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光社区,位于饶平县黄冈镇西北方,距镇政府约1.5公里,四邻:东至黄冈镇石埕社区,西至黄冈镇西门社区,南至黄冈镇南门社区,北至黄冈镇上林社区。该社区坐落黄冈河北岸(从黄冈大桥至华兴路口段),呈长条型分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冈河,在社区西南面。山地与龙眼城交界,有鸡母地水库和鸡母地祖墓,此祖传下已有三万多人口。
联光社区坐落在原西城门外,古城门处原来有凉亭,供进城人马歇息。清末年属饶平县太平乡宣化都黄冈堡;民国时期,属饶平县黄冈区;1952年属黄冈镇第六办事处之辖区;1957年由合光、和光、城光三个初级社联合组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本着三个含“光”字之名而取名联光,并寓联合起来走光明大道之义;1958年属凤江公社;1959年属黄冈公社;1983年至今属黄冈镇。
西城门至今耸立在联光社区内,相传这个城门与吴六奇有一个故事《闻对莫敢妄为》:
饶镇总兵吴六奇,于顺治末年,奉命重建黄冈城,方案经确定并报朝廷核准后,吴六奇却听信地舆家“西门城里的金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之言,便私拟将西城墙内移,将金山置于城外,以便今后可以用来为其母建墓。城西民众闻讯,为阻止吴六奇这一为私利而违已核准的建城方案的做法,推举了一名姓谢的秀才去面见吴六奇,陈述理由,以保持西门原状。
谢秀才肩负众托,径直来到三饶面见吴六奇后,秀才即道明来意,然吴六奇却移开话题说道:“你是秀才,我先出个句子让你对,其他再议。”言毕起身踱步,随口出句曰:“谢秀才舍身讨地。”此句看似简单,实则难对。从艺术手法观之,它是用析字法:“谢”字中的“身”舍弃之,便成为“讨”字;以其内涵含意察之,切合谢秀才此来的目的,但却带有警告的语气:“你秀才好大胆,竟敢不顾身家性命前来讨地!”吴六奇如是先给秀才来个下马威。然谢秀才也非等闲之辈,他听后神态自若,对句反击:“吴都督倒口吞天。”给吴六奇来个敲山震虎。他也用析字法:把“吴”字中的“口”由上向下移,便成为“吞”字;其主旨则击中了吴六奇的要害:因清廷始终对吴六奇存有戒心,而吴也时时事事都要对清廷表忠,诚恐有差池,被抓住把柄。故对句中便有弦外之音:你吴六奇移城,私下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城的西门迁移,乃属无上报核准,你敢移动,便是欺君罔上!显而易见,这对句确有巨大的震慑作用之所在。
吴六奇听了谢秀才的对句后,着实也打了一个寒颤,随后吴转为笑脸对谢秀才说:“秀才学识渊博,城西门就不移动了。”
该社区世代居民主要姓氏为余,清代后期,由原步上寨(今黄冈寨上村)及原黄冈城内人在此地建房居住,初形成上、下旧街(又名铺尾。上旧街原貌还在,在西门市场和饶平车站后面,有店面近60间,下旧街已经开发新建),逐渐居住到新乡、裕兴街、丁未路(西门街)两旁。至民国初年,发展至五百余人,开始向附近迁移,不断扩大居住区域。
该社区传统农作物有水稻、香蕉、杂果、蔬菜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耕地面积减少,现存农业耕地有鸡母地含山林面积约200亩,东方埭虾池面积约80亩,鱼橱埭耕地面积约270亩。养殖主要是鱼、虾、蟹等;工副业有汽修、铸造、绣衣,服装、药品、食品、茶叶等;现有劳动力99%从事第二、三产业。
该社区交通方便,324线国道黄冈路段从社区旁经过,丁未路、沿河北路、环城路与国道相接。还有康厝巷、连厝巷等等。康厝巷头有孙中山赐建的丁未革命烈士余通(绰号“皇帝通”)旧居“新厝灰埕”,侧门向东,石门还在,高二米多,宽三米多,主屋坐南朝北。连厝巷头有一棵几百年的古榕树(原来有两棵,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者九架飞机进三饶轰炸途中扔下一颗炸弹,炸倒一棵),榕树旁有土地庙(联光、石埕和西门都有份),建于清朝末年,农历2月15是为土地爷生,5月29日为土地奶生,村民在这里举办各种民俗活动。环城路上美食店成排,蚝烙、猪肠胀糯米、香饭、粿汁等,令人垂涎欲滴,尽兴而归。电子市场,电脑、手机、电子设备及维修服务,应有尽有。
