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的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记得若干年前,从收音机里听到《穆斯林的葬礼》片段,感受到这篇小说与众不同的描述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纯净的气息,至今难以释怀。后来得知这篇小说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作者霍达,一直想把全文读一读,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近日里有休假时间,下定决心,通读了一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阅读中我不断被作者所编织的故事所感动,一发而不可收。
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是“玉”,二是“月”,交叉递进。“玉”即是从奇珍斋主六十年的历史入手,深入刻画了梁亦清、韩子奇等玉石加工、收藏家的传奇一生,“月”主要是以韩子奇的女儿“新月”奋进、快乐但痛苦挣扎的短暂人生为线索。文章以倒叙形式开头,沿着梁冰玉寻访的足迹开始,来到了梦中日思夜想的大门,启开了隔绝很久的回忆:梁亦清是民国初期名满京城的回族琢玉高手,奇珍斋主人,却为了精心雕琢一件定制的大件儿反映回回先祖郑和伟大功绩的“郑和航海图”吐血而亡;韩子奇(易卜拉欣)跟随穆斯林吐罗耶定来到粱家,却从此迷上了玉,留下做了梁亦清的徒弟。为了完成师傅的遗愿,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卧底”汇远斋雕成了“郑和航海图”,同时学会了经营之道,击败了汇远斋,成为一代“玉王”。但历史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中国被日本侵略,为了使收藏的玉石不毁于战火,韩子奇远涉重洋,去到英国,谁知那里也不是世外桃源,只能带着伤痛回国,隐藏身份、隐藏藏品,但还是无法自保,被抄家毁玉。而作为奇珍斋第三代的代表:新月聪颖、漂亮,学习拔尖,顺利考上了北大,而后恋上了楚雁潮,有着美好的前途和爱情,但却有着一个无法言说的身世,还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绝症,在人生最美好的日子悄然逝去。她的一生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清冷,发出短暂而明丽的清辉,然后凄然陨落。
整篇小说的风格与众不同,文字荡气回肠,可以看出作者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付诸了很多的情感,她对回族这个民族的历史、对玉石和玉石行业的发展历史作了极爱为深入的研究,对每个细节都把握的十分到位,理解的非常透彻。小说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叙述了一个居住在北京的回族群体的六十年来的生活状态,它通过穆斯林见面的特有的语言交流、大量的心理活动和葬礼中特定的程序详细的进行了阐述,充分展现了这个民族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外表绚烂的玉石行业和潜在的残酷的市场竞争。小说刻画了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蒲寿昌、沙蒙亨特、梁冰玉、郑晓京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韩夫人矛盾的性格令人感慨,最初对奇哥哥情深意长,后来遭遇背叛后的冷若冰霜、最后果断干预天星和新月的恋情,她的人生是悲剧,但她也一手造成了一个个悲剧,我们不能指责她,因为我们也可以看出她是深爱儿子和女儿的,新月病故后,她日夜为新月祈祷,亲自为新月洗礼。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回族这个民族人数虽然不多,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仰;他们鼓励婚姻,希望壮大自己的民族,但苛刻的固守着血统的底线,无法接受深爱新月的不是穆斯林的楚雁潮,不给即将离开人世的新月些许安慰;他们民族自尊感很强,对于从回回里走出来的人物满怀崇敬;他们是优秀的,有着坚强的忍耐力,在高手林立的京城,硬是创出了一片天地。他们有着拳拳爱国心,即使在国外漂泊、最为困难的时候,仍然将收藏的玉器完整的带回国来,“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妈妈想你们”寄托着多少的思念啊!
梁亦清是勤劳的一代,却面临旧时代,无法体现手艺人的真正价值,被盘剥却安于现状;韩子奇是觉醒的一代,有着高超的手艺和经营手段,独立支撑起“玉王”的名号,但战乱频频,想平静的生活却不可得;而新月是新时代的女性,虽然从出生就预示着悲剧,但却是大胆的,充满活力的,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就是一种摒弃世俗偏见的挚爱,即使面对反对、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仍然无所顾忌的追求,郑晓京不懂、韩夫人不懂,但越来越多的人会懂的,也许下面这段对话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最核心的含义: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从小说里,除了情感纠葛、社会变迁,我们也了解到了玉的历史,知道了历来认为是道家武功高手的丘处机居然是玉石艺人的祖先之一。旧时代虽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玉石工艺品,但却只知道帝王将相,很多未留下玉石匠人的姓名,使得他们的辛劳湮没在了历史风云中,无法完整的展现玉石发展中个体的贡献,但每个时代却都有一些玉石匠人能够突破重重阻碍,在隐蔽的位置留下标记,使得后世的人们可以续接出美玉后面掩藏的历史风尘,抚开沙尘偶露峥嵘。
一直到小说看完后,我都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美好而凄婉的意境中,无法自拔。从作者霍达在后记中将《穆斯林的葬礼》称作“命”、“婴儿”,将完成小说称为“分娩”的称呼上,我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中所倾注的感情,意境远远超出了写作的范畴,而是用生命来书写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
