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丽华心语的头像

丽华心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9
分享

拜谒曹雪芹

 忽然想起了那年“五一”节,由于对曹雪芹先生充满着的敬仰之心,让我无数次产生想去曹公先生故居看一看的念头。于是计划好利用“五一”长假,进行我的寻梦之旅——拜谒曹雪芹故居。记得那日天气特别好,天空蔚蓝,阳光灿烂,便驾车使向北京香山,心中仰慕已久的曹雪芹纪念馆。从天津出发一个多小时路程,顺利地到达了北京植物园。

 从停车场步行到曹雪芹纪念馆,大约三、四百米的距离,边走边欣赏着沿途风景,记得那天园内有郁金花展,在五彩缤纷郁金花簇拥下,来到一座用天然树木搭建的一条古朴小木桥前,一眼望去河水清澈如水,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里,微波粼粼。走过小桥,我想一定离曹雪芹故居黄叶村不远了,因为这建筑设计风格我熟悉,天津西沽公园里也有一座黄叶村。

我一直对天津的“水西庄”和“黄叶村”博感兴趣,除了因为这些地方坐落在我生活地域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和曹雪芹与《红楼梦》有关。据了解在中国有三个地方叫“黄叶村”:一个黄叶村是位于河南省卢氏县西部的一个山区村落,此黄叶村与《红楼梦》无关;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的黄叶村,本名叫正白旗村,只因秋天黄叶满山,当地人称作黄叶村;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天津西沽公园的旧址就是清代的“黄叶村”。

因1971年传说中曹雪芹好友鄂比赠送给他的一幅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在北京香山的正白旗村 “抗风轩”的西墙上被偶然发现,从而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红学爱好者对正白旗村的关注。今天,我此行目的就是想看看究竟。

 果然,走不远就来到了黄叶村。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的晚年“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园(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顷,建成了看到的曹雪芹纪念馆,借名“黄叶村”。纪念馆门口有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匾。

 里面,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分别是五个展室,除了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还陈列了很多与曹雪芹及《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原来的题壁诗重新进行了临摹并按原状展出。黄叶村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清静。

曹雪芹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祖父曹寅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后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回归香山正白旗祖居。曹雪芹在香山正白旗祖居过着清贫的生活,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据说《红楼梦》一书,就是在此完成的。

 除了那一排老房子被做成展室之外,前后也都建了不少的景致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等;还有茶馆、酒肆、石磨、古井,如今也是林木葱郁、绿草如茵,好一派田园景致。

 出了大门,门外有三颗很大的古槐树,树干长的歪曲扭捏,因为年久,已经被保护。听说香山地区长期流传的儿歌,里面有两句“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曹雪芹的字就叫芹溪,而且据说曹雪芹晚年在香山时,常常采摘野芹菜之类的植物给当地老百姓治病。这也是很多红学家认为就是雪芹故居的有力证据。

 我站在树前,久久的看着这棵歪脖子的古槐,感慨万千。想象着曹公当年坐在树下著书。我想当时树下应该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应该就是坐在那块石头上,完成他的《石头记》的吧。旁边应该时常会有很多村里的小孩子在玩耍儿,曹公应该时不时的跟他们玩闹一回。应该很喜欢听他讲故事,和他做游戏,到了春天一定会央求着曹公给他们扎风筝。

因为,曹雪芹是一位“风筝大师”,曹雪芹的一生除了完成了享誉国内外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以外,另一部珍贵著作那就是佚著《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册题为《南鹞北鸢考工志》,据史料记载,曹雪芹曾在京城广武门外,作过精彩的风筝放飞表演,只见风筝在空中上下翻滚,如飞燕穿梭,趣味盎然,引来许多人驻足观赏。人称“曹氏风筝”,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他还写下放风筝诗:

“兔起鹘落似燕隼,上击下翻复盘旋。最是多情双飞燕,左扑右闪逗云间。”这两句放风筝诗写的很美,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赵飞燕,据传说身轻如燕,可以在鼓上翩翩起舞。曹雪芹不但制作风筝技艺高超,而且也是放风筝的行家里手。

那么,曹雪芹这位诗文俱佳的文学家,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部工艺专著呢?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中是这样写的,他的老朋友于景廉,当兵伤足,无以为生。年关已至,家中三天未见吃食,儿女啼哭。饿得头晕眼花的于景廉来到了曹雪芹家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道:梦阮兄,实不相瞒,家里已经三日揭不开锅了。曹雪芹听罢望着于景廉,只有心里陪着他悄然落泪。如今的曹雪芹,早己不能和同日而语。

于景廉无意间提及,京城的公子哥们买只风筝的钱,就够他一家老小好几个月的生计了。曹雪芹一听,便扎了几个给于景廉,叫他拿去卖卖看。除夕那天,于景廉牵着驴,满载时蔬酒肉前来道谢,原来风筝高价售空。曹雪芹由此想到,如果将扎风筝的手艺传授给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让他们皆可自食其力,岂不更好?于是,曹雪芹著成《废艺斋集稿》八卷,记录了身有残疾者用以谋生的各种手艺。

曹雪芹作为文学大家,在自己穷困潦倒之际,仍能想着更多的穷苦百姓,尽其所能帮扶他们解脱困苦。在命运的重创下,一腔苦水一腔泪的曹雪芹,还能想他人之所想,以己之力最大限度的去帮衬他人。这将是何种精神?何种情怀?

所以,当你站在门前三颗古槐大树下,你就会感受到《红楼梦》之于曹雪芹,简直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生命本身。到晚年创作《红楼梦》实际上就是他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与形式。

 其实,整个纪念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门外的这三棵古槐了,尤其是这棵歪脖子的,总觉得它应该已有灵性。看着它,我似乎感觉与雪芹近了好多,似乎他就坐在我旁边,在述说着他那些繁华锦绣的过往,和那些与《石头记》有关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