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南山的头像

张南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4
分享

桥头“惊叹号”

一说起桥头,人们就和“张”字结合在一起,成为“桥头张”;一说起桥头张,就联想到“浮滨类型”文化。从此,浮滨两字如雷贯耳,为世人所知。

其实,没有桥头这个村名和没有使用标点符号之前,一堆“惊叹号”已经存在这个地方3000年了,只不过它们静静地埋在黄土里,直到1974年桥头农民“农业学大寨”开荒造田时,无意中而幸运地把它们挖了出来……

桥头现为浮滨镇政府驻地,外与浮山镇、汤溪镇接壤,内和大新溪村、大榕铺村、溪楼村、竹岭村、宫下村为邻,明清时期称弦歌都东洋堡大榕社。浮滨境内,超过500米山头5座,其中双髻娘山高1000多米,高耸入云。1926年建圩场,因圩场紧靠大榕溪、小榕溪、中榕溪汇合处,又坐落浮山圩西侧,故名浮滨圩,后成为地域名称浮滨。山上虎豹戏闹,溪里鱼虾成群,浮滨类型文化证实,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且已经进入等级社会。

来自黄冈、钱东、三饶的公路在桥头汇合,山头岭尾茶輋遍布,香气扑鼻,沟渠溪河,不断传来狮头鹅引劲高歌:鹅!鹅!鹅!

一堆惊叹号,就躺在塔仔金山的黄土里,3000年来,忠实地陪护在主人身边。

据《饶平县志》记载,全县共有9处文化遗址,其中塔仔金山、顶大埔山两处为古墓遗址,于1974年7月由省、县有关部门组织发掘;余6处属生活遗址(宫科山遗址、鹧鸪窟遗址、跑马埔遗址、跳仔輋遗址、后头山遗址、虎地路坎遗址和马山湖遗址),均于1976年发现。经广东省博物馆专家鉴定,出土遗物均属商周时代,暂定为浮滨类型文化。

塔仔金山,位于浮滨圩北面(今浮滨茶叶站后面),高约3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三饶至钱东公路经墓区东面通过。共清理16座墓葬,编号为M1—M16。

顶大埔山,位于联饶深涂村后面丘陵坡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黄冈至浮山公路从墓区东面通过。共清理5座墓葬,编号为M17-M21。

两处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处基地出土遗物有兵器、工具、用具、饰物4类共300多件。兵器类有石戈、石矛、铜戈共40件;工具类有石磷、石凿、石斧、砺石、陶纺轮等95件;用具类有尊、壶、豆、盆、钵、瓶缶、杯、罐等160多件;装饰品有玉块、残玉饰、石环、石块、石璜、陶玦等10件。陶器中有30件施酱黄釉或酱黑釉,有17件陶器刻有13种陶文或符号,都似仰韶文化半坡型的简单刻划。最大陶器大口尊,高达67厘米,器物之大,超过战国时出土的米字纹大陶瓮;长达17.3厘米的铜戈,是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还有铜觯和鸟形壶,均是珍品。这批墓葬遗物完整且成套,是一处罕见的古文化遗存,有别于几何印纹陶文化的另一文化类型,是粤东及闽西南地区商周文化的地方类型,是研究古越族文化的珍贵文物,并为研究广东尤其是粤东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这一阶段的历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批文物中,有三件器物应该值得大书特书。

第一件“釉陶大口尊”,塔仔金山一号墓出土,高39.5厘米,口径23.7厘米,硬陶,水器。大敝口、宽沿、长颈、斜肩折腹。小平底,肩有三枚小铆钉,肩与腹拍印直条纹。器表施厚薄不均的黑色轴,都分有脱落。该器物造型独特,是广东发现的早期釉器。

第二件“石戈”,塔仔金山6号墓出土,长25厘,兵器。器物援较内略宽,前出收杀三角形锐锋,援部近锋一段隆脊。反映了从无栏戈到有栏戈的发展过程,是中原地区所不曾见到的。

第三件“铜戈”,顶大埔出土,长17.5厘米,长13.3厘,兵器。平内长援,援狭窄,隆脊有棱,两侧有刃,直内无胡,援与内之间有一道不明显的栏,且内有一圆穿,援部栏侧也有一穿。这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戈有明显区别,属原始型青铜戈。

还有人考证,那13种用硬物刻划出简单符号的遗物,如果是作为五星的征象,那就说明浮滨在古代是一个王国。自夏、商时期以来,北方中原政权皆被王权统治 ,王制思想亦势必影响到处在潮州的“浮滨人”。

……

这些石器、陶器、铜器不失为商周时期土著文化的典型代表,试想一想,当先民在制作这些器皿所发出的丁丁当当声,以及烧造陶器时的熊熊大火,何曾不是最美妙的乐声,还有成功而载歌载舞的喜悦。

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塔仔金出土了这么多文物,塔仔金的名字从何而来,会不会住在塔仔的先民姓金?倘若假设成立,饶城原住民金氏的存在就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有可以产生有机联系的历史意义。一切的一切,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是离我们很远,可当谜解开,又是离我们如此近。何时能解开这个谜,拭目以待。

要是能够在浮滨桥头塔仔金山建立一个“浮滨类型”文化博物馆,那该多好啊!也许有那么一天,路过浮滨,真的就看到了,而那些尚未发掘的“惊叹号”,正如雨后春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