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木浪村的民房大多建在盘山公路边,开车从河边往上爬,转来转去好一阵子坡度缓了,再走不远就到相对高度325米的补郎。木浪河属三岔河,从卫星图上看,是一条不规则的缝;用无人机录制,才看到是在崇山峻岭间的一条峡谷里,连矗立的绝壁,废弃的码头都能看到。河床与邻近的上下游比起来较窄;水深而急,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老远就听到哗哗地响;若是雨季就翻着猛浪怒吼着到木浪村前,又惊涛拍岸下去了。
从古至今,这里不但是去补郎、猴场,而且是去织金县牛场、珠藏、桂果等地的要塞。
不知是猴年马月,这里还是崇山深菁,鸟道蚕丛。苗族先来,以采集、打猎、捕鱼、刀耕火种为生;也不知是猴年马月,汉族后来这里,与苗族生活在一起。从那以后,就有了“苗家”“客家”的说法。两家的先人们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利用补郎、猴场等地的森林资源和猛浪河的水资源,设场坝,把人扛、畜驮来的木材收购后运到下游去卖。渐渐地,猛浪就喊成了木浪;河名改,村名也改。
二
木浪村87岁的康必成老人是科级干部退休,苗族。老人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说:“国民党时,父辈为躲抓兵,才在木浪河边以渡船为业。”
1950年初春,天气还没转暖,解放军到补郎区剿匪,有两位受了伤,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又饿又累,与部队失散后来到康家渡。康家将他们藏起来,做饭吃,找来草药帮助包扎伤口。康必成老人的父辈平时在木浪河里打鱼,熟悉水路,待夜深人静,借两岸芦围、杂草和水流声的掩护,秘密用竹杆撑着打鱼的小船,有时还下到齐腰深的水里扶着船梆推,三里多路后到了青杠林河段,两位解放军才从打鱼船上下来,安全地去了普定县城。
1950年4月26日,匪首李明山纠集两个正规军编制的保安团,以及织(织金)、普(普定)、郎(郎岱)、纳(纳雍)、水(水城)五县股匪,共五千多人攻打补郎区人民政府驻地。当时,解放军武工队有98名战士,自卫队和区乡工作员有40名。战斗从清晨打响,直到下午2点后,坚守星秀坡战场的28名战士,牺牲和重伤的已有21名;土匪已有286具尸体摆在星秀坡前,伤者不计其数,但他们依仗人多,武器弹药多还在疯狂进攻,要尽快结束战斗,拖下去对他们不利。
隔着木浪河南岸大山顶翻过去的窝子寨有146团的轮训队,听到对面大山垭口方向的补郎枪声大作。忙跑到村边高处,这山看那山虽然距离不远,但要到那边即使跑得快也要好长时间。当地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隔河隔山看得见,行路要走大半天; 若遇下雨涨洪水,娘死爷亡不得见。”
救兵如救火,再难也挡不住百余名战士,他们沿着茅草丛中的岩旮旯路,下了五六里来到山脚的康家渡。
事前土匪曾来威胁康家说:“不许渡解放军,如果发现就杀全家。”康家和当地百姓一样,平时没少受土匪的气,巴不得解放军早点收拾这些天杀的。
木浪河上游刚下过雨,浑浊的大浪裹着囤箩大的漩窝,把冲下来的大柱头一漩就进去了。康家本已停渡,见驰援的解放军来到南岸,凭几十年的渡船经验,避开险情,把船开到对岸,一船一船的渡,总共渡了三船。
土匪怕有援兵,进攻前已在木浪村高处设下三道岗:一道看到解放军过河后就传;二道的土匪鬼使神差把“三船”听成了“三团”;匪指挥部接报后发出撤退讯号。
146团轮训队快速爬上补郞,赶不上打仗,就对着仓皇逃命的匪群轰了三炮。
这就是普定县在剿匪斗争中以少胜多的一次保卫战。下半年剿完匪后,康必成老人的父辈康选文参加了工作。他当了儿童团长,才十三岁,要报名去朝鲜打老美,上级说他太小没去成。后来当了预备役军人,证件至今还保存完好,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防部长彭德怀”的签名。后来去水电九局二处工作,70年代初,因离家太远就申请来补郎区供销社工作。根据他在工作中的积极肯干,一路还算顺风顺水。1976年却摊上了一件大事:
那天下着濛濛细雨,他到木浪河南岸“八百步”割草。岩壁上的草茂盛,他拉着岩尖尖岩窝窝上,割一把捥好后往下丢一把……
