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南山的头像

张南山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21
分享

麻寮

麻寮,不是用麻骨搭建的寮,而是从茅寮谐音而来,是人类从彼到此艰难创业初期的栖身之处,遮日避雨,休养生息,权宜之所。以麻寮为名的乡村到处是,饶平就有两个,一个在汤溪镇,一个在建饶镇,相距几个山头,水泥村道互通,眨眼工夫就到。

这里所说的麻寮村,地理位置却令人意外,不是在深山老林,不在偏远边缘,更不在陡坡山顶,而是位于建饶镇区中心,辖下十五个行政村之首。麻寮下辖老屋、新屋、枫树湖、新田、大路面、深坵等九个自然村,二百来户,一千二百多人口,林、黄、刘三姓占了大部分。虽然处于镇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供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可也是丘陵谷地。相对于县城,这里是饶北客家山区中的山区,曾经被民间定性为“穷乡僻壤”也不为过。

此处山高水清,有独特的红裸土壤,适宜番薯、茶叶和柑橘种植。茶輋终年常绿,四季飘香,解放初期就享有“麻寮出名茶“的声誉;每到冬季,柑橘成熟,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小树上,那是对土地的敬礼和反馈,有民谣“溪流欢歌绕田园,橘林深处闻鸡犬”。如今这里的农民也有了茶农和柑农的衔头,那是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

明朝嘉靖年间,黄氏祖先从福建云霄迁徙到此地创乡时,到处长满茅草,山谷虽然潺潺流水,却一片荒凉,先民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砍下树木、刈了茅草搭寮居住,故称茅寮,后谐音雅称为麻寮。

在麻寮境内,有一座小山坵,南面座落建饶中学,北面两山中间有一条溪流自东北向西南婉转流向汤溪水库,形成一条蓝色的腰带,显得格外美丽多姿。

麻寮有优质的高岭土,是一处陶瓷发源地,“麻寮窑址”被定为饶平县不可移动文物,曾有十八窑市之说。窑市最鼎盛时期,传说工人伙食日销量三只猪与一头牛,这足以说明当时窑市之规模。村内山坡上,现在仍到处有残存的陶瓷合曹坯片与瓷碗片,有的瓷片还有明清款及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解放后,这里为社办建饶瓷厂。民间窑业生产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窑市行情不好才停产。

因建“新跃进水库”,大路面搬迁到对面半山腰居住,村庄依山傍水,随之大道也改在村前经过,仍沿用原村名;深坵移民则搬迁到水库坝面“水口壸”建房居住,也沿用原村名。

令人感慨的是,想不到早日边吃边打嗝的普通食物番薯,如今成了人类健康饮食的香饽饽,单价不断上升,人们吃番薯像品尝人参果一样享受。麻寮大路面“天薯牌”番薯,更是上品,引进外地和筛选当地的传统优良品种,在无污染的高岽山种植。此处阳光雨量充沛,只施加有机肥,经过标准化管理,使番薯更显粉、香、甜,口感好、营养丰富、食用安全。尝一尝,说得夸张一步,犹如蛋黄一样可口,回味无穷。

据记载,番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有“蔬菜皇后”之美誉,在世界卫生组织评出的十三种“最佳蔬菜”中,番薯名列榜首,被当今医学界称为“无污染的抗癌蔬菜”。常吃番薯,不仅可以调节膳食结构,养颜美肤,延缓疲劳衰老,而且可以防病抗病,使人长寿。番薯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多糖蛋白质等,已被列入食疗食品。

番薯“贱”得着地就活,无地不宜,生机勃勃,浑身是宝,然而,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番薯,原先便不是国产化,“引种”过程颇为传奇,有各种版本的记载。

陈振龙在菲律宾发现甘薯对故乡有救苦救难的功效,冒着生命危险“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西班牙殖民者关卡的严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即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一百多年后,番薯遍布大江南北,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息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第四大粮食作物,至此,番薯似乎是真正回到了“娘家”。

郭沫若在1963年曾写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

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

三七零年一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

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北美。

输入者,华侨力。

陈振龙,本是福建原籍。

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因番薯而出名,也是人们意料之外,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今年到麻寮”,就是这个道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