我推荐并希望大家回头再来看看这篇用“心”所写的作品,我相信它将会长久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重读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的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记得若干年前,从收音机里听到《穆斯林的葬礼》片段,感受到这篇小说与众不同的描述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纯净的气息,至今难以释怀。后来得知这篇小说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作者霍达,一直想把全文读一读,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近日里有休假时间,下定决心,通读了一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阅读中我不断被作者所编织的故事所感动,一发而不可收。
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是“玉”,二是“月”,交叉递进。“玉”即是从奇珍斋主六十年的历史入手,深入刻画了梁亦清、韩子奇等玉石加工、收藏家的传奇一生,“月”主要是以韩子奇的女儿“新月”奋进、快乐但痛苦挣扎的短暂人生为线索。文章以倒叙形式开头,沿着梁冰玉寻访的足迹开始,来到了梦中日思夜想的大门,启开了隔绝很久的回忆:梁亦清是民国初期名满京城的回族琢玉高手,奇珍斋主人,却为了精心雕琢一件定制的大件儿反映回回先祖郑和伟大功绩的“郑和航海图”吐血而亡;韩子奇(易卜拉欣)跟随穆斯林吐罗耶定来到粱家,却从此迷上了玉,留下做了梁亦清的徒弟。为了完成师傅的遗愿,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卧底”汇远斋雕成了“郑和航海图”,同时学会了经营之道,击败了汇远斋,成为一代“玉王”。但历史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中国被日本侵略,为了使收藏的玉石不毁于战火,韩子奇远涉重洋,去到英国,谁知那里也不是世外桃源,只能带着伤痛回国,隐藏身份、隐藏藏品,但还是无法自保,被抄家毁玉。而作为奇珍斋第三代的代表:新月聪颖、漂亮,学习拔尖,顺利考上了北大,而后恋上了楚雁潮,有着美好的前途和爱情,但却有着一个无法言说的身世,还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绝症,在人生最美好的日子悄然逝去。她的一生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清冷,发出短暂而明丽的清辉,然后凄然陨落。
整篇小说的风格与众不同,文字荡气回肠,可以看出作者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付诸了很多的情感,她对回族这个民族的历史、对玉石和玉石行业的发展历史作了极爱为深入的研究,对每个细节都把握的十分到位,理解的非常透彻。小说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叙述了一个居住在北京的回族群体的六十年来的生活状态,它通过穆斯林见面的特有的语言交流、大量的心理活动和葬礼中特定的程序详细的进行了阐述,充分展现了这个民族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外表绚烂的玉石行业和潜在的残酷的市场竞争。小说刻画了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蒲寿昌、沙蒙亨特、梁冰玉、郑晓京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韩夫人矛盾的性格令人感慨,最初对奇哥哥情深意长,后来遭遇背叛后的冷若冰霜、最后果断干预天星和新月的恋情,她的人生是悲剧,但她也一手造成了一个个悲剧,我们不能指责她,因为我们也可以看出她是深爱儿子和女儿的,新月病故后,她日夜为新月祈祷,亲自为新月洗礼。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回族这个民族人数虽然不多,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仰;他们鼓励婚姻,希望壮大自己的民族,但苛刻的固守着血统的底线,无法接受深爱新月的不是穆斯林的楚雁潮,不给即将离开人世的新月些许安慰;他们民族自尊感很强,对于从回回里走出来的人物满怀崇敬;他们是优秀的,有着坚强的忍耐力,在高手林立的京城,硬是创出了一片天地。他们有着拳拳爱国心,即使在国外漂泊、最为困难的时候,仍然将收藏的玉器完整的带回国来,“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妈妈想你们”寄托着多少的思念啊!
梁亦清是勤劳的一代,却面临旧时代,无法体现手艺人的真正价值,被盘剥却安于现状;韩子奇是觉醒的一代,有着高超的手艺和经营手段,独立支撑起“玉王”的名号,但战乱频频,想平静的生活却不可得;而新月是新时代的女性,虽然从出生就预示着悲剧,但却是大胆的,充满活力的,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就是一种摒弃世俗偏见的挚爱,即使面对反对、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仍然无所顾忌的追求,郑晓京不懂、韩夫人不懂,但越来越多的人会懂的,也许下面这段对话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最核心的含义: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从小说里,除了情感纠葛、社会变迁,我们也了解到了玉的历史,知道了历来认为是道家武功高手的丘处机居然是玉石艺人的祖先之一。旧时代虽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玉石工艺品,但却只知道帝王将相,很多未留下玉石匠人的姓名,使得他们的辛劳湮没在了历史风云中,无法完整的展现玉石发展中个体的贡献,但每个时代却都有一些玉石匠人能够突破重重阻碍,在隐蔽的位置留下标记,使得后世的人们可以续接出美玉后面掩藏的历史风尘,抚开沙尘偶露峥嵘。
一直到小说看完后,我都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美好而凄婉的意境中,无法自拔。从作者霍达在后记中将《穆斯林的葬礼》称作“命”、“婴儿”,将完成小说称为“分娩”的称呼上,我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中所倾注的感情,意境远远超出了写作的范畴,而是用生命来书写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
