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院
怀旧不是我的风格,但郁冬那首《露天电影院》却唱得人充满伤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那年那月的记忆,愈来愈清晰……
我小的时候,大约七十年代末,哈密还没有电视,文化生活很单调,电影成了不多的文化传播途径之一。那时的电影不像现在需要做广告,来的人却似潮水般多。我记得离我们家较近是评剧院附近那个露天电影院,晚上到哪要经过两条漆黑的巷道。电影院基本上是木头椅子,由远及近倾斜排列,每一次到电影院都是人头攒动,却十分安静,没有扰乱的,有的还翻过墙来看。那时人们正走出最严酷的年代,英雄主义和黑白色仍主宰着人们的思想,爱国主义相当强烈,反映革命战士、土地革命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不知为什么,对于这些片子,我看的十分专注,那些片子和现在的片子相比,没有这么多缤纷的色彩,但也许那时电影算是一种新鲜事物吧,而且黑白色与当时人们心态相契合,演员也演的真实感人,总之,幼小的我和多数人一样,尽力地理解故事情节。情绪也随着故事发展而上下跌宕,随主人公哭,随主人公笑,单纯的区分好人坏人,对剥削人的地主充满痛恨。
露天电影院里,我看了《地雷战》、《地道战》等革命影片,也认识了潘冬子、张嘎等小英雄。还看了一些历史题材影片,例如《屈原》,场面十分悲壮,有点借古喻今的味道。记得那屈原不愿留在浑浊的世上,终于抱石自尽。我坐在奶奶旁边,眼眶湿湿的,心里酸酸的,不知为谁而流泪。此外,刘胡兰在铡刀面前脸不变色心不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以后学这篇课文时理解的更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从此刻在我的心中。后来电影也有了彩色的,像《红色娘子军》、《刘三姐》等,下大雨人们也冒雨观看。如今可能再也见不到那样的场面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逐渐不去电影院,而转向了小小的电视屏幕,露天电影院也不存在了,而我依然怀念头顶闪烁着星星的露天电影院,怀念那长条木凳,怀念那令人难忘的流金岁月。
郁冬那充满感伤的歌声又在耳边响起:我家楼下空地上,有一个露天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