该社区如今有生活市场1座,电器专业市场1座,医药超市3家,小学有黄冈镇二小学,有幼儿园1所。
该社区为传统潮州民居建筑,现存200座。代表性民居有四点金,建于清朝后期,每座占地面积 120 平方米,门前程、门楼、天井、客厅,门楼内2旁有2间房,客厅2旁有2间房,大部分已破败,现只有1户3人在此居住。
该社区主要宗族活动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村民有祭拜先祖或神祗的习俗;有清明、冬季上山祭祖的习俗。村民在农历十二月初六参加联饶“獭地”冬祭余氏祖先大型活动,正月初二及中秋由余氏宗亲会组织集体在余厝大祠进行祭祖活动 。
2009年9月,联光社区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2011年12月被广东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该社区的黄冈大桥又名姑嫂桥,也称关锁桥,每当夜幕降临,灯火辉煌,五光十色,游人如鲫,不是天桥胜过天桥,然而,姑嫂桥的由来,却有一个凄美壮烈的民间故事。
自古以来,西门与虎头山中间隔着黄冈河。此处河道狭窄,终年水深流急,把一条入城官路切断,有一船家在这里撑渡为生。年复一年,积劳成疾,不久病亡。
兄死夫亡,姑嫂好不悲伤!借钱把丧事理毕,嫂嫂就对小姑说:“如今有船无人撑,不如卖掉,可还死人债。”小姑听从嫂嫂的主张。有个想买船的人闻知,找上门来。姑嫂领他到渡口看船,见溪坎下围着一群人,地上摆着一具湿淋淋的男尸,一个妇人伏在死者身上嚎啕大哭,磕头撞额,痛不欲生。她的身边跪着一个小孩,呼喊爹爹,催人泪下。原来,撑渡的汉子一死,无人摆渡,南来北往的行人到此只好硬着头皮涉水过河。谁知黄冈河与南海相通,河水随着海水涨落。此人不会泅水,时逢大海涨潮,到了河心,被水流三冲四刷,心寒脚软,死于非命。
小姑见状,便对嫂嫂说:“阿嫂,卖船做孽啊!还是勿卖船好!”
买船的仁兄说:“你们姑嫂俩乃是女流之辈,船留在这里叫谁来撑?”“我来撑!”小姑奔到码头,解开缆绳,用力把船一推,纵身一跃,跳上渡船,把竿一点,渡船劈波斩浪,驶向对岸。一会儿,小姑把一船乘客送过河来。嫂嫂大喜,也就打消卖船的念头。从此,姑嫂俩齐心协力撑渡,不单生活有了着落,也慢慢还清了欠债。
有一天,船到河心。忽然间,天黑地暗,风狂雨暴,无情的风浪,将渡船打翻,可怜船上乘客除了姑嫂死里逃生外,其余人等都丧了命,船也漂走了。俗话说:“五月初一龙教仔。”翻船恰好是这一天。
无船撑渡如何是好?姑嫂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在渡口外建桥。姑嫂反复造了两条桥,每次都被大潮冲倒。以前只用两根直立的木头作桥脚。造第三次桥时,姑嫂将两根桥柱斜插交叉,中间添上一根直柱。这样一来,比过去坚固多了。第三条小木桥一造好,大潮又来了,海水冲呀刷呀,刷呀冲呀,冲走河心桥脚两根木柱,桥身越摇越厉害。姑嫂急得双双跳下河里,死死抱紧桥脚,守了三日三夜。海潮退后,姑嫂不见啦!但桥脚完好无缺。有人说,是姑嫂俩变成桥柱才保住这条小桥。
为了纪念姑嫂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此桥特别命名姑嫂桥。从此,半咸半淡的河水在一夜之间变得又清又甘。有人说是姑嫂俩抵挡着海水上涌,所以又称为关锁桥。
姑嫂舍身救桥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冈人。如今姑嫂桥历经多次修改扩建,来回四车道,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南来北往,车水马龙,为饶平全县、更为联光社区的经济发展,连接上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