我推荐并希望大家回头再来看看这篇用“心”所写的作品,我相信它将会长久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重读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的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记得若干年前,从收音机里听到《穆斯林的葬礼》片段,感受到这篇小说与众不同的描述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纯净的气息,至今难以释怀。后来得知这篇小说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作者霍达,一直想把全文读一读,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近日里有休假时间,下定决心,通读了一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阅读中我不断被作者所编织的故事所感动,一发而不可收。
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是“玉”,二是“月”,交叉递进。“玉”即是从奇珍斋主六十年的历史入手,深入刻画了梁亦清、韩子奇等玉石加工、收藏家的传奇一生,“月”主要是以韩子奇的女儿“新月”奋进、快乐但痛苦挣扎的短暂人生为线索。文章以倒叙形式开头,沿着梁冰玉寻访的足迹开始,来到了梦中日思夜想的大门,启开了隔绝很久的回忆:梁亦清是民国初期名满京城的回族琢玉高手,奇珍斋主人,却为了精心雕琢一件定制的大件儿反映回回先祖郑和伟大功绩的“郑和航海图”吐血而亡;韩子奇(易卜拉欣)跟随穆斯林吐罗耶定来到粱家,却从此迷上了玉,留下做了梁亦清的徒弟。为了完成师傅的遗愿,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卧底”汇远斋雕成了“郑和航海图”,同时学会了经营之道,击败了汇远斋,成为一代“玉王”。但历史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中国被日本侵略,为了使收藏的玉石不毁于战火,韩子奇远涉重洋,去到英国,谁知那里也不是世外桃源,只能带着伤痛回国,隐藏身份、隐藏藏品,但还是无法自保,被抄家毁玉。而作为奇珍斋第三代的代表:新月聪颖、漂亮,学习拔尖,顺利考上了北大,而后恋上了楚雁潮,有着美好的前途和爱情,但却有着一个无法言说的身世,还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绝症,在人生最美好的日子悄然逝去。她的一生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清冷,发出短暂而明丽的清辉,然后凄然陨落。
整篇小说的风格与众不同,文字荡气回肠,可以看出作者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付诸了很多的情感,她对回族这个民族的历史、对玉石和玉石行业的发展历史作了极爱为深入的研究,对每个细节都把握的十分到位,理解的非常透彻。小说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叙述了一个居住在北京的回族群体的六十年来的生活状态,它通过穆斯林见面的特有的语言交流、大量的心理活动和葬礼中特定的程序详细的进行了阐述,充分展现了这个民族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外表绚烂的玉石行业和潜在的残酷的市场竞争。小说刻画了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蒲寿昌、沙蒙亨特、梁冰玉、郑晓京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韩夫人矛盾的性格令人感慨,最初对奇哥哥情深意长,后来遭遇背叛后的冷若冰霜、最后果断干预天星和新月的恋情,她的人生是悲剧,但她也一手造成了一个个悲剧,我们不能指责她,因为我们也可以看出她是深爱儿子和女儿的,新月病故后,她日夜为新月祈祷,亲自为新月洗礼。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回族这个民族人数虽然不多,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仰;他们鼓励婚姻,希望壮大自己的民族,但苛刻的固守着血统的底线,无法接受深爱新月的不是穆斯林的楚雁潮,不给即将离开人世的新月些许安慰;他们民族自尊感很强,对于从回回里走出来的人物满怀崇敬;他们是优秀的,有着坚强的忍耐力,在高手林立的京城,硬是创出了一片天地。他们有着拳拳爱国心,即使在国外漂泊、最为困难的时候,仍然将收藏的玉器完整的带回国来,“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妈妈想你们”寄托着多少的思念啊!
梁亦清是勤劳的一代,却面临旧时代,无法体现手艺人的真正价值,被盘剥却安于现状;韩子奇是觉醒的一代,有着高超的手艺和经营手段,独立支撑起“玉王”的名号,但战乱频频,想平静的生活却不可得;而新月是新时代的女性,虽然从出生就预示着悲剧,但却是大胆的,充满活力的,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就是一种摒弃世俗偏见的挚爱,即使面对反对、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仍然无所顾忌的追求,郑晓京不懂、韩夫人不懂,但越来越多的人会懂的,也许下面这段对话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最核心的含义: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从小说里,除了情感纠葛、社会变迁,我们也了解到了玉的历史,知道了历来认为是道家武功高手的丘处机居然是玉石艺人的祖先之一。旧时代虽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玉石工艺品,但却只知道帝王将相,很多未留下玉石匠人的姓名,使得他们的辛劳湮没在了历史风云中,无法完整的展现玉石发展中个体的贡献,但每个时代却都有一些玉石匠人能够突破重重阻碍,在隐蔽的位置留下标记,使得后世的人们可以续接出美玉后面掩藏的历史风尘,抚开沙尘偶露峥嵘。
一直到小说看完后,我都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美好而凄婉的意境中,无法自拔。从作者霍达在后记中将《穆斯林的葬礼》称作“命”、“婴儿”,将完成小说称为“分娩”的称呼上,我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中所倾注的感情,意境远远超出了写作的范畴,而是用生命来书写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
我推荐并希望大家回头再来看看这篇用“心”所写的作品,我相信它将会长久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