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贵州紫金从建立之初到如今还在岗位上继续工作的前辈们,恐怕寥寥无几,而陈明同志(本文尊称为“陈总”),便是这其中之一。
缘系地质一生耕耘
公司虽成立23年,可陈总在灰家堡背斜这个成矿带上,已经从事地质找矿40年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三岔河矿区(水银洞矿区)金矿普查开始,到90年代灰家堡背斜贞丰背斜金(铊)成矿预测、岩上矿段(中矿段)金矿预查以及中加合作对水银洞金矿普查,最后到21世纪之初的水银洞金矿地质勘查、普查、详查以及勘探工作,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
陈总已经60高龄,是本科资源勘查及勘探专业毕业,如今是一位地质高级工程师,目前在公司担任外聘专家。自公司成立前一直在贵州地矿105队工作,主要做1:5万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及金、锑矿普查等地质工作,曾获局劳模、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全国十大找矿突破奖等奖项。
上世纪的地质工作异常艰苦,尤其是在“地无三尺平”贵州。那时,虽然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车辆,大多仅为分队部生活服务。工作均是步行、住的牛圈楼。但正是因为像陈总他们这样不畏艰难险阻的地质人,凭地质“三件宝”一步一脚印地翻山越岭,各类样品的采集测试,才让我们现在的很多地质工作有了基础信息和资料。
情结矿山迎难而上
2001年,是陈总第一次到贵州紫金。那时也是贵州紫金成立之初,不过他是属于105队外派,在公司从事地质找矿工作,曾任生产地质工段长、公司外围找矿项目负责人、地勘处处长、总工办主任、公司总工程师等重要的地质岗位。
万事开头难。作为新成立的贵州紫金,虽说已经在前期有部分钻孔见矿,但由于断裂带及其上盘牵引背斜控制的金矿体分散零星,要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存在太大的风险和太多的难点。在前期做地质调查时,虽然需要翻山越岭,但这都只是身体上的疲惫,无非是多花点时间和体力就可以完成。在前期打钻时,只是针对化探异常部位进行地下的探矿,只有较少的工作量,也没有太多的投资。两者都不需要太考虑风险,都是相对较为容易考虑实施的。而要作为矿山开采建设,那就必须得搞清楚未来在开采过程中矿体的详细情况。
那个时候的难,陈总说主要有三点。一是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六个月完成水银洞详查野外工作、报告编制并通过省国土厅评审。二是水银洞金矿当时钻孔工程揭露为多层矿体上下叠置,在没有相似矿床模型参考的情况下,矿体难。三是电子成图的难,那时配备给地质的只有两台电脑,大家得轮换着一直干,把大量的工作资料整理成电子文档以及绘制成图,更加上那时电脑还未普及,大家都不懂电脑,要自己摸索着绘图。
对比如今的我们,打钻大多都是就矿找矿,思路简单,风险相对可控,钻机则是一人负责一台,而电脑也是每人一台,我们何其有幸站在时代的前沿,轻松的享受着如今这份工作。
好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说辛苦,但也成功提交详查报告以及后来的勘探报告,并探获了滇黔桂“金三角”独具特色的层控型特大型“卡林型”金矿床,建立了灰家堡背斜成矿模式,为后期东部(簸箕田)金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获了超百吨的超大型金矿床。
初心不改服务矿山
在2002年时,市场复苏,原本沉寂了10年的地质行业开始崛起,那时在公司,虽说陈总每个月也有1000多的工资,相对整个社会或许高了很多,但和黄金时代的地质行业相比,确是小巫见大巫了。那时的项目提成高,在贵州地质领域,出现了无数的年入百万以上的地质工作者,尤其是项目多不胜数的贵州省地矿局。
听很多在那个年代工作的地质前辈和师兄说,那时地质项目提成收入高、项目好过审、资金来得快,很多报告一晚上就可以完成,而提成却高达三四千。陈总作为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毋庸置疑,原本在当时的市场可以大有作为和收获,但他没有放弃待在矿山、建设矿山、服务矿山。
我曾问起陈总,为什么会选择一直待在矿山呢?他回答,外面的市场那么好,没有多少人是原意到矿山的,加上自己对这边比较熟悉,所以选择留在了这里。这一留便是在贵州紫金水银洞金矿待了19年之久,从当初的满头青丝熬成了如今的满头白发,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矿山地质。
陈总也曾说起,当时锦丰公司贞丰县烂泥沟金矿有过招聘,那边待遇是5000多一个月,而当时自己在贵州紫金只有1500左右,自己也投了简历并通过招聘,但依然没舍得离开,毕竟水银洞金矿算是自己和曾经的伙伴拉扯出来的“孩子”,贵州紫金也是自己另一个“家”,这种缘分和情谊已无法用金钱切割。
继续战斗留存余温
2019年9月,是陈总第二次到贵州紫金。他在2019年初被调回105队任副总工程师,同年8月退休,而后9月返聘回贵州紫金,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主要从事地质找矿指导工作。
陈总无疑是灰家堡背斜的一部“教科书”,在灰家堡背斜成矿带上的认识和研究上都颇有建树,每次重要的工作部署,他总能给予实质的意见和建议。
在去年平街锂矿地质调查时,我曾有幸得陈总指导,从岩石地球化学采样到开展钻探工作,再到完善提交总结报告,虽然在找矿上没有多大的突破,但在找矿思路及方法、文本报告的编制上受益匪浅,在报告上相较于自己初写的可谓云泥之别。
2023年5月,陈总第三次继续留在贵州紫金。以外聘专家的形式,继续在矿山指导地质找矿。
草草千余字,道不尽陈总一生耕耘于地质及矿山事业,于此以一首诗歌《最美地质人》致以敬意。
最美地质人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
留下一行行沉重的脚印
挥洒一滴滴辛勤的汗水
奉献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将他们的青春年华
去打开通向地心的大门
认知地球的奥秘
为社会的美好建设与和谐发展
时刻走在前沿
他们感受丛林的荆棘
缠绵沙漠的风暴
畅游海洋的深邃
一周、一月、一年
甚至更久的持续作战
四处为家
为真知
一层又一层的
去解剖几亿年前的地球轨迹
一支笔、一张纸
山连山、水接水
公路与铁路齐飞
乡村星罗而立
点睛其余要素
一幅画映入眼帘
线条虽密却工整清晰
图面虽小却容扩千里
美哉、壮哉
他们立志找水探矿
投身工程建设
创新探索新型能源
扬地灵人杰之雄风
展迎难而上之豪情
现万世长存之伟绩
致力猛添工程师的光彩
他们
具匠心之精魂,是最美地质人
温家宝总理曾说:一息尚存,绝不放弃为人民积累知识,再服务于人民。陈总便是这样的人之一,本该退休安享天伦之乐的他,激情正当时,又一次穿着紫金战袍,和我们并肩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