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缘故,到过很多城市。城市的别称也各有千秋,有的叫花城、有的叫湖城、有的叫江城、有的叫山城、有的叫海城,还有的叫山海之城等等,各具特色、不一而足。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叫山城的,顾名思义是依山而建或群山环绕,山与城合二为一。也因此,到处都是石头或石阶,乃至悬崖或峭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实在是别有一番意味。湖城或水城就更不用说了,也就是出门就是水,或水渠、水塘,乃至大江大河大湖。出行动辄就要坐船或过桥,靠双脚、自行车乃至汽车则无法抵达,在南方此类城市并不少见,多地因此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本人是地道北方人,出生成长于河北大平原、水平如镜的古黄河冲积扇。在我们华北大平原,可谓沃野千里、一望无际,可纵马驰骋、可随处撒欢,春天则麦苗绿油油,秋天则玉米黄澄澄,美不胜收、叹为观止。
小时候在冀南大名县农村住,靠近106京广国道,可谓一马平川。上初中时到乡里(当时为上马头乡)读书,冬天麦苗不怕踩踏,踩踩反而更好,可以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走过去,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着实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也恰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后来去县城、省城和京城读书或工作,假期回到家里,晚上两眼一抹黑去奶奶或姥姥家,不用手电筒凭感觉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不走冤枉路安全到家。这也许就是生长在平原的好处或优势吧。
搬到新的宅基地后,家里新建了平房——平房的好处是可以晒粮食,当然夏天也可以在房顶上睡觉,沐浴着习习的夏风,好不快哉。当然也有美中不足,那就是半夜下雨的情况,不得不仓皇撤离,让雷电惊扰了甜蜜的美梦;也有的小朋友一不小心失足从房顶上掉下来,也没多大事,顶多是哇哇的哭一会——老人说,孩子会接地儿云云。
所有这些,如果搁在山城水城江城湖城,估计就不好使了,甚至会出大事的。在这些城市游览,有时眼看着直线几百米的距离,感觉很快就能到的样子,却需要绕18个弯甚至24拐才能到。在山城,最可怕的是你以为是在一层,从另一侧看却是25层,感觉真的好险啊!
江城的夏天波涛汹涌,野泳溺水的不在少数;冬天的醉汉晚上找不到家,醉卧江边被冻成冰冷的僵尸,也为数不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平原地区出生成长的我,来到这些各具特色的城市,总觉得没有安全感。简单地说,就是打个滴滴,如果定位不准的话,来接你的车有可能是在河对岸,也可能是在山脚下;再譬如说开车,如果开手动挡的车而车技不好的话,那么你在山城开车很有可能会溜坡;在水城开车也有掉进水里的危险。
前一段,在山海之城青岛度假,为了到青岛山一战遗址纪念馆,就走过了很多弯路,千转百回、弯弯绕绕地总算到了。参观学习完毕还要原路回去,一样的弯弯绕绕,确实就太费劲了,这时如果碰上内急恐怕会很绝望。青岛浮山和八大关一带有很多近现代名人故居,每个故居都是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带个花园,建的非常雅致。但是从一处故居到另外一处,总不是那么方便地能够到达,要么爬山要么绕弯。想当初他们如果互相拜访一下儿,估计也需要走得汗流浃背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平原城市基本是横平竖直、房屋坐北朝南,即便是田野也是阡陌纵横、便于耕作。在平原地区长大的孩子很难想象在山城水城江城湖城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至少他们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管身在何处只知道前后左右,如果不是同在一地、电话里是很难辨别如何走的,因为他们自小生活的城市弯弯绕绕,无法以方向来描述。
不知在山城水城江城湖城长大的孩子作何感想,此处别无他意。于我而言,那就只有按照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名言“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再稍加修改为“弓正立高行宽”为人生座右铭吧。
(作于2024年8月,青岛八大关。作者系能源矿业研究员、中国机电产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绿色智能矿山分会会长)