上者戛寨子有五六十户人家,来三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在他下边讨猪菜。有一块石头被雨水浸松,脚一踩就下去了。他没在意,继续割草。一会就听到下边喊砸着人了。他停住手往下看也看不到,因为山陡,石头连滚带跳下去的远;并且在这些地方,石头常从山上往下滚也没啥事,于是又动手割草。下边还是在喊,是对着上边喊的。他感觉不对,拉着杂树杂草下来,才见三个小姑娘有一个倒在岩旮旯里。他连忙抱起问:“幺,你是哪个寨子的,大人是哪个?”小姑娘只眨一下眼就断气了。另两个小姑娘吓得往家跑。
雨越下越大,他把人抱到旁边一块横伸出来的大岩下,连忙去派出所投案。
天黑回到家时,他已被雨水淋得像落汤鸡。只见院子里和屋里站满了人。有的拿着木棒,有的拿着镰刀和斧头,喊着要康必成填命。
木浪村的人也来,苗族、汉族都有,有的说:“人死难复生,以和为贵。”那砸着的小姑娘叫满妹,抬来停在院坝里。康必成跪在她爹妈面前,说愿做两位老人的儿子。闹了一大晚,最后在好心人的劝说下,两位老人含泪默认。
那时,康必成老人才40岁,第二天去老外家,抬来岳母备用的大棺材;到供销社买布,请人做十二套新衣;到食品站找人买猪肉,按当地习俗将满妹厚葬了。
做儿子嘛,就要像做儿子的样。过后就拉煤给满妹的爹妈烧,衣服旧了就请人做去,尽孝到两位老人“百年”后还去扫墓。
满妹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三中全会后土地分产到户,木浪村土地多,农忙时,满妹的哥哥姐姐就请人来帮着做。
姐叫幺妹,成家后去云南做生意,当了老板,回来约大哥康必成去发展,他因为退休后年纪大了没去。
这么多年来,哪家有事都互相帮忙,“苗家”“客家”成了一家。
木浪村以前属补郎公社,修公路时抽出来的民工在叫冒水的地方建码头。河水猛,又没先进工具,就扎木筏在水上操作。1967年4月11日下午5时59分,都快收工了,运砂石的木筏因载量超重,倾斜沉没,16人卷入浪里。打捞上岸后,淹死女民工6人,男民工2人,抬去停在像蛤蟆口的大岩石边,由生产队组织入土为安。
时隔50多年,上年纪的村民讲这事时,声音和脸色都是变的。8个活生生的人,苗族汉族都有,要是那时有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码头修成后,上级拔款买来渡船一艘,能载2辆车。由于补郎区马鞍山煤矿的开发,东风煤厂的建立,煤车过路多,行车量增加,渡运繁忙,1972年上级又拔款3.7万元,增添渡船一艘,能载3辆车。码头建成后,还增添管养,有渡工9人,普定县工路工程养路队指派梅士才为渡工班班长。人要过渡,就和车一起站船上,等满一船渡一船。人畜过河不收过渡费,没修码头前是要收的,1965年5月29日,县物价委员会和工交局联合制发《暂定过渡驮马、独轮鸡公车、人力板车、长途肩挑收费标准的通知》,“不分洪水、枯水,不分挑背驮马货物,人每次收费4分,大牲畜(牛、马、骡)每头每次收费一角。小牲畜(小牛、小马)每次每头收费4分。50斤以上猪,每头每次收费4分;50斤以下架子猪和小猪,每头每次收费2分。山羊、绵羊、每只每次收费3分。其它家禽、小牲畜,一律不收过渡费。”
三
据1974年10月16日统计,通过木浪河码头:日渡机动车256辆,兽力车6辆,其时不止这数。过的车辆和人畜一天比一天多,洪水季节,有时还要停渡,码头两边人车被困。用摆渡方式,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运输需要。1975年12月中旬,经安顺专员公署交通局、公路工程队李声泽、王理民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木浪河大桥勘察设计,贵州省113地质队安顺分队协助地质勘探后制订“改渡为桥”的方案上报。1976年初,获省交通局批准。
大桥是“四化”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因桥址工程艰巨,施工技术复杂,要求精度高,引起各级领导部门重视。由地、县两级抽调32名干部组成木浪河大桥工程指挥部;任命县经委副主任李成林,县交通局副局长王更林、陈荣益、李祥玉,补郎区革委副主任薛建宇,白岩区委委员尚德荣分别担任正副指挥长。1976年4月8日,补郎、窝子(属白岩区)、朱官(属城关区)几个公社选派建桥民工代表200名正式开工兴建。11月26日,中共普定县委发出《加速木浪桥工程的通知》,要求窝子、补郞两公社各增派民工三百人参加施工,争取在1977年3月底前完成大桥下部结构工程。
