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丽娟的头像

张丽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5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老张家的人才养成记》

老张属虎,今年是他的本命年,虚岁八十有五。虽已届高龄,但身体硬朗,腰板挺得笔直,结满厚茧的粗糙大手依然充满力量。土地是老张的宿命,侍弄庄稼果树是他一辈子的工作。

老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这在他那辈人中也不多见的。还是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去年老张领到了国家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证书,他挺自豪的,特地穿上在他看来比较正式的白衬衫,举着证书,佩戴着党章,让大孙子给拍照留念。照片被他的小女儿,也就是我上传到视频网络,好多人给老张点赞,夸老人家精神头好。那些日子,老张出门走路,昂首挺胸的,脚步利落许多。

想当初,高中毕业后,本来在城里工作的老张,由于他的母亲我的祖母只有他这一个男孩,不舍得放其远走,便将老张喊回了农村老家。多年以后,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谈起这件事,都说当年老张要是不回来,指不定在城里当什么官呢,最差也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享受退休待遇。老张似乎从没说过什么悔不当初的话,只是乐乐呵呵地守着他的一亩三分田,守着他平淡知足的一生。

话说回来,他若是不回农村,哪有机会娶上我那贤良淑德知书达理的老妈,恩爱了一辈子,享受了一辈子老妈带给他的福气,感恩还来不及吧。老妈是老张的福星,村里人都这么说,老张也深以为然。

妈妈小老张两岁,也已83岁高龄,是一名退休的老教师。自我记事始,就知道妈妈跟村里的民办、代课教师都不一样,她是我们村学校唯一的一名公办教师,是正儿八经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老张虽然农民出身,却也是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娶媳妇自然喜欢有文化的。经媒人撮合,村庄最有文化的两个年轻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开启了一生的相守。

老张家的家庭成员,我刚记事的时候,上有爷爷奶奶,一个未出嫁的小姑姑,下面拖着我们兄妹四人。老张一个主劳力在生产队挣工分,老妈上班之余,还要照顾一大家子人的浆洗缝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家用缝纫机还是紧俏商品,老妈省吃俭用存了100多元钱(当时妈妈月工资20多元),托人从大连买回一台“前进”牌脚踏缝纫机。有了缝纫机缝补效率提高很多。而且老妈心灵手巧,照着书本自学了衣服裁剪,当然那个年代衣服也没什么款式花样。此后,妈妈的缝纫机便成了转动最频繁的时髦机器。除了给我们全家老少缝补衣裳,还义务帮助困难的乡邻做活计,甚至有邻村人遇着急事要赶制新衣,拖亲戚朋友找到妈妈帮忙加工。这台缝纫机比我的年龄还大,至今还能使用。在我最早的记忆里,妈妈的形象就是白天黑夜蹬着缝纫机忙碌不停的身影。

老张膝下有两儿两女,我是最小的女孩,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儿女们又给他带来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各一。在后代方面,老张真是半点儿缺憾没有,一个词“齐活”。大哥家的儿子我的侄子于2019年春天大婚,转过年来给老张家添了一个乖巧的重孙女。16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每当老张大寿,全家人凑到一起,热热闹闹,齐齐全全的,左邻右舍无不羡慕。

更令村里人羡慕的是老张家出人才。诚然,老张家并没有出什么大富大贵之人,就是普通的上班族,各自有着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不过对于生活在偏僻山村的乡下人而言,只要能考上大学,能在城里安稳工作的,都被认为是了不起的人才。更何况,在大学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老张家的四个孙子辈的孩子,除了大孙子年岁大,早在2006年就考取了江南大学,其他三个孩子是在2017年,同时考上了三所不同的重点大学。现在外甥已经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留京工作,侄女财会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国企工作,我的闺女则继续攻读北理的研究生。

地处农村,老张家算得上妥妥的书香门第了。于是,有不少人半是恭维半是羡慕地向老张讨教教育后代的秘籍。那些日子老张可找到了吹牛的资本,睡梦都在乐。

其实,我们几个从小生活在村里,跟村庄子弟们并无二致。光着脚丫长大,爬树捉知了,下河摸鱼虾,田里捉蚂蚱,大街小巷,呼朋引伴,跟小伙伴们恣意玩耍。然而还是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年之后,我想明白了,这跟我们耳濡目染的家风有很大的关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两个文化中年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夜晚会在煤油灯下,老妈忙针线活,老张读书老妈听。多是与农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读到关键处,两个人也会讨论几句。还不失时机地督导我们几个要认真学习。在知识不怎么被看重的年代,老张也并非有多高的见地,只是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为人应该做好分内的事情,既然进了课堂就要认真学习,念好书。

说句好笑的,那时的我少不更事,总觉得我们家太安静了,安静地讨人嫌,那时不晓得什么叫和谐美满。总之,每天早晨去到学校,上课前,同学们叽叽喳喳凑到一块儿八卦家里的大事小情,当中常有谁谁控诉大人们喝酒吵架,或者其它乱七八糟的事情,总之提心吊胆地一夜无眠,早起更没有热饭吃。这时候大家便纷纷献上同情,还有慷慨者把自己的零食贡献出来。此同学顿时成了全场的焦点,在我看来光芒闪烁。羡慕的我也很想当一次悲情主角,接受四面八方的安慰,奈何老爸老妈一直没给过我机会。

