镇南门社区位于黄冈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约0.5公里。相邻自然村有:东至黄冈镇石埕社区、黄冈镇下市社区;西至新合东寮村;南至新合内寮村;北至黄冈镇西门社区、联光社区 。
该社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因余氏先祖英公率领族人南迁而形成,因位于黄冈镇老城区南面方向而取名南门。社区内隔河相望的可溪寮始建于明代中期,因溪洲沙土冲积形成而取名可溪寮。该社区位于黄冈河沿河南路中段,面积约3.5平方公里。黄冈河,流经该社区长约200米。
饶平置县前,该社区属海阳县太平乡宣化都黄冈堡;明成化十三年(1477)饶平置县至清末,属饶平县太平乡宣化都黄冈堡;民国时期属黄冈区;解放初期属黄冈镇四总组;1953年建政为黄冈镇第五办事处;1958年人民公社化为黄冈镇;1963年为黄冈镇南门办事处;1983年为黄冈镇南门居民委员会;1988年为黄冈镇南门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该社区世居居民主要姓氏为余、林二姓。余氏先祖“节度”英公于元德六年从饶平新丰严寨里带领族人南迁定居于瓮城(今黄冈城内),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明朝中期,林氏族人由福建迁入广东。其后代在可溪寮村繁衍生息。至清代中期,发展至百人,开始向外迁移,分支至澄海东里南沙。
该社区传统经济以工资收入、小商生意、家庭作坊为主要经济收入。现时在丁未路、中山路、南华路、红星街等辖区内共有商铺700多间,从事电器、香烟、药品、食品、茶叶、服装销售等等。现有劳动力,大多进厂务工或从事二、三类产业。其中,在南门外的可溪寮,村民主要从过去的以撑渔排水上运输,后来改为沙船运输及经营排竹、以及渔民捕鱼为生,如今则以打工、做生意等。每年有四、五百人到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务工。
该社区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红角桃、艾草粿、甜粿、糕粿、菜头粿、鼠壳粿、粽子、栀粿、水粿、糕仔、汤圆等。
该社区属于县城区,柏油路平坦漂亮,巷道四通八达。南门大桥、县道沿河南路、沿河东路从社区穿过。南门桥为二十二孔石拱桥墩、水泥混凝土桥面,上游有姑嫂桥,下游有凤江桥。宛若三道彩虹,相得益彰。社区内还有沿河南、北路,新力路,汕宝路,新港路,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车水马龙。
说起南门社区,绕不开丁未路。丁未路,丁未革命之路,意义深长,影响深远。为了纪念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黄冈丁未革命,于1934年在黄冈古城中开辟了一条东西走向新马路。该路东起霞绕乡新宫,西至南门仁里社国王公宫,全长一千六百六十五米,建栈店五百九十多间,栈店大都是二至三层楼房,途中有四条横巷连接中山路。丁未路的建筑,工程巨大,原路基是错杂的民宅和沟、池,中段还要穿过古城南门。筑此路,除了迁移民宅外,还要填塞沟、池,拆除古城垣,施工难度很大。但黄冈人民为了纪念丁未革命,踊跃捐资赠款,移宅让地,纷纷为新马路的建筑出谋献计。经过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建筑面积一万六千三百八十二平方米的工程,特命名为“丁未路”。
丁未路历经沧桑,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经常到丁未路店铺抢劫,无恶不作。十字路口转角的骑楼顶,被日本飞机轰炸,如今残迹犹存,看到它就令人想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凶恶和凶暴。
如今的丁未路,修缮一新,商铺如林,百货齐全,已达历史最为繁华的境界。
丁未起义又称丁未革命,饶平黄冈起义,丁未黄冈之役,是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2月19日同盟会在黄冈发动的反清起义,是孙中山亲自策划的第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参加者数千人,死难者达337人,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孙中山领导的10次武装起义中所绝无仅有的。丁未黄冈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它唤起民众,积累经验,推动了继之而起的惠州七女湖、安庆、防城、镇南关、汕尾等5次武装起义,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和重大意义。