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南山的头像

张南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3
分享

荔林“颂”

不管外出还是回家,我经常通过浮山,荔林村就在三叉路西侧,而且路牌非常醒目。几十年来,我却没有想到要进去看一看的冲动,总认为那只是一个荔枝成林的普通村庄而已。往往来去匆匆,所谓为生活而奔波。

今天,天蒙蒙亮就下雨,俗话说“早雨晏晴”,果真如此。八点钟,太阳就把我家阳台照得金黄一片。于是,下午文化部门“送戏下乡”演出团去荔林演出,我决定前去凑热闹,了结心中一宗自以为是的猜测、一个久远的渴望、一道待解的谜语。

我们四人结伴先去联饶镇上寨、朝阳洞及新圩镇玉田、潘段转了一圈,欣赏李花,观看楼寨,收藏乡村画面,一路上饱览风光。

夕阳时分,我们提前到达荔林戏台集中。看到农村戏台,心中五味杂陈,激动万分。眼前的荔林戏台,把我震撼而浑身是劲,不管是建筑规模,还是书法对联,都令我热血沸腾。

荔林戏台,远远望去,大约高十米,宽十米,深十米,坐西向东,与高处的陈氏祠堂亲切对望,戏台演什么剧本,陈氏祖先居高临下,一览无余。台面上方三角形内有“荔林戏台”四个行草大字,气势如虹,龙飞凤舞,左右对联“荔饶繁荣千秋旺,林源昌盛世泽长”也出自同一人笔迹。运笔之大胆,超凡脱俗,收放自如,泼墨如水,从中可以看出书者的独具一格、深厚底蕴、热情奔放。正所谓:山山有灵度,处处有能人。荔林戏台,建于上世纪十年代,用灰白色正方或长方体磐石砌筑而成,尤其是台柱,只用一块块方石如孩子堆积木一样叠起,有点手腕一碰即倒的感觉,却坚如铁柱。戏台宽敞明亮,简单通透,戏台“人字载”下搭了竹棚,方便台顶桁桷瓦的维护。如今的建筑师敢如此下笔吗?十有八九摇头否定。这就是荔林人的智慧,荔林人的胆魄。人生一旦有了舞台,生活不寂寞,精神不空虚,品味不单一。

吃饭之前,时间尚有,一个瘦瘦高高的村民自告奋勇带我们去村里转转,马上有五人跟着他走。通过戏台前两个水泥大广场,走向陈氏祠堂。这是荔林三千多人共同的祖祠,门口有两个石埕,石缝之中,春草正绿。这里古香古色,静中有动,相得益彰。祠堂为二进建筑,红砖地面,雕梁画栋,屋脊飞禽走兽,极尽工夫。祖祠四周,新房旧屋,各尽其妙,新房气势如虹,旧屋韵味十足。祖祠周围,还有几十座宗祠,建筑奇特,气势雄伟,与高堂的“有高堂富,无高堂厝”形成另一种格调,另一种神韵,另一种结果。另外,围屋楼寨,府第书斋,各呈异彩。“磨地”与“砻地”建筑是两个楼寨,一低一高,有些房屋虽已倒塌成废墟,可气势尚存,散发出一阵阵扑鼻而来、如醉如痴的历史味道。其中磨地朝阳楼最有特色,内楼和外楼两层,两个楼门同一轴线,外方内拱,结构合理,令人大饱眼福。有点敬告之意:欲看快来,以免后悔。原来,昔年通往潮州府和饶平县城的官道在这里设驿。我走在这条彩色的溪石道上,仿佛听到了战马嘶鸣,听到了轿夫喘息,听到了考子吟诵,等等,令我思维万千,正所谓“往事越千年”。这里不仅是古驿道,还是饶平县河道的一个码头,据说浮滨大榕铺张竞生少年时代前往饶平县琴峰书院读书,就在荔林码头上船,文明塔后的溪头港船。

荔林众多古民居建筑中,令人神往的还有令村民自以为傲的“状元府”,坐落在一座大型书斋后面,书斋已经倒塌,门斗还挺直站着,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尚有一种“宁愿站着死”的气概。状元府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状元府没有状元”。这就奇怪了!门匾“林轩”的侧门(石门斗,杉木门)进去,一个门口埕,埕底和围墙全是灰沙浇铸,围墙上面一幅幅历史故事雕刻,其精谌的技艺、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情节,就不敢轻易用财大气粗来简单和粗暴描述主人的思想和目的了。灰埕左侧,一口石井,泉水充足。井边有沉重的练武石,沉默不语。状元府坐北朝南,门匾“阳礼居”,门拱如谜,门面高大威猛,尤其是十几幅白石外墙,浮雕人物诩诩生辉。垂带、檐楣、横梁、屏风雕花刻鸟,似要飞翔。整座建筑为三进二天井格局,两侧各有三个横门,左右厢房陪衬拱卫。光线充足,通风透气,

蓝天下,夕阳古道,我们饶有兴趣、聚精会神地拍摄着一张张荔林历史画面,这是荔林人的劳动成绩、智慧结晶和理想信念,如此壮丽,如此精彩,如果说这是画家画出的,倒不如说是绣娘绣上的!

是夜,天上金星点点,广场人头攒动,戏台音乐播放,歌声嘹亮。

在荔林村呆了几个小时,我仿佛沐浴在一条五彩缤纷的乡村长河中,为荔林的厚重人文历史而喝彩。不用考虑,我还会再来,来荔林走亲戚、品历史、找灵感……

也许就在那荔枝花开、蜜蜂盛宴、蝴蝶集结的季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