给了我这个机会的是成婚后的岁月。那时的我无比渴望和谐美满,岁月静好,然而生活偏偏给了我迎头暴击。由于嫁人不淑,动荡不安陪伴了我好些年,乃至他自作自受地离开人世,留下我和两岁的女儿。无奈之下,抱着孩子回到娘家。

我的婚姻让老张和老妈操碎了心。也许世上的事总不会十全十美,老张家也不例外,我就是老张家最不和谐的那个音符。庆幸的是,作为老张家的女儿,我继承了老张乐观的天性,对生活不放弃不抛弃,度过一个个关口,山重水复之后得见柳暗花明。

从头说起吧。话说老张被祖母唤回农村,时任村庄老党支部书记慧眼识英才,一心培养有文化的老张做他的接班人,挑起村子的重担。那是“战山河”的口号震天响的激情岁月,响应上级号召,老张带着一帮村庄子弟,毅然奔赴距离村庄二十余里地的黄水河中上游地段,战天斗地开挖水库。那是1958年,老张刚20岁,仗着年轻,又舍得一身力气,沙石泥土一肩挑,风里雨里不歇脚,光着膀子喊着口号淌着汗水走在劳作队伍的最前头。

是老张那一代人用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顽强意志开凿出龙口市境内最大的水库——王屋水库。今天的王屋水库集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养鱼多种功能于一体,水面碧波荡漾,周遭风光旖旎,素有“高峡平湖”之美誉,是山东省著名的水利风景区。

战天斗地的岁月早已远去。我只是能从老张偶尔的讲述中感受“战山河”的鼎沸场面。偶尔经过库区,下车站在风景秀丽的水库岸边,感怀老张的年轻岁月。

老张挂在嘴边的话是“多干活不吃亏”。简单几个字,影响了我的一生,尽管起初我并不在意,只是耳濡目染了许多年。是在长大成年后一个人孤身在外,打工讨生活的日子里,受到委屈无处发泄的时候,一次次用这句话安慰自己鼓励自己,突然就有了深的领悟:无论是劳动、学习,工作,多一分辛苦也多一分阅历,多干活是丰富人生的不二法门。

那年我高考受挫,不甘心如老张一般回农村种地。在父母的支持下,自费去北京的一所日语大学,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日语专业的毕业证书。毕业后我当过日语教师,日语翻译,还在杂志社当过文字编辑,不时有作品在网络和书刊杂志发表。

外人看来,我的工作也挺光鲜。其实,有太多为生计奔波的辛苦和不得已,期间更经历了婚姻的动荡、丧夫的痛苦、重疾的打击,这些人生大考都没有让我倒下,只是愈活愈坚强,愈活愈明白,人生本就是一场苦旅,一场修行。无论处身怎样的谷底,我都没有忘记我是那个领着村庄子弟拼搏在“战山河”工地,大侠一般的农民父亲的女儿,我也是一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的教师的女儿,融到我血液里的是“多干活不吃亏”的言传身教和对生活不放弃不抛弃的信仰。

女儿跟着我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仅小学阶段她就转了三次学。每一次转学,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教材课程,对女儿都是一次考验。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我希望她乐观向上;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我又担心闺女沾惹上娇气。“多干活不吃亏”“做好分内的事情”,老爸的口头禅不知不觉挂在了我的嘴边,时常说给女儿听。我鼓励她用身体力行的劳动,真刀实枪的拼搏,感受真实的生活。一如老张当年所做的那样,光着膀子在太阳底下辛勤劳作,汗水浸透脚下的土地,换来丰收的年景。这是农民老张的热血在我体内流淌的自然结果。

闺女是1999年出生的。这一代,虽然远离了土地上的辛劳,但是学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考更是千万人过独木桥,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很难脱颖而出。说实在话,从小学到高中,闺女的成绩并不是格外优秀,她跟我一样,没有聪慧过人的脑瓜,成绩始终徘徊在班级十名左右。只是本着做好分内事情的信念,努力向前,尽力就好。在中考和高考,人生的两次大考中,闺女发挥出色,尤其是高考,以班级第二的成绩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校。

我很欣慰,毕竟这是我凭一己之力教育出来的女儿。她接受的太多教育都是我基因中的传承,是老爸老妈的言传身教间接融入到了她的血液里。在大学,她自尊自爱,力争上游,大学四年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大一大二学年的假期实践活动出色完成,并获得了学校的最高荣誉。毕业旅行,她用自己课外打工存的钱一个人奔赴心心念念的青藏高原,刻在她骨子里的自信和坚强,连我都为之动容。曾经女儿微信里告诉我,获得的荣誉证书一个盒子都放不下。到了这个份上当妈的也只有偷着乐了。

你要是问85岁高龄的老张还有什么心愿,他一准儿会告诉你:儿孙们健健康康就好,再要是能供出个博士就更好了。巧得很,今年寒假,闺女和我认认真真地做了规划: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竟做一辈子学问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父母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土地上,虽然高龄,但身体颇为康健,腿脚轻快。尽管退休金满足了生活所需,但是春播秋收,一辈子的习惯怎么都改不掉。留一点儿土地种自己喜欢的粮食果蔬,出产不多,足够儿女们回家“扫荡”,我们每次离开时,总是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装满车子的后备箱。

遥想当年,我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竭力摆脱家乡和父母。人过中年,对家乡的山水尤为渴盼,毕竟那里存放着我最为柔软和温暖的记忆。我知道,我将用余生一步步向家乡靠拢。在抵达柔软的路上,庄稼丰收了一茬又一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