丁未黄冈起义开创了辛亥革命的6项第一: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委派将领、第一次派遣成批留学生参加的武装起义、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升起青天白日旗、成立第一个民主革命的军政府、第一次由民主政权的军政府发行银票。历史铭记孙中山先生对丁未革命的高度评价:“没有丁未饶平黄冈起义打响的第一枪,就没有后来推翻满清政府的武昌光复起义。”以丁未黄冈起义为武装夺取政权的起点,从此,辛亥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该社区内还有古老的溪墘街,担水巷,石门巷,拱辰巷,等等,星罗棋布,有如迷宫。每一条巷,都是一段历史,一部长篇小说。溪墘街上有龙公庙,供奉龙公王爷,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外石柱有对联:溪头布德振祥威灵被饶属,云外流光腾瑞光恩遍凤冈。内有木刻对联:八十一鳞嗤剑化,三千六属率鱼飞。每年二月十日为龙公王爷下马上任日,八月初三为圣日。溪墘街57号门顶还保留原来木梁木雕拱斗建筑,门顶大梁合抱之木,大气磅礴。担水巷古旧面貌尚存,其蘊藏古代生活信息量之大,世所罕见。这条石巷,洒下的不仅仅是生活用水,还有挑夫辛酸的汗水和泪水。担水巷还剩有一个石门,门顶有石刻乾隆某某年字样,门柱也刻满汉字,是捐款芳名录。门内十条油麻石横向铺设,石面被踩磨得光滑,甚至微凹。担水巷2号“泰兴号”曾经是“三合会”秘密联络点,原为蔡绍基开的酒店客栈,三合会首领余既成,1906年加入同盟会。丁未年(1907年)春,革命党人许雪秋等人来栈布置起义,并在泰兴栈设总机关,选举张跃、张三棣、张亦麟、张跃瑟、陈涌波、余既成、余永顺等二十四人主其事。同盟会会员许雪秋(孙中山先生委为东江都督)、陈芸生(黄冈起义前敌指挥)等革命志士奉孙先生之命,从海外返回岭东点燃反清起义烈火。他们先后通过泰兴栈与当地志士陈涌波、余既成等取得联系。泰兴栈联络站与孙先生设在新加坡“晚静园”的同盟会指挥部紧密联系。孙先生通过香港“桂兰坊”寓所、汕头“幸阪洋行”、潮安“寄云深处”故居等联络点,与黄冈泰兴号暗通消息,候机起义。反清义士利用泰兴号联络点,部署了丁未黄冈武装起义。
该社区传统民居大部分建于明朝中期,现存 83座,沿街民居为骑楼。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主要建设于民国时期,即中山路、丁未路沿街铺面。大多为二、三层楼房,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达几百米。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的外廊,又是室外的过渡空间,同时方便于过往的居民。骑楼原是老城区一道别具韵味的风景,依稀能看出嵌入浮雕、壁画的装饰繁复的建筑外墙、拱券和弧形山花等为主要特征。
社区内有祠堂一座,即刘氏宗祠,现开辟为村民活动中心、老人组、农家书屋等公共场所。社区内原有四狮亭(计划重建中),乃明代黄冈城内余姓一位做过州官且入祀乡贤祠的显宦,其门生做了总督后建来报答师恩的。州官以八百两纹银命家丁到枫溪请吴殿邦写“乡贤大夫”和“龙章宠锡”两块牌匾。家丁走后,余府即在总督择定的黄冈东门内动工建亭,亭柱树起、石狮安妥,接着亭上横梁也升上。八个大字漆朱贴金,升上亭顶,辉煌耀目,“剪彩”礼成,石亭两边,观者塞途,人人称赞:“真雅!真雅!”偏偏黄锦通过这里,识破吴殿邦书法真伪。传到州官耳中,责问家丁,家丁抵赖不得,才说:“因到达吴府时,适逢吴爷远出,偶见吴府书童字迹秀逸刚健,足以乱真,便协议由他精心摹写,八百两银子二一添作五!不料写好‘乡贤大夫’四字,吴爷便回府,只好撒谎,仅请他写‘龙章宠锡’四个字……” 州官一怒之下,把家丁重责逐出,欲将石匾拆下,又恐不吉利,只好将差就错,让吴殿邦与书童的笔迹同时遗存下来,终成笑谈。
南门社区技艺赛龙舟,形成(流行)于明朝年间,赛龙舟有体育、文娱、健身、竞赛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意义。龙舟赛历史悠久,每年都举办龙舟赛活动,每逢端午节都吸引大量本地及外来民众在沿河观看,沿河长廊锦旗彩杆、人山人海,河中鼓声如雷,各队龙船飞驰夺标,浪花飞溅,像离弦之箭向目标冲刺,岸上成千上万观众的喝彩声、助威声也响彻一片,场面十分壮观。
黄冈河南门社区河段,宽二百多米,每当风平浪静,渔翁忙碌,夜幕降临,灯火辉煌,五彩缤纷,如果航拍,简直不是河,就像一条璀璨夺目的金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