民工以所在公社编成连、排。食宿在工地,由上级补贴菜金和粮食,每星期打一顿平火,有肉有木浪村生产的豆腐。由所在的生产队评给工分,每天一个工(10分,值三角钱,当时场坝上面条是两角一碗),结算时给予报酬。
民工多是少男少女,工地上积极性很高。有宣传队,节目多是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颂人民的内容。有一个节目是用《马儿啊!你慢些走》的曲来填词,第一句是:“木浪河的水啊,你慢些走,慢些走!你要看我们建桥的激情有多高啊……”也有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大桥原设计主孔净跨75米双曲拱,在施工中,南岸的台基采沉箱下控达6.7米后,因地质变化,吸排水困难;经现场鉴定,改变了桥形建设方案,往下游位移10米,重新设计为2孔净跨55米,加净10米边孔。中墩为砼片石基础,主跨用无支架吊装施工。
南岸桥台开挖过程中,有宽2米,深2米煤层由基础位置斜穿而过,就采取扩大基础处理,增强基础均匀受力。中墩位于滩涂之上,修筑起来受洪水限制,排水难度大,就采用沉井基础。使用沉井基础的桥梁,当时是贵州省第二个使用,普定县是第一个。沉井在1977年12月开始在沙滩上浇注预制成。
空腹锥形砼井一对,采取抽水、人工开挖 、吸力筒、潜水员高压喷枪配合,清除井内泥石河砂,使井自然下沉。在沉井下沉4米时,井壁外侧四周摩阻力过大,沉井刃脚底部拉径比浅层增大,就采取爆炸震动,帮助井下沉。每爆炸震动一次,下沉20公分,最高达40公分。至次年3月下旬,沉井下沉8.8米,达到中墩建基深度。历时四个半月,完成水下砼浇注。
桥上部建筑物,是采用单塔无支架吊装,全桥拱肋8匹(每孔4匹),每肋3段拼接共24段,拱顶段外弧长19.402米,重10.42吨;拱脚段外弧长21.055米,重10.99吨。全部拱肋均置于主索下预制,直接起吊,于1979年5月25日开始至6月12日共19天,顺利完成拱肋吊装关键工程。1979年年底上部结构装配完成。
大桥历时三年十一个月,于1980年3月竣工;全长171.2米,桥面净宽7+2×0.25;载重汽车—15,拉车—80;桥面净宽7+2×0.25,引孔跨10米片石砼拱桥:主孔矢度1/6,净跨2×55米双曲拱桥。总圬工量6620立方,投入劳动工日26.3万个,用钢材53.5吨,木材296.3立方,水泥1927吨,耗资90.1万元。
木浪桥在建设过程中三材供应紧缺,工地条件尤为艰苦,参加建桥干部、工程建筑员和民工,连传统的1977至1979三个春节都坚持在高空、水下施工。安顺专员公署交通局高兴华局长、中共普定县委陈元龙书记,县计委主任王炳坤同志曾多次到建桥工地布置处理建桥物资、工地生活、工程建设速度事宜。木浪桥在建设中,出现工伤死亡事故2起,轻伤5起。木浪桥竣工后,主管测量设计、施工技术的安顺地区交通局副局长李声泽和工程师王理明分别荣获1980年安顺地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交通局副局长,在大桥指挥部的李祥玉同志对建桥深有感触,1980年3月这样写道:“机声轰轰炮声吼,红旗飘扬映山谷。茹苦辛劳建桥工,洪流急浪何所惧。滩涂之下井锚固,浇筑砥柱耸凌空。塔索高悬弯弓月,飞燕接肋彩云溅。长虹金桥南北架,悬崖陡坳变通途。”
大桥建成后,码头废弃,也结束了用木筏与船摆渡的历史。
四
木浪村的发展,与公路和大桥的建成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扶贫攻坚”后,基耕道和几个自然村的路已连通。村里出的大学生多,今年就有6个毕业;在外工作的多,做生意的多。是水和气候、土质和工艺吧!这里生产的豆腐好吃,大多销往补郞街上、普定、安顺等地。在这里,豆腐作坊有20家,规模最大的一家一年用黄豆50吨;村里有生猪养殖基地,四个养猪场;有韭黄产业基地、矮杆作物基地、经果林基地、经济作物基地……
村支两委是康登勇(康必成老人的长子)同志一肩挑,他与上届荣获“普定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的支书岳永凤同志一样,和村干部一起,注重民族团结,带动木浪村村民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